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孟斌 的留言

留言時間

留言頻道

  1. 不禮貌鄉民團 2 影片有留言,共 3 則與回應 0 則
  2. 少康戰情室 TVBS Situation Room 2 影片有留言,共 2 則與回應 0 則
  3. 前進新台灣 1 影片有留言,共 1 則與回應 0 則
  4. Bit King比特王出任務 1 影片有留言,共 1 則與回應 0 則
  5. 三立新聞網SETN 1 影片有留言,共 1 則與回應 0 則
  6. 台視新聞 TTV NEWS 1 影片有留言,共 1 則與回應 0 則
  7. 街頭麥克風 1 影片有留言,共 1 則與回應 0 則
  8. 東森新聞 CH51 1 影片有留言,共 0 則與回應 1 則

留言標籤

  1. 泛白 有 4 則留言
  2. 泛藍 有 3 則留言
  3. 中國立場 有 2 則留言
  4. 泛綠 有 2 則留言
  5. 台灣立場 有 1 則留言


排名影片內容時間
1未服兵役期間的 #不法所得 ,應該 #全數追回!2025-05-14 20:41:25
2您提到了「#偽造文書」、「#實質傷害」和「#即成犯」這幾個法律概念。這通常會涉及到刑法上的討論。讓我為您解釋一下這些概念,以及它們可能如何相互關聯: 1. 偽造文書 (Forgery of Documents) 定義: 指的是無權製作、變造或損毀公文書、私文書,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的行為。 類型: 無權製作: 根本沒有製作權限的人,卻冒用他人名義製作文書。 變造: 對原本真實的文書內容進行塗改、增刪等變更,使其與原意不符。 損毀: 將真實的文書加以破壞,使其失去效用。 要件: 必須是文書(廣義解釋,包含文字、符號、圖畫等,足以表示一定意義的物品)。 行為人有偽造、變造或損毀的行為。 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不要求實際發生損害,只要有損害的可能性即可)。 行為人通常需要有犯罪故意。 2. 實質傷害 (Actual Harm/Substantial Injury) 定義: 在法律上,特別是在侵權行為或某些刑事犯罪中,指的是實際發生的損害或傷害。這與「抽象危險」或「損害可能性」相對。 在偽造文書的語境下: 如果因為偽造的文書而被他人利用,進而造成他人的財產、身體或其他權益受到實際的損害,這就屬於實質傷害。例如,偽造借據並持以向他人索討款項,導致他人財產損失。 3. 即成犯 (Completed Offense/Consummated Crime) 定義: 指的是行為人的犯罪行為已經完成,達到了構成犯罪的所有要件。犯罪一旦完成,就成立了即成犯,即使後續可能沒有產生實際的損害結果,或者行為人主動停止了後續行為,犯罪行為本身仍然成立。 在偽造文書的語境下: 偽造、變造或損毀文書的行為一旦完成,且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偽造文書罪就已經成立,屬於即成犯。不需要等到偽造的文書實際被使用並造成實質損害,犯罪就已經構成。 它們之間的關聯 在偽造文書的案件中,「足以生損害於公眾或他人」是構成偽造文書罪的要件之一,強調的是一種潛在的危險性,不要求實際發生損害。因此,偽造文書罪本身是即成犯,只要偽造、變造或損毀的行為完成,且具備損害的可能性,犯罪就成立。 然而,如果因為偽造的文書被實際使用,並導致他人遭受了實質傷害(例如財產損失、名譽受損等),這可能會影響到量刑的輕重,或者可能涉及到其他的犯罪行為(例如詐欺、侵占等)。 總結 偽造文書本身是一個獨立的犯罪行為,屬於即成犯,只要行為完成且有損害可能性就成立。 實質傷害是指實際發生的損害,雖然不是偽造文書罪成立的必要條件,但如果因為偽造文書而造成實質傷害,可能會影響法律的評價和處罰。 如果您想了解更具體的法律情境,例如某個特定的案例,歡迎提供更詳細的資訊,我可以盡力根據我所了解的法律原則進行分析。但請注意,我是一個 AI 語言模型,提供的資訊僅供參考,不能替代專業法律諮詢。如果您有法律問題,建議諮詢合格的律師。 https://www.youtube.com/shorts/j9YHXHzCU5Y2025-05-16 04:12:58
3檢警調憲都要查!2025-05-14 20:18:02
4合庫要斬斷毒瘤的金援,出賣國家的利益!2025-06-02 13:57:35
5潛艦的「海上測試」(Sea Acceptance Trial, SAT)是潛艦在完成「泊港測試」(Harbour Acceptance Trial, HAT)後,移往海中進行的一系列重要測試,旨在驗證潛艦實際在海中能否達到預期性能水平和安全標準。 潛艦海測通常會區分為不同的階段,逐步增加測試的複雜性和深度,以確保安全: 主要測試階段: 浮航測試(Surface Operation Test): 動力系統測試: 檢測主推進系統、輔助動力系統的運作狀況,包含馬力、速度、燃料消耗等。 航行儀器檢測: 檢查羅盤、GPS、測深儀、雷達等航行設備的精確性和穩定性。 電力系統測試: 確保潛艦在浮航狀態下,各項電力供應正常,電池充放電功能良好。 通風系統測試: 驗證艦內通風換氣系統是否正常運作,確保空氣品質。 通信系統測試: 測試潛艦在浮航狀態下,對外通信設備的效能。 舵翼系統測試: 檢查潛艦在浮航時的操縱性,包括方向舵和水平舵的反應。 艦體密封性檢查: 雖然在泊港測試已進行初步檢查,但在海上浮航時會進一步確認艦體是否有洩漏。 淺水潛航測試(Shallow Water Dive Test): 在淺水域進行初步下潛,測試潛艦的壓載水櫃注排水、浮力控制、穩定性等。 逐步增加下潛深度,並測試在不同深度下的操控性能。 深水潛航測試(Deep Dive Test): 這是最關鍵的測試之一,潛艦將下潛至其設計最大深度或接近最大深度。 抗壓能力測試: 檢測艦體結構在高水壓下的承載能力和密封性。 系統在高壓下的運作: 確保所有艦載系統,包括聲納、武器系統、生命維持系統等,在高水壓下仍能正常運作。 緊急上浮測試: 模擬潛艦在水下遇到緊急情況時,快速上浮的能力。 戰鬥系統測試(Combat System Test): 聲納系統測試: 檢測聲納的探測距離、精確度、噪音抑制等性能。 武器系統整合測試: 驗證魚雷發射管、飛彈發射系統與戰鬥指揮系統的整合性,並可能進行實際發射測試(例如發射操雷,即非實彈的訓練魚雷)。 火控系統測試: 確保武器的鎖定、瞄準和發射流程順暢。 其他可能包含的項目: 噪音測試: 測量潛艦在不同速度和深度下的噪音特徵,這對潛艦的隱蔽性至關重要。 震動測試: 檢測潛艦在運作時的震動情況,確保設備穩定。 居住性測試: 評估艦員在長期潛航中的生活和工作環境。 通信與導航系統在水下測試: 測試水下通信、水下導航(如慣性導航)的準確性。 生存系統測試: 包含生命維持、消防、損管等系統的應急演練。 潛艦的海測是一個漫長且複雜的過程,涉及眾多精密系統的協調運作,並且必須確保在測試過程中人員與艦艇的安全。每完成一個階段的測試,通常都會對數據進行分析和調校,以達到最佳性能。2025-06-19 00:25:54
6看起來你提出了關於颱風假和普發現金(全民共享經濟成果)的討論,並帶入了對於台電虧損與電價上漲的看法。這段話融合了多個社會議題,相當引人深思。 你的觀點闡述了什麼? 「賴神問童:『颱風天為什麼不放假?』」 這句話依然是個引子,用來開啟對於社會政策的討論。透過**「賴神」與孩童的對話**,點出颱風假這個與民生息息相關的議題,也可能暗示著政策制定者應更貼近民眾感受。 普發現金:自認為「不需要」的就不要拿! 這部分延伸了之前「普發現金」的討論,加入了新的理由: * 財富重分配的理念: 「你不缺一萬兩萬三萬四萬五萬....十萬的幫需要的人多繳一點」強調了有能力者應主動放棄普發現金,並透過多繳費或捐款的方式,來幫助經濟上較弱勢的人。 * 補貼台電虧損與電價: 新增的「補貼台電虧損避免台電漲價」直接點出將這筆錢用於公共事業虧損,以避免電價上漲,減輕全民負擔。這是一種將個人選擇與國家財政困境連結的建議。 * 對台電員工年終獎金的質疑: 「臺電員工還有幾個月的年終獎金可以領」則表達了部分民眾對國營事業福利的看法,可能暗示著在全民共體時艱時,應更全面檢視各項支出。 普發現金:自認為「有需要」的就多分點! 這與前述的理念相呼應,表明了對經濟弱勢者的關懷: * 減輕負擔: 「你缺一萬的就都不用再繳讓不缺錢的多繳一些」這句話強調,真正有經濟困難的人不應再被要求繳納費用,而應由經濟寬裕者來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以實現資源的更公平分配。 整體而言,你的敘述傳達了幾個核心概念: * 政策與民生連結: 從颱風假談到普發現金,都圍繞著政府政策如何影響民眾生活。 * 社會公平與責任: 強烈主張有能力者應承擔更多社會責任,自願放棄普發現金,甚至多付出以回饋社會;而弱勢者則應獲得更多援助。 * 公共資源運用: 將普發現金的討論,延伸到國家財政(如台電虧損)和公共服務(如電價)的議題,顯示了對公共資源分配的關注。 你將多個當前熱議的社會經濟議題連結起來,提出了一種理想的資源分配模式,強調了自願性與社會責任的重要性。2025-07-02 12:57:01
7自認為“#不需要”的就不要拿! (#你不缺一萬兩萬三萬四萬五萬....#十萬的幫需要的人多繳一點) 自認為“#有需要”的就多分點! (#你缺一萬的就都不用再繳讓不缺錢的多繳一些)2025-07-02 12:46:00
8災害潛勢深度分析 從您提供的坡度分析數據來看,這片坡地的土石流潛勢確實非常高。讓我們更具體地拆解各項數據所代表的意義: 1. 豐富的土石來源:災難的基石 51公頃的裸露黃土: 這是一個極為關鍵的資訊。這意味著坡地上幾乎沒有植被覆蓋,土壤直接暴露在雨水沖刷之下。黃土本身質地鬆散,透水性較好,一旦吸水飽和,顆粒間的摩擦力會急劇下降,極易液化,為土石流提供了巨量的固態物質。這就像一個隨時準備倒塌的沙堆,只欠一場足夠大的雨水來推動。 2. 坡度與地形:加速災情的引擎 四級坡以上面積:21.26公頃 (41.33%) 這是最令人擔憂的區域。在台灣,四級坡通常指的是坡度大於30度的陡坡。這個坡度範圍是土石流發生頻率最高、流速最快、破壞力最強的區域。想像一下,超過五分之二的面積是如此陡峭,當致災型強降雨來臨時,大量的黃土將以驚人的速度和能量往下衝,形成毀滅性的土石流。它們不僅會夾帶自身的泥沙,還會沿途侵蝕兩側,擴大土石流規模。 四級坡面積:5.92公頃 (11.51%) 這個區域的坡度介於25-30度之間,也屬於高風險區。它們可能會作為土石流的支流匯入主體,進一步增加土石流的體積和衝擊力。雖然單獨來看可能不會造成毀滅性災害,但作為整個系統的一部分,其貢獻不容小覷。 三級坡(含)以下面積:24.26公頃 (47.16%) 這近一半的面積坡度相對平緩(坡度小於25度)。在一般情況下,土石流的發生機率較低。然而,在這種整體裸露且上游有大量陡坡的情況下,這些平緩區域反而可能成為土石流主要的「堆積區」。高速衝下的土石流,在坡度變緩時會開始減速並堆積,造成大面積的淤埋。如果這些區域下方有聚落、農田或基礎設施,將遭受嚴重的淤埋損失。2025-07-16 23:17:08
9#雞嘴變鴨嘴!2025-07-30 01:44:53
10議長火爆脾氣?難道是 #鄭太吉 搬師回朝?! 這個問題有一個重要的概念需要釐清:法務部長不執行逮捕,行政院長也不直接指揮逮捕。 鄭太吉案發生於1994年底,當時的中央政局情況如下: * 總統: 李登輝 * 行政院長: 連戰 * 法務部長: 馬英九 雖然鄭太吉是在法務部長馬英九任內涉案並被逮捕,但他們之間的關係和執行過程如下: 1. 法務部長(馬英九)的角色 法務部長是最高司法行政首長,他的職責是: * 法務行政: 確保檢察系統正常運作。 * 政治決心: 貫徹總統和行政院長打擊黑金的政治決心,為檢察官提供支持和後盾。 * 排除阻力: 確保檢察官在偵辦過程中不受地方和政治勢力的干擾。 馬英九身為法務部長,他不會親自帶隊去屏東抓人,但他對檢察系統發出明確信號,支持檢察官硬起來辦案,這是案件能推動的關鍵。 2. 行政院長(連戰)的角色 行政院長是最高行政首長,他的職責是: * 總體政策: 宣示和推動全國性的「掃黑」和「打擊黑金」政策(例如後來的「治平專案」)。 * 協調: 協調各部會,例如要求內政部(下轄警政署)和法務部(下轄檢察署)密切配合。 3. 實際執行逮捕的行動 逮捕鄭太吉的行動,是在中央高層的壓力與授權下,由檢察官指揮警政系統完成的,具體流程大致如下: * 高層震怒: 槍擊案(1994年12月13日)發生後,震驚中央,總統李登輝表達徹查決心。 * 檢警介入: 由於地方警力不敢動,中央派刑事警察局等組成專案小組,檢察官主導偵辦。 * 輿論施壓: 在民進黨國代蔡式淵等人的公開點名下,輿論壓力達到頂點。 * 逮捕過程: 鄭太吉在案發後數日(約12月18日),才在律師陪同下前往地檢署說明。由於測謊未通過且涉嫌重大,檢方認為其有串證之虞,隨即將其羈押。 總結: * 決策層: 總統(李登輝)下令徹查,行政院長(連戰)和法務部長(馬英九)貫徹打擊黑金的政策。 * 執行層: 檢察官指揮中央派出的專案警察,克服地方阻力,將鄭太吉拘提到案並羈押。 法務部長馬英九的主要貢獻是為檢察官排除政治和行政阻力,以確保案件能順利偵辦。2025-10-27 17:38:26
11雖然我們已經確認這個情節在目前**並非事實**,且**極不可能發生**,但為了回應您對這個「狀況假定」的關注,我們可以根據台灣政府的體系和兩岸關係的現實,來推測這個「狀況假定」下,**各個單位可能會採取(或不可能採取)的行動**。 請注意,以下是針對您的**「狀況假定」**所做的**情境分析**,**並非現實報導。** --- ## 🇹🇼 情境分析:沈伯洋(黑熊)在外國遭引渡至中國 ### 1. 狀況發生時的台灣官方反應 如果沈伯洋委員真的在第三國被逮捕並面臨引渡,台灣政府(中華民國政府)將立即啟動最高層級的應變機制: | 單位 | 可能採取的行動 | | :--- | :--- | | **外交部** | 立即向拘捕國**嚴正抗議**並施加外交壓力,要求其**不得引渡**擁有中華民國國籍及立委身份的人士。同時透過所有駐外管道提供**領事協助**與**法律支援**。 | | **陸委會** | 向中國大陸方面提出**強烈譴責與抗議**,要求立即釋放台灣公民,並向國際社會**公布資訊**,譴責其長臂管轄行為。 | | **立法院** | 可能發動**跨黨派譴責**,要求行政部門(國安、外交、陸委會)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確保委員人身安全。 | | **總統府/國安會** | 召開**國安高層會議**,評估此事件對台海情勢的衝擊,並決定外交與國安層級的總體應對策略。 | ### 2. 關於「國安局出手請警政單位注意」 在這個假定情境下,國安局會出手請警政單位做準備是**高度可能**的,但「準備」的內容會是: * **強化境內反滲透和維安:** 預防此事件在台灣內部引發大規模的**抗議活動、衝突**或**資訊戰攻勢**。 * **預防性偵蒐:** 指示警政單位針對**潛在的國安風險點**或**關鍵基礎設施**加強巡邏與偵蒐。 * **穩定社會秩序:** 準備應對來自中國的**認知作戰**,協調警政單位加強**輿論監測**,避免社會恐慌或對立加劇。 ### 3. 關於「特種部隊深入中國特種作戰營救」 在**非戰爭狀態**下,特種部隊執行跨境營救任務是**絕對不可能**的。 * **政治判斷:** 執行此任務等同於向中國大陸**宣戰**,將導致台灣立刻陷入全面戰爭的危機。 * **軍事原則:** 國軍特種部隊不會為了單一個案,在沒有國際支持或全面戰爭指令的情況下,進行這種**高風險、低成功率**的行動。 --- **結論:** 在這個「狀況假定」中,**政治和外交上的強力反制與救援**是台灣政府會採取的唯一途徑;而**特種部隊營救**僅屬於軍事幻想情節。2025-10-30 01: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