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gasin714 的留言

留言時間

留言頻道

  1.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2 影片有留言,共 2 則與回應 0 則
  2. TODAY 看世界 1 影片有留言,共 1 則與回應 0 則

留言標籤

  1. 泛綠 有 2 則留言


排名影片內容時間
1米變少就怪政府唉 能有多難 ☠☠2025-06-13 00:15:25
2為什麼公共對話經常變成彼此對罵?---溫朗東 台灣不是個習慣公共對話的地方。 我說的不是閒話家常,而是針對公眾議題,各持不同立場的意見交流, 享受說服與被說服的過程。 台灣人有政治熱情,但這熱情並未完全轉換成對話的形式, 更多時候是同一理念團體中的內部凝聚、信心喊話、加強彼此的信念與動能; 或是不同團體間的叫罵,試圖摧毀敵對團體的人格與戰鬥意志 (雖然有時造成越戰越勇的反效果)。 人們都希望自己是改變人的一方,而不是被人改變的一方。 公共對話——可能改變對方,也可能被對方改變,幾乎是不可能的。 被改變,經常被視作一種人格上的挫敗 因為你知識太少、信念太脆弱,所以你才會被說服、被影響。 被說服成為了智性與道德的雙重缺陷,避之唯恐不及。 (除非,你是轉而加入一個內部凝聚力更強,更讓人感到幸福與溫暖的團體,  那或許在修辭上可以說成:覺醒。當然在敵對團體眼中,這卻叫做:被洗腦。) 於是人們只剩下兩個選項: 不表態。只要看不出立場,就沒有改不改變。 堅持己見,奮戰到底。 於是我們面臨到兩難:要嘛堅持己見,要嘛漠不關心。 這種公眾對話遭遇的兩難,與生活中其他對話情境相比,是很特殊的。 比方說,朋友間討論聚餐地點,可能不同的人各有提案, 彼此交流想法,考量口味、價格、交通、服務、風格……取出最大公約數, 得出大部分人能滿意、或尚能接受的結論。 這過程當中,我們會在彼此的提案中,認識一些新的餐廳, 也可能發現自己原先的選擇,有某些沒發覺的盲點 (例如服務態度極差,只是自己只去過一次,碰巧沒遇上。) 總的來說,對話讓彼此知識增長了,有助於做出更有利、更能滿足價值需求的選擇。 討論去哪裡吃飯,買什麼樣的手機,什麼樣的車子,哪裡的房子…… 對話,溝通,討論,聽從別人的建議,並不是一種罪過,甚至是享受了。 然而,若是友人A堅持要吃牛排,B則堅持要吃川菜, 並各自堅稱自己是正義的一方、拯救國家的唯一正解、具備理性或是良心的表徵…… 「你要選我這邊,當個聰明又有良心的人,還是去另一邊,當危害社會的愚民?」 這樣下去大概飯也吃不成了。 上述的情境不管套入統獨、藍綠、服貿、核四、廢死、左派右派…… 的哪一方的陣營幾乎都適用。 要繼續跟AB兩人做朋友,要嘛就是選邊站,要嘛就是避開飯局(立場爭議)。 情緒引發更多的情緒 倘若立場堅定不移、彼此對立的兩個人湊在一起, 只想說服對方,而不可能被對方說服——否則就成為軟弱的挫敗者—— 由於雙方都知道說服並不可能,那只能利用逐漸升溫的情緒言詞, 為對方製造情緒成本,試著達到嚇阻的效果。 我們所遭遇的現實情境是: 反核的被說成缺乏科學素養的愚民, 擁核的則是對社會恐懼缺乏同理心的科學盲信者; 反財團剝削的被說成只會抱怨、不夠努力、也不知檢討反省自己的能力, 支持資本自由化的則是財團權貴的走狗; 支持死刑的被說是缺乏人文精神而對國家機器有過度的信心, 反對死刑的則是自以為是背離法理情的菁英傲慢…… 扣帽子、辱罵、人身攻擊喧賓奪主,取代了論理的敘事型態, 使得說服他者更不可能,因為情緒性的發言容易引發更多的情緒, 回到討論吃飯地點的例子吧,如果提案的說法是: 「你是智障嗎?怎麼會想吃川菜?到底有沒有唸過書啊?」 「你才有問題吧,吃什麼牛排?台灣出了你這種人真可悲。」 那能接受對方的提議,反而是不可思議吧。 即使在激烈的言詞中仍有寶貴的觀點分享,但所背負的情緒成本,確實讓人望之卻步。2025-09-13 13:03:38
3生化危機台中市2025-11-01 15:5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