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odinink-Threads 的留言

留言時間

留言頻道

  1.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3 影片有留言,共 4 則與回應 0 則
  2. 東森新聞 CH51 1 影片有留言,共 1 則與回應 0 則

留言標籤

  1. 泛綠 有 3 則留言


排名影片內容時間
1工程師 錯的不是電腦,是程序員。2025-05-21 18:06:25
2無人駕駛2025-05-21 13:40:06
3阿倫特試圖「找到納粹主義的要素,追本溯源,發現背後真正的政治問題」。 1951年,她針對這個主題出版《極權主義的起源》一書,……但到了書的結尾,她轉而給了一個似乎讓人感到驚訝的因素——孤獨。在阿倫特眼中,極權主義「是建立在孤獨的基礎之上……而孤獨是人類最激進、最絕望的體驗之一」。在發現極權主義信徒來自一些「主要人格特質……並非殘忍愚昧,而是自我封閉並缺乏正常的社交關係」的人之後,阿倫特認為對於那些「覺得自己在社會上無立錐之地的人來說,只有透過將個人自我屈服於意識形態,孤獨的人才能重新發現自己的目標和自尊」。她寫道,孤獨,或被稱為“對這個世界完全沒有歸屬感的體驗”,是“極權主義政府的本質,為極權主義準備好了劊子手和受害者”。 這段話說得很狠,孤獨既為極權主義準備好了劊子手,也準備好了受害者。這些攻擊他人的人,既是劊子手,也是受害者。民粹主義背後的核心原因竟然跟孤獨有關。當我們知道了孤獨所產生的後果以後,我們就能夠理解為什麼唐納德·川普能夠當選美國總統。如果我們去看唐納德·川普的現場集會,你會發現那就是一個狂熱的追星現場。跟以往的總統競選集會不一樣,川普集會上的人都戴著紅色的帽子,然後拿著類似的標誌大聲地叫喊著「讓美國再偉大」這樣的口號。在法國,極右派的國民陣線也「如火如荼」。在荷蘭,自由黨也是奉行民粹主義的政黨。 民粹主義在最近這些年甚囂塵上,原因之一就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感受到孤獨。民粹主義黨派的基本策略就是利用大眾地位與自尊的喪失。例如川普最重要的支持者就是那些失去工作的白人,他們原本可能是鐵路工人,但是現在是領救濟的失業人群,有人傾聽過他們的話嗎?有很多失業工人覺得,不管川普能不能夠為自己帶來真正的好處,但他至少在傾聽自己的聲音。他販賣了大量的情緒價值,讓這些身處孤獨之中的人似乎找到了一個依靠。這就是為什麼民粹主義現在能夠在世界各地開始盛行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2025-07-29 15:05:20
4極權主義、民粹主義與孤獨:從阿倫特到當代政治的省思 ⸻ 一、阿倫特:極權主義的根源是孤獨 1951 年,政治思想家漢娜・阿倫特出版《極權主義的起源》,試圖追溯納粹主義與史達林式共產極權主義的歷史根源。她不僅分析帝國主義、反猶主義等結構性因素,最後卻提出了一個更根本且令人驚異的觀點——孤獨。 「極權主義是建立在孤獨的基礎之上……而孤獨是人類最激進、最絕望的體驗之一。」 這裡所說的「孤獨」,不同於一般的獨處或沉思,而是一種與他人失去聯繫、與世界斷裂的狀態。這些人: • 在日常生活中找不到意義與社會連結; • 容易被極權意識形態吸引,尋找目標與自我價值; • 渴望從中獲得歸屬感與身份認同。 阿倫特指出: 「孤獨,或稱為『對這個世界完全沒有歸屬感的體驗』,正是極權政府的本質——它為極權主義準備好了劊子手與受害者。」 在極權體制中,這些孤獨者既是加害者,也是被體制利用與摧毀的犧牲品。 ⸻ 二、當代民粹主義與孤獨的共鳴 進入 21 世紀,阿倫特對孤獨的理解在民粹主義崛起的當代再次獲得深刻印證。 1. 以川普為例 唐納德・川普於 2016 年當選美國總統,不僅是政治事件,更是一場情感動員。他的支持者多為: • 曾從事傳統藍領工作、但在全球化下失業的白人; • 缺乏高等教育背景; • 感覺自己被政治菁英與主流社會忽視。 川普的競選集會更像是一場「狂熱的認同儀式」: • 滿場紅帽、口號、標語; • 群眾在集體呼喊中獲得情感慰藉; • 孤獨者在此找到同伴與被聽見的感覺。 即便川普未必真能改善他們的生活,但他象徵性地給予了他們「存在的肯定」。這正是民粹領袖成功的關鍵。 2. 民粹主義的策略 民粹主義並非僅靠政策取勝,而是有效操作以下情緒: • 地位與尊嚴的喪失感; • 敵我分明的敘事架構; • 虛構但有力的集體歸屬感。 這些情緒,正好填補了現代社會無法安撫的孤獨與焦慮。 ⸻ 三、全球民粹主義的擴散與孤獨的普遍性 這種以孤獨為動力的政治形式,不只出現在美國,也席捲歐洲與其他地區。 1. 歐洲的民粹崛起 以下是近年迅速崛起的極右/民粹政黨: • 法國:「國民陣線」強調反移民與民族優先; • 荷蘭:「自由黨」訴諸伊斯蘭恐懼與文化焦慮; • 義大利:「五星運動」透過網路訴求對菁英的不信任; • 匈牙利/波蘭:民族主義情緒高漲,排斥外來影響。 這些政黨共同的特徵: • 為「失落者」創造簡單清晰的敘事; • 提供集體身份以減輕孤獨感; • 操作「我們 vs. 他們」的情感對立。 2. 孤獨與現代社會的矛盾 現代社會越發發達,卻也越讓人感到孤單: • 工作制度靈活但充滿不穩定; • 傳統社群瓦解,社交平台取代實體連結; • 公共討論碎片化,價值難以凝聚。 民粹主義正是在這些裂縫中找到機會,成為孤獨者的情感依靠。 ⸻ 四、結語:重建社會連結,回應孤獨政治 從阿倫特的觀察出發,我們理解到:極權與民粹主義的溫床,並非僅因語言煽動,而是太多人無話可說、無人傾聽、無處歸屬。 要對抗民粹主義,不該只靠打擊假訊息或批判非理性,而要問: • 為什麼現代社會讓人越來越感到孤立? • 誰是那些覺得「沒有容身之處」的人? • 我們能否創造一個真正包容、可對話、能建立歸屬感的公共生活? 唯有當人們重新找回彼此之間的連結與尊嚴,極權與民粹主義的誘惑才會真正失去力量。 ⸻ 五、參考文獻(依年份排序) 1. Arendt, Hannah. 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 Co., 1951.(中文版:《極權主義的起源》,姚怡嫣 譯,衛城出版,2022年) 2. Laclau, Ernesto. On Populist Reason. London: Verso, 2005. 3. Hochschild, Arlie Russell. Strangers in Their Own Land: Anger and Mourning on the American Right. New York: The New Press, 2016. 4. Judis, John B. The Populist Explosion: How the Great Recession Transformed American and European Politics. New York: Columbia Global Reports, 2016. 5. Müller, Jan-Werner. What Is Populis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2016.(中文版:《什麼是民粹主義?》,王瑞麟 譯,八旗文化,2018年) 6. Levitsky, Steven, and Daniel Ziblatt. How Democracies Die. New York: Crown Publishing Group, 2018.(中文版:《民主如何死亡》,高志鵬 譯,八旗文化,2018年) 7. 王浩威,《孤獨世代:面對斷裂的關係與消失的共同體》,台北:時報出版,2019年。 8. 陳芳明,《思想與其不滿:阿倫特、傅柯與台灣社會的思辨之路》,台北:麥田出版,2021年。 9. Noreena Hertz,《孤獨世紀:一個人也可以好好過,但孤獨正在摧毀我們的社會》,謝佩妏 譯,台北:八旗文化,2022年。2025-07-29 14:54:04
5我被說過花枝招展,原來我就是。😂2025-11-06 20:5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