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n2l7u 的留言

留言時間

留言頻道

  1. Bit King比特王出任務 1 影片有留言,共 1 則與回應 0 則

留言標籤

  1. 泛白 有 1 則留言
  2. 泛藍 有 1 則留言


排名影片內容時間
1對於前面的爭論蠻有興趣的,請AI幫忙分析一下,希望對雙方支持者都有幫助 # ✅ 一、行政院長(卓榮泰)方的形上學解剖 --- ## **(1) 不可證明的公理(Axioms)** 1. **行政機關有義務避免「潛在違憲」行為**(即使大法官尚未裁定)。 2. **預算編列需要符合憲法財政秩序/國家財政可負擔性**。 3. **行政院對法律合憲性具有預判能力,且有責任誤踩時避免影響國家運作**。 4. **國家財政穩定與程序正義是超越法律形式效力的價值**。 5.(在你設定的框架下)**憲法本身的正當性是不可置疑的**。 --- ## **(2) 隱含的形上學立場** 1. **程序正義優先形上學**(proceduralism) ——認為程序合憲比結果(法律已三讀)更重要。 2. **行政技術官僚主義(technocracy)** ——行政機關自認能判斷何者可行、何者危險。 3. **財政保守主義 / 國家能力論** ——視「政府的能力、可行性」為比民主程序更高的價值。 4. **預防式合法性** ——在大法官未裁決前,行政院仍可自認避免違憲風險。 --- ## **(3) 價值排序(Value Hierarchy)** **最高價值 → 最低價值:** 1. 憲法秩序(尤其是財政原則) 2. 行政可行性、國家資源分配 3. 預防違憲 4. 立法結果(即便三讀) 5. 立院政治意志 =行政院長把「立法已通過」排得並不高,甚至只是「需再被審查的因素」。 --- ## **(4) 隱藏的文化偏見/文明假設** 1. **行政體系高於立法體系的治理智識** ——典型東亞行政國家的思維(日本、韓國、台灣) 認為行政官僚比民選立委更懂「什麼可行」與「什麼違憲」。 2. **財政紀律是凌駕民主程序的價值** ——這是歐陸式財政文化(如德國財政憲法)的思維。 3. **違憲風險本身就是一種政治道德負擔**(其實這不是普世觀念)。 --- ## **(5) 與其他形上學的不可通約性** 1. **與法律實證主義(positivism)衝突** ——法律未判違憲前就是有效法,行政院長卻否定其效力。 2. **與代議民主理論衝突** ——選舉出的立法機關意志不被視為最高公共意志。 3. **與自由主義的程序正義相衝突** ——自由主義會認為「合法程序>行政合理性」。 4. **與法治國概念衝突** ——行政不能預先宣判法律無效,但此立場卻如此行事。 --- ## **(6) 內在矛盾/哲學弱點** 1. **行政院同時依賴憲法、又僭越大法官判定權** →「我尊重大法官,但我先做出實質判斷」→邏輯矛盾。 2. **把『可能違憲』當作『實際違憲』** →這是認識論(epistemic)上的跳躍。 3. **行政效率與憲政程序的價值衝突未被處理** →行政院長假設兩者可以同時被尊重,但實際上無法並立。 4. **預防性不作為本身可能違憲** →以避免違憲為由做出「另一種違憲」。 --- # ✅ 二、立法委員(吳宗憲)方的形上學解剖 --- ## **(1) 不可證明的公理(Axioms)** 1. **三讀法律=國家最高有效命令**。 2. **未宣告違憲前,法律就是有效且必須遵守**。 3. **行政機關無任何自行「暫停法律」的權力**。 4. **人民與政府的法律義務一視同仁**。 5. **大法官是唯一能判定違憲的主體**。 --- ## **(2) 隱含的形上學立場** 1. **強實證主義(Legal Positivism)** →「法律就是法律,不需要別的理由」。 2. **立法權至上主義(parliamentary supremacy)** 3. **平等義務論(egalitarian obligation)** →人民不能違法→行政也不能。 4. **程序合法性>結果合理性** →程序通過比財政影響更重要。 --- ## **(3) 價值排序(Value Hierarchy)** **最高價值 → 最低價值:** 1. 法律形式效力 2. 大法官釋憲權 3. 立法院作為民意之源 4. 行政遵循 5. 行政可行性、財政負擔(幾乎不列入價值考慮) =立委完全以程序與法律形式為核心,不討論合理性與可行性。 --- ## **(4) 隱藏的文化偏見/文明假設** 1. **議會中心主義** ——典型源自英美法系,將立法者視為民意唯一正當代表。 2. **「法律=正義」的等價假設** ——東亞社會常見的法律道德化傾向。 3. **「政府不能做例外」的強平等主義** ——忽略政府與人民在權能結構上的差異。 4. **大法官權威絕對化** ——其實不同文明中,憲法法院的重要性差距巨大(美國 vs 英國)。 --- ## **(5) 與其他形上學的不可通約性** 1. **與行政技術官僚主義衝突** →技術官僚說合理性最重要,立委說程序最重要。 2. **與經驗主義治理思想(pragmatism)衝突** →立委完全不考慮後果與現實。 3. **與古典自由主義差距** →自由主義雖重程序,但也重個體自由與限制政府規模; →立委強調的是「權力正當性」,不是自由。 4. **與儒家政治思想衝突** →儒家重「成效、德治」,不是程序形式。 --- ## **(6) 內在矛盾/哲學弱點** 1. **假設「所有三讀法都是正義、合理、可執行」** →實務上常發生未審議完整、缺乏成本分析的立法。 2. **忽略「遵守違憲法律」本身可能造成更大憲政傷害**。 3. **人民義務類比的邏輯跳躍** →人民拒服兵役 vs 行政拒執行法律,本質權力結構不同,類比不成立。 4. **形式法治 vs 實質法治的矛盾未處理** →立委完全忽略實質正當性(資源、權責、財政憲法等)。 5. **把「法律生效」與「法律合理」混為一談** --- # ✅ 三、整體觀察:雙方的形上學對決本質 * **行政院長代表:** → **技術理性、程序預防、財政憲法、行政主體性** * **立法委員代表:** → **強實證主義、立法至上、程序合法性、形式法治** 這場爭議其實不是「法律問題」, 而是兩種現代性(modernity)形上學的 **深層對撞**: --- ## ✅ 行政院長的形上學: **「國家必須可治理,程序不能壓倒國家能力」** ## ✅ 立委的形上學: **「國家必須依法行政,行政不能壓倒民主程序」**2025-11-11 23:3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