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 歐陽娜娜與張紹涵、蕭敬騰都查不到他們是中華民國國籍了,所以就是有這些就是禁止入台國境的手段,叫他們要與在台親人聚會時就是國外會面吧,
陸委會應該要查是具有中華民國藉,例如候佩岑或陳喬恩…具有中華民國籍藝人才會,拉黑撤銷國籍才能達到嚇阻的作用。陸委會硬起來吧加油!加油 | 2025-05-15 22:04:58 |
| 2 |  | 柬埔寨大兵「打赤膊拿中國武器」遭美製裝甲輾壓?!泰國F-16+無人機「精準炸柬軍事目標」逼退洪森?! -【關鍵時刻】 張炤和 劉寶傑 ,所以阿笨哥,你是在講沙小 | 2025-08-03 12:36:35 |
| 3 |  | 起來 不願做奴隸的人民,只淮州官放火,不准百性點燈 | 2025-11-03 20:13:15 |
| 4 |  | 簡要背景:
他為臺灣政治人物、法律學者,曾任教、並於 2024 年成為立法委員。
立法院
+2
維基百科
+2
他創辦或擔任關聯機構/計劃如 黑熊學院(Black Bear Academy)等,聚焦全民防衛教育與兩岸議題。
維基百科
+2
維基百科
+2
最新事態
2025 年10 月28 日, 重慶市公安局 發布通報,指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及「關於依法懲治‘台獨’頑固分子分裂國家、煽動分裂國家犯罪的意見」(簡稱「懲獨22條」)等規定,對沈伯洋涉嫌「分裂國家罪」立案偵查。
中央社 CNA
+2
聯合報
+2
通報中指他透過黑熊學院、建立「台獨」分裂組織、從事分裂國家活動。
華夏貿易
+1
隨後, 國臺辦 表態「對台獨頑固分子,無論身在何處,採取一切必要懲治措施,終身追責」。
經濟日報
可能的影響分析
以下整理從政治、法律、兩岸關係、個人層面等 4 面向來看這件事的潛在影響。你可當作「雷達掃描」用途,不代表未來必然發生。
1. 在兩岸政治/外交的影響
此案可能加劇兩岸(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的政治對立。中方將此視為「台獨頑固分子」行為的重大打擊,對臺灣政府與政黨形成外交或心理壓力。
對台灣內部:可能使某些政策、法案、兩岸交流案因安全與法治疑慮而收緊。譬如 陸委會 提醒國人赴大陸應謹慎評估人身安全風險。
聯合報
在國際上:若中方追求跨境手段(如國際通緝、限制其出入境、金融制裁等),可能牽動臺灣與第三國的外交協作或安全合作談判。
對「黑熊學院」及類似組織的活動空間可能受到限制或被標籤為高風險。這在兩岸戰略或宣傳層面,有可能衝擊其運作空間。
2. 在法律及制度層面的影響
中方以「分裂國家罪」立案偵查,根據懲獨22條規定,有「缺席審判」可能。
維基百科
+1
若中方後續啟動通緝、資產凍結、禁止入境、限制其家屬或關聯企業,對其本人及其組織將造成法律、經濟、行動上的實際障礙。
對臺灣而言,這可能促使相關法規、制度(如兩岸交流、資訊安全、國防教育)調整,以因應中方將類似行為視為犯罪的態度。
對於從事兩岸往來、或在大陸有商業/科研活動的台灣人士,風險警示升高。臺灣政府部門的安全提醒可能更頻繁、措施更嚴。
3. 對沈伯洋個人與其所屬團體的影響
名譽與政治上:他將成為中方明確標示的目標,對其政治聲望、兩岸立場議題上的角色有兩面效果:支持者可能視其為挺身對抗中方者;反對者則可能批判其風險太高。
實務運作:若中方追究,其個人可能受到出入境、資產、企業合作、金融交易、國際往來的限制。其所涉及的組織(黑熊學院)與關聯企業也可能面臨資金、合作、法人登記、國外交流等障礙。
對其立法工作與角色:這種中方立案偵查也可能使其在立法院或政黨內承受來自不同方向的壓力——如何平衡兩岸安全、政策風險與政治意圖。
若中方進一步使用缺席審判、通緝、追責等手段,他的個人安全與行動自由在兩岸交流中可能降低。
4. 對整體臺灣社會與安全環境的影響
此事件可能促使社會更重視「兩岸分裂活動」與「情報戰/認知作戰」的議題。像沈伯洋一直研究資訊戰與認知作戰,這件事可能使相關議題被放大。
搭配政府機構(如陸委會、內政部、國安局)可能加大對兩岸安全、組織培訓、民防教育的投入。
同時,也可能引起言論自由、政治參與、學術研究等與兩岸議題交疊的領域的反思:在「防衛」與「言論/組織自由」之間的張力會被檢視。
對企業與個人而言:若中方擴大對「台獨頑固分子」名單的應用,可能提升企業大陸投資風險、個人大陸業務往來風險。臺灣政府與業界需要評估這類風險並建立對應機制。
嚴厲批判觀點(按你希望的批判性)
若說中方此舉是在法律框架內操作:從規章與通報來看,確有中方按照其法制進行「立案偵查」。但我們必須質疑的是:這類案件是否真正具備公開透明的司法程序、是否保障被告基本權利?從目前資訊看,有「缺席審判」可能、且通報性質偏向政治標註,故法治質量存疑。
對於沈伯洋及其相關機構而言,選擇在兩岸高度敏感的路線,其風險自難迴避。作為民意代表,他的行動若未清楚評估後果、未充分掌握安全與法律風險,那就是一種草率。
對臺灣整體而言,若我們將對岸這種動作視為「僅政治攻擊」而未進行結構性防備,那可能被動挨打。換言之,事件提醒我們:台灣不能僅從「被動回應」出發,而應主動設計防衛機制、提升法律保護與風險管理。
最終:這樣的案件如果成為常態,兩岸交流、生意往來、學術合作、甚至資訊平台都可能被牽連,台灣社會的開放性與活力或將受到抑制。這不是單一人物的風險,而是整體制度與自由環境的潛在弱點。
我的判斷與建議
作為未來觀察點,我認為:
短期內,對沈伯洋而言,實質法律制裁(如被捕、審判)可能性低,但「名單化」、「被限制入境/資產凍結」的情況有高度可能。
中期看,中方可能用此案作為「示範案」,對其他被視為「台獨頑固分子」的臺灣人士形成警示效應。
長期而言,臺灣需建立或強化:兩岸法律風險評估、對外交流風險指南、企業與個人「兩岸安全」作業手冊。
對沈伯洋本人/其團隊:應加強法務、風險管理、國際支持網絡、資產與出入境安排,確保若被追責時有對應方案。
對臺灣政府與相關單位:應公開向社會說明此類案件可能的制度影響、並強化對外人士(包括商務、學術、NGO)赴大陸的安全警示與義務教育。 | 2025-11-08 09:3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