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 @@AlertImDK78歲還這麼....你剛的敘述滿像15歲會做的事 | 2025-05-21 12:06:53 |
| 2 |  | 踩錯油門?那他一開始後退撞到別人不先下車就開走怎麼回事? | 2025-05-21 13:59:12 |
| 3 |  | 我就覺得哪裡怪怪的 | 2025-05-20 14:59:56 |
| 4 |  | 警方說他無蓄意沖撞女騎士 | 2025-05-21 19:52:47 |
| 5 |  | 成謎案了 | 2025-05-31 13:14:54 |
| 6 |  | 不去想有沒有什麼陰謀或太深的的事,人平安回來就好 | 2025-06-08 11:27:16 |
| 7 |  | 2個很閒又很扭的剛好遇上了 | 2025-06-08 03:41:19 |
| 8 |  | 你的經驗值得尊重,常駐泰國能讓人看見不同社會的優勢,這點沒錯。但你的結論過於簡化,甚至掉入了「出國即真理、台灣即落後」的思維陷阱。
你提到「泰國一線城市比台灣進步」,這在基礎建設某些區塊也許是真的,畢竟曼谷地鐵或新商場確實投資巨大,但若你拉遠格局從全球觀察,有三個問題你恐怕忽略了:
1. 治理透明度與自由指數:
根據2024年《自由之家》報告,台灣被列為亞洲最自由民主國家之一,泰國則仍是「部分自由」等級。中國則長年列為「不自由」國家。
你享有能批評政府、自由出入國境、言論不受審查的生活,其實正是「你認為沒在做事的政府」努力保護的制度成果。
2. 前瞻計畫8800億用途你知道嗎?
裡面包含全台5G布建、偏鄉水資源工程、軌道運輸、校園光纖與綠能轉型。這些不會在你走進Siam Paragon時感受到,但卻是整體國家韌性提升的關鍵。
若你關心基建進展,不妨查看國發會公布的實績報告,會發現許多偏鄉孩子如今能透過高速網路遠距學習,這正是你覺得「看不到成果」的政策在你視野之外產生的影響。
3. 台灣經濟成長不是空談:
過去8年,台灣GDP突破7千億美元、人均超過3.7萬美元,晶片產業市佔全球60%、外資持續淨流入。你說「人民福祉不被重視」,但台灣的健保制度、低死亡率、國際醫療評比早已高居亞洲前段。
---
真正的文明不是看誰商場新、地鐵快,而是誰能保障人民尊嚴、制度穩定、知識自由、言論有聲。
你能在這裡公開批評民進黨,是因為這塊土地讓你擁有言論的安全與選擇的尊嚴。
中國與泰國,不會讓你享有同樣的特權。
請珍惜這份看似平凡、實則全球稀有的自由秩序。
因為你若真的住久了,就會知道:不是台灣太爛,而是你誤把光鮮表面當成制度本質。 | 2025-06-11 13:05:32 |
| 9 |  | 在台灣戰獨裁,去中國跪獨裁😂 | 2025-06-13 09:15:59 |
| 10 |  | 真乖真乖😂 | 2025-06-13 09:14:44 |
| 11 |  | 1. 進步不代表全面進步
中國的基礎建設快速擴張,但這些多由政府主導,投資效率普遍偏低,導致地方債務風險激增。高鐵、地鐵等表面繁榮,實際回報與民生改善未必成正比。
2. 科技地標不能代表民眾生活
像大疆的「天空之城」或深圳地鐵,確實展現中國的工程能力,但這些屬於展示性標案,並不能反映普通人民的生活水平與社會公平。
3. 言論與資訊自由仍被全面封鎖
中國至今封鎖Google、YouTube、Facebook、BBC等,並對異見言論重罰或封號。網路自由與新聞透明度皆列全球倒數。批評政府甚至可能被失蹤,這與真正自由社會的標準有本質區別。
4. 經濟數據透明度不足
近年來中國停報青年失業率、人口統計等,經濟政策黑箱化,信任危機擴大。這些讓外界難以準確評估所謂的“進步”。
5. 制度紅利才是關鍵
台灣雖然建設速度不及中國,但擁有司法獨立、新聞自由與多黨競爭制度。人民可以公開批評政府,改朝換代無須流血。這才是真正進步社會的基礎。
---
若真要比較,「中國的進步」多屬工程表層與統計美化,而「台灣的進步」則是在制度與人民自由層面。外表與本質,不該混為一談。 | 2025-06-13 16:43:03 |
| 12 |  | 一邊說「兩岸一家親」,一邊又罵台灣被「蟾蜍」佔據,邏輯這麼矛盾,是不是牆內教材沒教邏輯學?
台灣是一個擁有民主選舉、司法獨立、新聞自由的社會,這些是你們國家領導人連選票都不敢碰的東西。
真想台灣「安寧與進步」,不如先讓自己也擁有說真話不上熱搜、選領導不靠篩選的勇氣吧。 | 2025-06-14 06:12:37 |
| 13 |  | 中國人炫耀「不吃快餐、出國不睡膠囊」,結果一票人來台灣搶買珍奶、排一蘭、逛全聯。
台灣人窮得只去日本?你們「富有」到連自由行都不敢,還得靠組團、寫保證書。
說真的,不是沒錢的人可憐,是只能活在牆內還自豪的人才最悲哀。 | 2025-06-14 06:16:53 |
| 14 |  | 館長你說這場求婚秀「好屌」,我理解你是從視覺或技術角度出發,但你一直強調「中國進步」,卻不談誰能真正享受進步、誰有資格決定什麼能秀什麼不能說。
> 如果今天台灣不能批評政府,你講的直播早就被下架、帳號也被封了。這才是我們跟中國最大、最本質的差異,不在於地鐵速度或無人機數量。
台灣的缺點可以講、民進黨的錯我們也會罵,但能夠罵、能討論才是文明進步。
如果你覺得無人機代表制度優越,那請你也談談李克強、秦剛、言論審查,不要只看光、忘了影。 | 2025-06-12 07:01:27 |
| 15 |  | 感謝分享您的經歷,中國在經濟建設與基礎設施方面的進步確實令人驚艷,這無庸置疑。不過,我想提醒一點:宏觀的發展,不代表人民個體的處境都更自由或幸福。
您是以旅客身份回去,看到的是精緻的高鐵、嶄新的天際線,這很好,但您能看到的是「被準備好給您看」的中國。
而生活在台灣的人,所關心的不只是表面建設,而是能不能公開質疑權力、能不能選舉領導人、媒體能不能不被審查,這些,是旅途中不易觀察到的深層制度文化差異。
井底之蛙不是指見得少,而是只看得見建築,看不見制度差異、只看得見強國宣傳,看不見言論邊界。
在台灣,您可以發這則留言沒人會封您號;但如果我們在中國發篇讚美台灣民主、質疑習近平的貼文,會怎樣?您我心知肚明。
世界很大,經濟成長重要,自由與尊嚴同樣重要。真正的開闊,是能理解不同制度的優劣,不是單向讚嘆繁華。 | 2025-06-13 19:32:26 |
| 16 |  | @@alf-jy2zx你說要理解不同制度的優劣,我完全同意。但理解不等於盲目接受。
台灣不是宣稱中國是獨裁專制,而是基於事實的觀察:一黨專政、言論受限、選舉不自由,這些都是明顯的制度差異。這些問題不是「宣傳」,而是中國許多公民、學者及國際組織都持續揭露的現實。
上海或北京可能是國際大都市,但其他地區的發展不均甚至壓迫依然存在。經濟發展與政治自由是兩碼事,兩者缺一不可。
真正理解不同制度的優劣,是要看到制度背後對人民自由和權利的影響,而不僅是表面的繁榮和數字。 | 2025-06-14 12:37:14 |
| 17 |  | 1. 規模與速度: 中國大城市(如深圳、上海、重慶)的建設速度非常快,天際線高樓林立,地鐵四通八達,大型購物中心、智慧交通、5G 基礎建設到處都是。這種大手筆是靠政府強力推動與集中資源來完成的。
→ 相對來說,台灣都市建設偏保守,都市更新慢、老屋比例高,建設速度遠不及中國一線城市。
---
2. 城市規劃與品質: 中國有些新城(如雄安、鄭東新區)在規劃上看起來漂亮,但實際入住率低,出現「鬼城」現象。很多地方「建得快但空得多」,重視表面成果,有時反而犧牲了實用性。
→ 台灣雖然都市更新慢,但生活機能、人行空間、便利商店、超市密集度高,日常生活其實比較方便且人性化。城市尺度較小,但「生活密度」其實更適合人居。
---
3. 公共空間與自由度: 中國城市公共建設看起來氣派,但公園、廣場很多是監控密布,活動空間受限。
→ 台灣雖然空間小,但民眾在公共場所的活動更自由,舉辦活動或表達意見不容易被限制,這也算是一種城市品質。
---
4. 建築與人本設計: 中國新城市大量仿歐洲或現代主義風格,快速複製、千篇一律,較少「文化感」。
→ 台灣很多建築老舊沒錯,但部分城市(如台南)保留了歷史街區與文化記憶,這是中國許多新城無法複製的。
---
總結一句話:
中國的城市建設在「規模」、「速度」和「硬體現代化」方面的確比台灣強很多,但若談「生活便利性」、「城市韌性」、「文化人本」與「自由開放度」,台灣仍有優勢。 | 2025-06-13 02:35:57 |
| 18 |  | 中國現行體制是否具有「有效監督能力」這個問題,牽涉制度設計、權力配置與現實運作。以下是根據客觀資料與多方研究的分析:
---
一、中國體制中的監督機構與設計
中國在制度上設有多層級的監督與紀律機制,例如:
中央紀委 / 國家監察委員會:負責調查黨政機關貪腐與違紀行為,是「黨內監督」與「國家監察」合一的機構。
審計署:審查政府財政收支。
政協 / 人大代表:理論上具備監督職能(例如審議預算、監督官員),但實際權限非常有限。
內部黨組織監督:如「巡視制度」,定期派出巡視組到地方單位查核。
---
二、監督能力的現實困境
儘管名義上設有許多機制,但現實中存在明顯的制度性問題:
1. 權力集中於中共中央與高層
所有監督機構皆向中共黨中央負責,非獨立機構;缺乏外部制衡力量(如獨立媒體、反對黨、民間團體),監督多為內部控制。
2. 法律與司法不具獨立性
中國法院屬於行政系統,審判與執政黨關係密切;如涉及高層問題,法律程序容易被政治干預。
3. 資訊不透明、媒體受控
許多重大政策失誤(如清零封控、豆腐渣工程)難在第一時間被揭露;當地記者、維權人士揭露官員問題可能遭受打壓(例:譚作人、張展等)。
4. 群眾監督空間有限
網路與社群媒體受嚴格監控,爆料與批評常遭刪除或封號;「舉報」雖被鼓勵,但往往用於政治清洗而非制度改進。
---
三、具體案例分析
● 有效的部分:
某些地方小官員貪腐透過紀委調查被查辦。
中央有能力快速調查突發事件(如豆腐渣學校倒塌)。
● 明顯缺失:
「村鎮銀行爆雷」案延宕數月無處理。
「白紙運動」中,民眾訴求無法制度內解決,只能街頭表達。
「武漢疫情初期」李文亮事件凸顯資訊壟斷與吹哨人制度缺失。
---
四、與民主制度的監督機制對比
民主國家(例如台灣)與中國的主要差異如下:
媒體角色: 中國媒體受官方控制;台灣媒體獨立揭弊。
司法制度: 中國法院聽命於黨;台灣有司法獨立與行政分立。
公民社會: 中國限制NGO與民間力量;台灣允許組織公民運動與抗爭。
立法監督: 中國人大多為橡皮圖章;台灣立法院可質詢、彈劾官員。
貪腐處理: 中國反腐強力但選擇性執法;台灣制度化且透明問責。
---
五、結論:有監督設計,但制度性監督能力不足
中國體制確實設有許多監督機構,且常年強調反腐與行政問責。但這些機制:
不具獨立性
多受上級政治控制
缺乏民間與司法制衡
資訊透明度低
因此,中國的監督更像是一種行政內控與政治整肅工具,而非真正的民主治理制度下的「多元制衡」。
簡化一句話總結:
> 中國體制有監督裝置,但不是制度性制衡;它監的是下層,不是頂層,監的是服從,不是問責。 | 2025-06-15 05:06:07 |
| 19 |  | 以下是針對中國與台灣貪腐現況的客觀比較與分析:
---
🧭 一、中國貪腐現況
貪腐仍廣泛存在
中國公共部門的貪腐行為仍相當普遍,包括賄賂、裙帶關係、挪用公款等 。世行調查指出,稅務、海關及基建、土地開發領域貪腐風險高企 。
反貪力度強但有限
自2012年習近平上任以來,官方展開空前規模的「打虎拍蠅」反貪行動,截至2023年已有超過230萬名官員被立案調查 。2024年又因「八項規定」問題,處理了31萬多宗違規案件 。
制度性反腐仍存問題
雖然高壓打貪,成效可見,但多數研究指出,缺乏體制性改革、反腐過程缺少透明度與獨立監督,反腐多偏重懲治而非預防 。
軍隊與國企內部腐敗問題嚴重
美國國防部指控解放軍內部腐敗嚴重,影響軍事現代化計劃 。
---
🔍 二、對比台灣貪腐情況
透明國際評比領先
2024年台灣在「透明國際」CPI中得分67 ,全球排名第25 。中國則以39分、排名76 。
制度較成熟但仍需改善
台灣雖有貪腐、黑金政治與業者裙帶等問題,但有公開選舉、獨立媒體、司法系統及廉政機構可以揭發和處理,如最近警方涉案、司法貪瀆案件均獲公開追訴 。
制度透明度較高
政府與民間監督能更有效運作,相關政策與法規逐年更新,公信力與制裁透明度也較完整 。
---
✅ 綜合比較結論
中國:貪腐層面普遍,反貪強度高、案例多,但缺乏獨立制度、多倚重高層打擊;透明度低、監督外部力量不足。
台灣:貪腐程度較低,且在民主制度與法治框架下,貪腐可被查處與問責;透明度與制度穩定性均較優。 | 2025-06-15 05:00:54 |
| 20 |  | 中國的基建確實強大,這是客觀事實,但它不等於體制正確,我們需要把這兩件事清楚區分開來:
---
✅【事實一】中國基建強大
過去二十年,中國在交通、能源、通信、城市建設等方面確實取得世界矚目的成就,例如:
世界最長高鐵網
世界第一大港口與機場吞吐量
多個超大水電、核能與風電項目
城鎮化與城市天際線迅速更新
成本低、速度快、規模大
這些得益於集中式的決策體系、高度動員力、與資源調度能力,這是中國體制的一個優勢面向。
---
⚠️【但】強基建 ≠ 體制正確
體制的好壞,不只看「能不能蓋東西」,而是:
> 這個體制能不能讓權力受到制約?錯誤能不能被糾正?人民能不能參與和選擇?
中國的基建能力,反映的是「效率」,但不代表這個體制具有公平、透明、可持續、自我糾錯的特性。以下幾點可佐證:
---
1️⃣ 強基建常伴隨強迫拆遷與民怨
很多高鐵、公路、水壩、城市更新,是在缺乏徵地程序、合理賠償、民眾參與下強行推進的
導致「強拆」、「釘子戶」、「失地農民」等社會問題
📌例:三峽大壩移民、廣州城中村清拆、大量強拆信訪案件
---
2️⃣ 效率犧牲了風險監管
「大躍進式建設」常造成爛尾、債務過度、資源錯配
地方政府舉債搞形象工程 → 財政困難、爛尾樓潮、建設閒置
專案啟動快,問題揭露慢,責任追究少
📌例:鄭州地鐵5號線淹水、恒大地產爛尾、高速公路過度重複
---
3️⃣ 政治考量高於民意需求
很多基建是為了「政績導向」或「國際宣傳」而非民眾真正需要
地方幹部為升遷大幹快上,蓋「鬼城」、「空城」、「白象工程」
📌例:鬼城鄭州、榆林新區空城、貴州大橋無人用
---
4️⃣ 沒有選票就無法問責
如果一個地區的基建造成債務問題、強拆民怨、誤判需求,地方官也不需面對選民、不需承擔政治責任
換人不是人民投票換,是「上級委派」,民眾無力干預
---
✅結論:基建強,不等於體制正
你可以說中國體制在「搞基建」這件事上很厲害,但這只是制度的一個面向:
> 一個體制的正當性,不只是看它能蓋幾條高鐵,而是看它能不能保護人民的權利、糾正自己的錯誤、讓權力不被濫用。 | 2025-06-15 04:53:58 |
| 21 |  | @@JASON-32768
台灣民主雖不完美,但至少能批評、選舉和抗議,不用怕被消失。中國專制封嘴、壓制異議,根本沒有自由。民主就是能說真話,專制只能聽命。
死刑還在執行,民調不能當法律。民主制度講的是程序和原則,不是盲從民意。 | 2025-06-26 04:32:56 |
| 22 |  | 你說很多中國人不關心政治,這也許是真的,但不代表政治就不會關心你。房價、疫情、就業、地方債、限電、戶籍制度,哪一項不是政策決定的結果?
言論自由的意義不是讓大家都去搞政治,而是當問題發生時,有人能夠講出真話、有人能夠提醒你可能被犧牲。
台灣人關心政治不是因為多閒,而是知道「不關心政治,早晚會被政治關心到」。
所以「由著他們說吧」的態度雖然看似包容,其實是放棄自己對公共事務的發言權。 | 2025-06-26 04:06:28 |
| 23 |  | 你說中共「不讓你出主意,因為你沒能力」,這不是治理,是傲慢。
民主的確吵,但能公開討論、修正錯誤。
中共的「效率」是因為你不能吵,不能問,也不能知道真相。
不是問題解決了,是你沒權知道問題還在。 | 2025-06-26 04:23:48 |
| 24 |  | 你說「中國沒禁止翻牆」和「可以自由發言」,這說法不準確也不符合現實。
翻牆在中國雖無明文禁止,但長年有執法懲處紀錄;發表言論也不是自由,而是必須在紅線內說話。
說到底,真正建資訊高牆的不是台灣,而是防火牆、敏感詞、禁令與自我審查制度。
如果真的有那麼自由,為什麼要靠翻牆才能看到「自由」這兩個字? | 2025-06-26 04:21:12 |
| 25 |  | 你說「沒說不能獨立,只是要準備流血」,這就像說「你可以離婚,但要準備被家暴」,
表面是在講現實,實際是在替暴力鋪路。
真有自信、真覺得統一是福,就應該讓人自由選擇,而不是動輒以戰爭做代價。
用暴力逼來的統一,不是共識,是殖民。 | 2025-06-26 04:11:28 |
| 26 |  | 判斷一個國家的情況,不必非得親身去過。
納粹德國、北韓、俄羅斯,也不是要進去才能了解本質。重點是資訊來源是否多元、交叉比對是否做足。
如果一個體制連網路自由、新聞自由、言論自由都不給,
那不是「我們不了解」,是它不讓人了解。 | 2025-06-26 04:13:23 |
| 27 |  | 你提出的問題確實反映了對政治與媒體的不信任,值得討論。
但制度性的問題不該簡化成哪個黨執政的錯。
真正重要的是怎麼讓整個體制更透明、更可問責。 | 2025-06-26 03:54:35 |
| 28 |  | 舔共比反共輕鬆多了,所以館長看苗頭不對趕緊變色 | 2025-07-13 18:54:33 |
| 29 |  | 反共真的很辛苦,這條路雖艱辛,但為了後代,要走正確的路,加油 | 2025-07-21 07:14:44 |
| 30 |  | 後悔以前還看他直播,現在都把他當精神病患看待 | 2025-07-23 16:26:56 |
| 31 |  | 這麼熱的天居然穿長袖,第一次知道館長身體這麼虛 | 2025-07-26 01:33:20 |
| 32 |  | 虎爛,我家也政治立場不同,也沒這樣啊 | 2025-08-07 17:48:40 |
| 33 |  | 很多人說「大陸進步、台灣落後」,但那只是看到表面的基建速度,卻忽略了人均、制度、生活品質等更重要的指標。實際比較下來,台灣並不落後,甚至在許多關鍵面向更優。
1. 經濟
大陸總量世界第二沒錯,但人均GDP (PPP):台灣約 84,000 美元,大陸約 29,000 美元。平均生活水準台灣更高。
2. 產業
大陸在新能源車、電商、基建規模驚人;台灣在半導體、精密製造、供應鏈可靠度上全球領先。
3. 制度與自由
Freedom House:台灣 94/100,中國 9/100;
法治指數:台灣第21,中國第95;
新聞自由:台灣第27,中國第172。
制度與透明度,才是長期競爭力。
4. 教育與人才
台灣數學、科學全球前段,基礎教育扎實;大陸亮點不少,但近年數據不完整。
5. 人口與金融
兩岸都少子化,但大陸還有地方債、爛尾樓風險,金融穩定性令人擔憂。
6. 生活品質
台灣平均壽命80+歲,大陸約78歲;空污、食安、用水安全,台灣整體更好。
結論:大陸的確有「量和速度」的進步,但台灣在「人均福祉、制度品質、核心科技、生活穩定」上更強。
壯觀不等於富裕,速度不等於品質。台灣沒有落後,只是走不同的進步路線。 | 2025-08-21 04:54:34 |
| 34 |  | 館長,中國填海確實快,但別把『能蓋水泥島』直接等同『整體更進步』。
🔹 技術層面:中國的確大量動用吹沙造陸,規模大、速度快,但這背後靠的是強勢國家機器、巨額補貼與環境犧牲。
🔹 經濟層面:像曹妃甸這種填海工程,填了兩百多平方公里,結果招商不足,留下爛尾和地方債。速度快,不代表效益好。
🔹 國際層面:南海造島引來仲裁案、國際譴責,美軍航行自由行動次數暴增。台灣沒做這種事,不是因為不會,而是因為要遵守國際規範,不讓自己被孤立。
🔹 社會層面:台灣沒大規模填海,卻保住了濕地、珊瑚、漁業資源,這也是進步的一種,重視永續而不是只拼速度。
所以要說『中國進步、台灣不如』,那得看你要比的是哪個指標。如果只是比誰挖沙快、誰水泥灌得多,那確實中國強。但若要比 制度、環境保護、國際信任、生活品質,台灣絕對不是輸在起跑點。 | 2025-08-21 04:40:30 |
| 35 |  | 原來國民黨以前執政是可以干涉司法的,我明白了 | 2025-08-24 15:20:47 |
| 36 |  | 抱歉,我們這的墻頭草讓人看笑話了 | 2025-08-24 13:38:40 |
| 37 |  | 你最近駡綠的好像比駡共慘黨還凶,如果你是台灣人還能理解,不過... | 2025-08-27 11:26:39 |
| 38 |  | 雖然不認同老人,不過動手就是不對 | 2025-09-30 16:07:29 |
| 39 |  | 文化差異而已,我就不信義大利人來台灣也能完全適應台灣文化 | 2025-11-15 10:12: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