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 @@吳德勒
1.台灣確實地震多,但核電廠設計本就採抗震標準設計(如核四設計耐震 0.4g,遠高於建築規範)。
日本福島核災之後,全球核安標準升級。許多國家在同樣地震帶上(如日本本身、南韓、土耳其)都仍有安全營運的核電。
2.高階核廢料的終極處置確實尚未完成,但這是全球共同挑戰,也已有進展:
芬蘭、瑞典皆已建置永久儲存場。
台灣目前使用乾式貯存短期安全穩定,並非「無處可放」。
「整個台灣無處可逃」是誇張性言論。福島核災的疏散區約 20~30 公里,並非整個國家。
3.爭議與困境:為何乾式貯存難推動?
地方政府與居民反對:新北市政府以「未履行地方自治條例」為由,拒發建照,主張中央未妥善安置核廢料。
社會信任不足:過去核廢料曾因政策轉彎(如蘭嶼儲存爭議)引發地方不信任中央的承諾。
政治與法律衝突:中央(台電/原能會)與地方(新北市)在核安法與地方自治權上常有爭執,造成核二儲存設施卡關多年。
3.丹麥不發展核能,因為擁有大量風力與歐洲電網支援。
夏威夷用的是美國本土補貼的再生能源與油電混合;古巴與大洋洲島國電力需求低、與台灣產業規模完全不同。
台灣電力需求高、工業密集、但能源又極度仰賴進口,因此「能源多元」反而更重要。
4.沒有任何能源是絕對「零風險」的。包括天然氣(氣爆)、風電(氣候不穩)、太陽能(重金屬廢料)也都有問題。
解決之道是「相對風險評估 + 科學控管 + 政策治理」,而非要求核能達到「零風險」才可存在。
台灣使用核能的最大問題:
長年缺乏政治共識與能源大戰略(核四封存就是代表性爭議)。
地方政府(如新北市)拒發乾式貯存建照,反映中央與地方的對立。
公投結果顯示社會分裂(2018 支持重啟核四,2021又否決)。
反核團體長期深耕,核能形象受損,民眾不信任也不想「家附近有核廢料」。
📌 結論:不是不能用,是「民眾不相信」我們能安全使用它。 | 2025-05-30 16:5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