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 並不是標籤為左或右的問題,而是這個黨所包含的本質和現代德國制度是有根本衝突的,就像散播陰謀論之類的。
這邊留言區看到一群用左右標籤當稻草人攻擊的,這種這種激化「我們」和「他們」的論調是典型的民粹主義行為(populism)之一,必須小心應對。 | 2025-05-24 20:44:21 |
| 2 |  | Kirk是選擇性的和不同立場的人表演式的對話
Mehdi Hasan也邀請過Kirk, Shapiro等人同台辯論,但是都沒被接受,至於為什麼會這樣,我真心建議有興趣的人看看Hasan和Kirk的辯論能力,那完全不是同一個維度的東西 | 2025-09-18 23:12:53 |
| 3 |  | @@k8188219不好意思,你既然都能看12分鐘至少也要看得出來,MH丟出來的都是可以被驗證的資訊 | 2025-09-18 23:52:43 |
| 4 |  | @@k8188219btw既然你都有耐心看12分鐘了,不妨看看他事後解析過程中用的辯論策略How'd Mehdi Do It? 7 Debate Lessons From Jubilee
或是看看他的書,內容很豐富,只是沒有中文版 | 2025-09-18 23:58:41 |
| 5 |  | 第一段關於GDP 5%的攻防
不只是鄭的論點,主持人本身也讓我皺眉
兩邊對於5% GDP的理解很不一樣,在我理解中鄭提出的論點是以當下已發生的情況
- 德國確實還沒有達到5%,而「我考試真的想拿100分」和「我考試真的拿了100分」顯然是兩種不一樣的事情,但這被混淆過關了,很可惜
DW這邊嘗試用德國也「想要/意圖」達到5%來表現出自己看似「已經」做到, 但實際上確實還沒有達成,至少在預算審議方面是如此(如果這段資訊錯誤,歡迎糾正),因此DW這次的防禦像是虛應故事,鄭只要重複同一個Yes/No問題詢問DW德國至今是否已經滿足5%這個條件並且逼DW說出明確的No,就可以更輕鬆的維護自己幾乎沒有國家把GDP 5%用在國防 這個論點,但他被DW方後續提的表態性問題帶走了
DW嘗試用「5% GDP」連動「維護主權」的概念,但這種連結有可能有很大的問題。5%GDP可以真正為台灣換到什麼拿的到的東西,這才是作為交易中買方的台灣需要在意的。耗資千億但至今一架都還沒有收到的戰機?我知道工廠已經日夜趕工,但作為買家,我關心的是何時交貨。當我和中國打起來時,那時到底有沒有戰機可以用?
又或是從另一方面來說,我不認為5% GDP就足夠,就算是5%, 「因為台灣地域政治的複雜問題」,超過5%是理所當然的,那麼要達到多少%? 6% 10%? 20%有沒有一個合理的參考對象?或是,轉型軍國主義才是最合理的選項?
結論:還是比較喜歡看Mehdi Hasan的採訪,鄭的論述邏輯與說法讓我擔心,DW這邊缺乏足夠強的fact check進而讓整場對話變成計程車上的閒聊抬槓,也許DW更適合的作法是丟問題讓鄭自爆就好,但這都是後見之明了 | 2025-11-01 05:24: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