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nohsu1019 的留言

留言時間

留言頻道

  1. 邏輯思考 x 有一說一 3 影片有留言,共 4 則與回應 0 則
  2. 館長惡名昭彰 2 影片有留言,共 3 則與回應 0 則
  3. 高雄歷史哥HistoryBro 1 影片有留言,共 2 則與回應 0 則
  4. 王炳忠 1 影片有留言,共 1 則與回應 0 則
  5. 我是柳傑克 1 影片有留言,共 1 則與回應 0 則
  6.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1 影片有留言,共 1 則與回應 0 則
  7. 寒國人 1 影片有留言,共 1 則與回應 0 則
  8. Bit King比特王出任務 1 影片有留言,共 1 則與回應 0 則
  9. TVBS NEWS 1 影片有留言,共 1 則與回應 0 則

留言標籤

  1. 泛藍 有 7 則留言
  2. 泛白 有 6 則留言
  3. 泛紅 有 3 則留言
  4. 泛綠 有 1 則留言


排名影片內容時間
1ChatGPT: 是的,**糖尿病患者**在某些情況下的確可能發生開車「暴衝」或失控,尤其是與**低血糖發作**相關時,會嚴重影響駕駛能力。 --- ### 🚨 為什麼糖尿病可能導致開車暴衝或失控? 關鍵在於 **低血糖(Hypoglycemia)** 發作時,身體與大腦的功能會急劇下降,可能會出現以下影響駕駛的症狀: #### 1. **意識混亂或恍神** * 誤踩油門、反應變慢、無法判斷交通狀況。 * 有些人甚至「像在夢遊一樣」持續駕駛卻沒有意識。 #### 2. **視覺模糊** * 看不清楚前方或分不清煞車與油門。 #### 3. **手抖、出汗、心悸** * 雙手不穩,影響方向盤控制。 * 焦躁不安,可能加速逃避(潛意識反應)。 #### 4. **突發昏迷或抽搐** * 完全失去控制能力,這時車輛會依慣性前進、撞擊或衝出車道。 --- ### 📉 常見導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的情境: | 原因 | 解釋 | | ------------- | ------------ | | 空腹或錯過正餐 | 飲食控制過嚴或誤餐 | | 服用過多胰島素或降血糖藥物 | 劑量錯誤或進食不足 | | 激烈運動後未補充糖分 | 體內糖分消耗過多 | | 飲酒後未進食 | 酒精會抑制肝臟釋放葡萄糖 | --- ### 🧠 實際案例: 在國外與台灣,**糖尿病患者低血糖昏迷導致車禍**的案例並不少見。例如: * 台灣過去曾有中年駕駛在高速公路上因低血糖失控衝撞護欄。 * 英國一項研究發現,有糖尿病的職業駕駛若未妥善控糖,車禍風險**高出一般人2~4倍**。 --- ### 🚗 醫學與駕駛建議: 如果你(或親人)是糖尿病患者、有在開車,建議: * 出發前一定要測血糖,**避免在血糖過低(如低於 70 mg/dL)時開車**。 * 車上備糖果或葡萄糖錠以備不時之需。 * 如果服用胰島素,應特別小心空腹狀態。 --- ### 📌 總結: 糖尿病**本身不會直接讓車子暴衝**,但若患者出現**低血糖發作**,確實可能出現誤踩油門、意識混亂、甚至昏迷,導致開車失控或衝撞。2025-05-20 16:17:36
2有關直播是否需要特別許可:近二年在外國和台灣人在大陸旅遊做直播是沒問題,但未來的直播如果有營利行為,就看是不是要申請商業許可?當然如果有不當言行,就可能會受到限制。2025-06-13 00:09:21
3寒國人是幾點開始播的?我在1am時還沒看到。2025-06-14 08:02:16
4鍾明軒無端被捲入政治鬥爭,不知是幸或不幸?但官方頻道怎麼沒有這段?2025-07-10 10:20:08
5「親中」不等於「賣台」,大家都被偷換概念給騙了。2025-07-23 14:50:42
6館長最前面說的 Don't stop 的笑話,我記得有一個版本是這樣: 大學女生講話越來越簡潔: 一年級時:Please don't kiss me. 二年級時:Please don't kiss. 三年級時:Please don't. 四年級時:Please.2025-08-01 07:05:52
7「有一說一」認為館長和光芹之爭是台灣20年來最重要的一場政治論辯之一,並不像大家擔心的會影響「小罷免」,也不應等2028年總統大選再來談。 這一次論辯會讓更多的台灣人覺悟到,不但不應為自己的族群認同而道歉,更應拒絕政黨或政治人物以操弄族群問題、不惜犠牲國家利益、製造對立來攫取政治利益。民進黨在台灣高喊「抗中保台」,固然更為極端,但所謂「台灣意識」(含是否認同中國),更是包著糖衣的毒藥,不可不察。民眾黨的創黨精神中就已經包含對這種意識形態的荒謬的洞察,所以在統獨屬性上屬於柔性政黨,容忍不同的統獨光譜。 用外敵來轉移注意力,這絕對不是新招,大家一定要覺醒:(ChatGPT) 你問得很好,上一輪我們談的是「用外敵來轉移注意力」的一般政治操作,現在聚焦在「**為了操弄選舉結果而製造外部敵人或危機**」的情境,這種情形在學界也被歸類為 **選舉民族主義(electoral nationalism)** 或 **策略性衝突升級(strategic conflict escalation before elections)**。以下是幾個**歷史上相對明顯、被研究或指控與選舉有關的案例**: --- ### 🔥 1. **以色列與哈瑪斯衝突(多次)** **例子:** 2008、2012、2014、2021、2023 的以哈戰爭,有幾次被質疑與以色列大選時機高度重疊。 **背景與手法:** * 以色列執政者(尤其是內唐亞胡)面臨選情不穩或醜聞壓力時,對加薩地區展開軍事行動; * 通常能激起以國內的安全焦慮與團結情緒,鞏固右翼票源。 **結果:** * 多次戰爭後內唐亞胡的支持度上升; * 學界對此現象有大量研究,視為典型「選舉前武力升級」。 --- ### 🔥 2.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2014年克里米亞,2022年全面開戰)** **背景:** * 2014年普丁面臨民意下降與社會抗爭; * 2021年底至2022年,俄羅斯經濟疲弱,普丁尋求鞏固統治與民族主義基礎。 **選舉操作:** * 雖然俄國非自由民主國家,但普丁仍透過選舉維持合法性; * 克里米亞戰爭後民意飆升,2024大選前持續透過戰爭強化「對抗西方」敘事。 --- ### 🔥 3. **美國共和黨使用「中國威脅」為選戰主軸(近年)** **例子:** 2020 與 2022 美國選舉中,川普與多位共和黨候選人將「對抗中國」作為主要競選議題。 **背景與手法:** * 在經濟、疫情與國內問題受質疑時,川普政府將責任歸咎中國; * 採用強烈措辭、關稅戰、反中言論、病毒起源指控等,來鞏固保守選民支持。 **結果:** * 成功動員部分白人與藍領階層選民; * 但也被批評是「種族政治」與「轉移焦點」。 --- ### 🔥 4. **印度總理莫迪與印巴衝突(2019)** **背景:** 2019年印度國會大選前,莫迪政府因經濟減速、失業率高而民意下滑。 **事件:** * 2月發生喀什米爾恐攻,造成40名印度士兵死亡; * 印度立即對巴基斯坦發動空襲,提升對抗氛圍。 **選舉效果:** * 莫迪強勢回應受到國內一致讚賞; * 在隨後的大選中成功連任,國民黨(BJP)得票大增。 📌 學者分析此為明顯的「選舉前戰爭動員」。 --- ### 🔥 5. **台灣「抗中保台」選舉策略(2020、2022、2024)** **背景:** * 2019香港反送中、2022裴洛西訪台、2023軍機擾台等事件,國際對台關注升高。 **民進黨手法:** * 以「中國威脅論」與「民主價值抗中」為主軸,將選舉主題從內政轉向「生存戰爭論述」; * 特別是2019韓國瑜聲勢高漲時,藉香港局勢重新定調選戰節奏。 **選舉結果:** * 2020蔡英文成功高票連任; * 2024賴清德延續「保台」主軸勝選。 📌 批評者認為此策略有「道德正當性模糊」與「刻意放大敵意」問題。 --- ### ✅ 小結: 選舉前製造或放大外部威脅,是一種常見的策略,常帶有以下特徵: | 特徵 | 說明 | | -------------- | ------------------- | | 🎯 製造危機或高調強化威脅 | 「我們快要被消滅了!」 | | 🎯 切割敵我陣營 | 「支持我就是挺國家,反對我就是幫敵人」 | | 🎯 淡化內政問題 | 「現在不是談蛋價或房價的時候!」 | | 🎯 民族主義動員選票 | 用情緒代替理性辯論 | 這種做法短期有效,但長期會造成**社會對立、民主品質下滑**,甚至讓政權習慣用恐懼來治理。 --- 需要我幫你整理上述例子成表格、或找相關書籍/論文嗎?2025-08-01 06:58:10
8(我前一天的貼文) 昨天光芹專訪國昌、館長、歷史哥我都看了。我忽然意識到,這9年(或更久)來,我們都被民進黨操弄族群意識所制約、弱智化了,只要認同中國,似乎就罪大惡極,只有「台灣意識」才是政治正確;賴清德上任總統後,更將此推升到文革的層次;事實上這根本經不起檢驗。操弄的結果,經濟、民生就不重要了,就可以胡作非為了。阿伯、國昌、館長、歷史哥都是努力在翻轉這一錯誤,讓台灣政治能回到民主的常軌。「認同或愛中國」是票房毒藥嗎?未必是,當然也應容忍別人有不同的認同,重點是我們要開始覺醒,拒絕操弄族群、老共就是邪惡、老美就是親爹這種奇怪的論調,用理性、務實、科學來思考問題。賴清德堅持政治鬥爭,台灣人民別無選擇,只有把他拉下來,台灣才有救、民進黨也才有救。2025-08-01 06:26:27
9閩南語和台灣台語有何不同? (ChatGPT) 二、歷史與來源 台灣的台語起源於17世紀來台的福建移民,主要來自泉州與漳州。 隨著時間推移,台語吸收了: 原住民族語音影響 日治時期的日語詞彙 部分客家語、平埔族語與現代國語詞彙2025-08-01 06:24:08
10王炳忠和館長和解確實不易,館長的轉變也真是很大,沒想到他會這麼堅持自己是中國人。 我想補充的一點是:有沒有可能有一天,我們不再為自己的認同感到抱歉?族群認同關係到血緣、文化、語言以及政治表態等因素,每個人的過去是不一樣的,所以認同的方向和程度無法完全一致,但可以做的是,共同努力創造美好的未來。所以,我們一方面要包容族群認同和我們不同的人,一方面要誓死反對並對抗操弄族群來謀取政治利益、損害國家利益的政黨和政治人物。 照黃光芹夫婦的說法,自認是「中國人」,不堅持所謂「台灣意識」、「台灣主體性」,會成為票房毒藥,真的是這樣嗎?是誰在過去9年或20年間創造這種肅殺的氛圍?為什麼只有「抗中保台」、認老美做親爹才能保護台灣?想要台灣不再沈淪,首先人民要先覺醒。2025-08-03 09:53:00
11民進黨操弄認族群認同、台灣意識、台灣主體性而得到30%-40%的基本盤,執政久了不但忽視民生、經濟,甚至在司法、媒體、利益輸送上面胡作非為,大家要覺察、覺醒:你是不是被制約、弱智化了?族群認同有關血統、語言、文化和政治表態,難以每個人都一致,重要的是包容不同的認同 (即柯文哲說的共容、共融、共榮),請拒絕以族群認同來做政治選擇。2025-08-06 00:38:32
12館長和很多人都在反對被「台灣主體性」、「台灣價值」等抽象的政治符號所綁架。 想想館長、三大政黨的「族群認同」、「意識形態」、「統獨光譜」各是什麼? 提示:「族群認同」、「意識形態」(親中/共、仇中/共、抗中/共等)、「統獨光譜」有何異同?這在政治學理論上有定義嗎? 回應 (ChatGPT): 這三個詞——「族群認同」、「意識形態」、「統獨光譜」——在政治學上雖然互有關聯,但本質上關注的層面與理論基礎不同。以下是它們的異同與在政治學中的理論定位: --- ## 一、基本定義與理論依據 ### 1. **族群認同(Ethnic Identity)** * **定義**:個體或群體基於語言、血緣、文化、歷史記憶等因素對某一族群的歸屬感。 * **理論依據**: * 社會認同理論(Social Identity Theory):強調人在群體中尋求歸屬與差異。 * 建構主義(Constructivism):族群是社會建構的,不一定是固定的生物學實體。 * **例子**: * 在台灣:自我認同為「台灣人」、「中國人」、「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等。 --- ### 2. **意識形態(Ideology)** * **定義**:對政治、經濟、社會秩序有一套整體看法與信念體系,指導人們的政策取向與行動偏好。 * **理論依據**: * 意識形態在馬克思主義中常被視為維持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 * 現代政治學將意識形態視為理性化、系統化的信念體系,如自由主義、保守主義、民族主義等。 * **在台灣的語境中**: * 親中/仇中/抗中常屬於意識形態取向的表徵,雖然有時混雜情感因素。 * 對中國的看法,是否支持與中國經濟整合、政治接近,或反對其專制體制。 --- ### 3. **統獨光譜(Unification–Independence Spectrum)** * **定義**:個體或群體在統一(統)與獨立(獨)兩端之間的政策偏好。 * **理論依據**: * 屬於國族認同與國家認同的延伸,與主權認定相關。 * 通常是一種政治立場而非完整意識形態。 * **常見分類**: * 統一派、維持現狀偏統一、維持現狀偏獨立、獨立派(如台灣的「四階段統獨觀」或六分類量表)。 --- ## 二、三者的**異同** | 概念 | 關注焦點 | 理論背景 | 與其他概念的關聯 | | -------- | ---------------------- | ------------ | ---------------------------- | | **族群認同** | 「我是誰」的認同感,如「台灣人」或「中國人」 | 社會認同理論、建構主義 | 影響統獨偏好,間接影響意識形態(如族群記憶影響政治立場) | | **意識形態** | 對政治社會的整體看法,如親中/抗中/反共 | 意識形態理論、政治心理學 | 可包含統獨觀,但更廣,如經濟政策、民主價值觀 | | **統獨光譜** | 對台灣與中國之間國家地位的看法 | 國家認同、民族自決理論 | 受族群認同與意識形態影響,但也可能受現實主義考量調整 | --- ## 三、台灣語境中的重疊與區辨 1. **同一族群認同 ≠ 同一統獨立場**: * 很多「台灣人認同」者主張維持現狀,不主張法理獨立。 * 有些自認是「中國人」的人也可能支持民主體制、反對統一。 2. **意識形態 vs 統獨光譜**: * 親中 vs 抗中 不一定等於統 vs 獨。 * 例如有人支持經濟親中(親中經濟派),但政治上主張台灣主體性。 3. **感性與理性的交錯**: * 族群認同多半來自歷史、教育與情感記憶。 * 意識形態包含價值判斷與政治教育。 * 統獨光譜雖表面是政策偏好,但常被族群情感與意識形態所驅動。 --- ## 四、在政治學中的分類與應用 | 層次 | 名稱 | 屬性 | 研究範疇 | | --- | ---- | ---------- | ----------- | | 認同層 | 族群認同 | 社會心理學、身份認同 | 民調分析、族群政治研究 | | 信念層 | 意識形態 | 政治信仰與價值觀 | 政黨定位、選舉研究 | | 政策層 | 統獨光譜 | 國家地位主張 | 國際關係、憲政研究 |2025-08-08 06:36:09
13歷史哥似乎應該加強解釋一下開羅宣言,首先它並不只是恢復到二戰開始前的狀態,而是追加到更早前所侵佔的在華利益;其次台灣是清朝合法割讓給日本的,和東北非法佔領不同,應該再加強解釋。2025-08-19 16:36:12
14館長是「健身館」的館長,不是「博物館」的館長,所以不是 museum director 而是 gym founder、gym owner 或 gym manager。2025-08-19 16:30:22
15一哥講得很完整,但似乎沒有解讀到「#少康戰情室 20251024」中的幾份民調,老趙意思就是「以中國人自豪」支持度不高(62%不認同)。如果能補充這一點更佳。2025-10-26 10: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