| 1 |  | 智障大法官,立法院是投票比人數的地方,你不贊同是你家的事,難道其他人要配合你? | 2025-05-12 19:31:11 |
| 2 |  | 不同意 | 2025-07-21 21:33:42 |
| 3 |  | 主持人的許多問題,正好是反核方常拿出來說的議題,剛好葉教授趁這次做一些回答,我覺得是好事。因此這支影片我是正面評價。
唯獨有一兩題問題,雖然知道主持人沒有惡意,但我覺得已經到沒道理的程度。
@30:18 的部分,講到風險問題,差不多是如果天災加人禍,剛好什麼百年一見的倒楣的事情都剛好湊在一起,那怎麼辦?
雖說不怕一萬,只怕萬一,但是我覺得風險評估還是要有合理性,不然就會有種為反對而反對的感覺。
主持人的問題,讓我設想一個情境,
如果剛好一場史無前例的超級大地震,剛好所有發電機跟水泵都壞了,剛好廠長要做斷然處置措施的時候,腳扭到走不動,
拖著身子爬過去要按開關的時候,剛好手指骨折出不了力,剛好一激動心臟病發猝死了,那怎麼辦?
如果要這樣評估風險的人,可能不太適合出門,因為外面的世界對他來說實在太危險。
@39:30 的部分,講到最終處置場,如果就是找不到一個地方可以放,所有的地方居民死活就是不同意,那怎麼辦?
葉教授前面說過韓國的例子,就是中央政府提供足夠的誘因,讓地方政府願意成為最終處置場。
中央政府必須要協助台電去推動,而不是讓台電自己去想辦法。
一方面要讓地方的居民充分理解,最終處置場的各項措施與安全性,讓居民理解生活並不會受影響。
另一方面要提供足夠的誘因,帶動地方就業、發展跟基礎建設。
即使核三不延役,以前使用過的燃料棒還是要找地方存放,不可能一直泡水池裡,是遲早要處理的問題。
現階段我只看到執政者消極處理,如果執政者只想把事情拖給下一任的人再處理,推動不下去也是合情理。 | 2025-08-13 17:44:05 |
| 4 |  | 先說結論:
媒體不是來賓的傳聲筒,媒體有責任質疑跟挑戰"來賓的言論"是否經得起辯證,所以我可以理解採訪時,主持人有時會問來賓一些尖銳的問題。
但是這部影片給我的感覺,主持人插話的狀況太嚴重,看起來真的像是政論節目雙方在爭執。
@14:35 以這段為例,鄭麗文說"這不是現在的國際現實",主持人可以等到鄭麗文講完話之後,再去質疑她"不是國際現實"的說法是否經得起檢驗。
而不是在她話還沒說完時,直接插話"這就是國際現實"。
以專訪來說,我認為是一次失敗的專訪。 | 2025-10-31 17:21: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