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ielchao6041 的留言

留言時間

留言頻道

  1. 攝徒日記Fun TV 3 影片有留言,共 3 則與回應 0 則
  2. 蘇恆政經觀察 2 影片有留言,共 6 則與回應 4 則
  3. 怪事先生 2 影片有留言,共 5 則與回應 7 則
  4. 街頭有派對【民調大對決】 2 影片有留言,共 2 則與回應 6 則
  5. 勾起你心中的惡 2 影片有留言,共 2 則與回應 4 則
  6. Bit King比特王出任務 2 影片有留言,共 2 則與回應 1 則
  7. 寒國人 2 影片有留言,共 2 則與回應 0 則
  8. 好機車 2 影片有留言,共 1 則與回應 4 則
  9.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1 影片有留言,共 7 則與回應 0 則
  10. Leonard 1 影片有留言,共 6 則與回應 19 則
  11. 波特王 Potter King 1 影片有留言,共 3 則與回應 3 則
  12. 賴清德 1 影片有留言,共 2 則與回應 1 則
  13. 柴Sean你說 Sean and Shiba 1 影片有留言,共 2 則與回應 1 則
  14. 阿兜仔不教美語 1 影片有留言,共 2 則與回應 0 則
  15. 高雄歷史哥HistoryBro 1 影片有留言,共 2 則與回應 0 則
  16. 館長惡名昭彰 1 影片有留言,共 1 則與回應 3 則
  17. 侯漢廷為民請命 1 影片有留言,共 1 則與回應 1 則
  18. 我是柳傑克 1 影片有留言,共 1 則與回應 0 則
  19. TODAY 看世界 1 影片有留言,共 1 則與回應 0 則
  20. 笑看新聞 1 影片有留言,共 1 則與回應 0 則
  21. 監督GOGO 1 影片有留言,共 0 則與回應 4 則

留言標籤

  1. 泛藍 有 11 則留言
  2. 泛白 有 7 則留言
  3. 泛綠 有 6 則留言
  4. 泛紅 有 6 則留言


排名影片內容時間
1民主不只是每幾年一次的選舉,而是整個制度是否允許 異議存在、是否保有 制衡與討論的空間。 當罷免被變成打擊政治對手的工具、當媒體與社群平台一面倒時,我們就該質疑:這到底是民主的表現,還是多數暴力的開始? 過去我們支持罷免黃國昌、罷免陳柏惟,是因為我們覺得那是針對特定個人的問責行動,社會也有辯論與討論的空間。但這次的大規模「掃蕩式罷免」,不再是基於行為或品行問題,而是純粹因為政黨屬性。 那請問,以後是不是只要哪一方掌握行政與動員能力,就能隨意用罷免把對手清除?這樣的制度設計,最後只會導致民主倒退。 諷刺的是,2016年民進黨在野時,曾經強烈批評罷免門檻太高,主張讓人民有機會針對特定失職立委行使民意。現在卻是他們掌權後,把這個制度變成一種清洗在野勢力的武器。這不是制度進步,而是制度被惡意運用的例子。支持反罷免的我們,並不是在幫國民黨洗白。我們當然知道藍營裡面也有問題人物。但民主不是「只要是你不喜歡的人,就通通剷除」,這不是「公民審判」,而是「政黨清洗」。 我們反對的不是民進黨這個政黨,而是這個黨現在用來對待異議與對手的方式。人民不該被視為敵人,只因為他們有不同的意見或投票選擇。 民主的試金石,從來不是看你怎麼對待支持你的人,而是看你如何對待那些反對你的人。民進黨,真的經得起這個考驗嗎?2025-07-22 12:39:32
2最近看到很多媒體和YouTube影片把反對罷免的聲音簡化成「不在乎中共威脅」、「反民主」、「親中勢力」等等。我覺得這樣的說法不但片面,甚至帶有政治操作的味道。 很多人其實是因為對民進黨這幾年的執政方式感到反感。表面上講民主,實際上卻打壓異議、操作輿論、標籤化不同意見的人,甚至用大規模罷免的方式來打擊在野黨,這樣的手法跟中共有什麼差別?罷免制度本來是為了制衡個別立委的濫權或失職,不是當你選輸時就翻桌的工具。 今天要罷免所有藍營立委,那將來是不是也可以用同樣手段對付綠營?這種邏輯本身就違反民主精神。我希望自稱中立的媒體或頻道真的要做到「雙方立場都能被誠實呈現」。你不能把不同立場的人標籤化、簡化,然後還期待大家「理性溝通」。 拒絕罷免,不代表我們親中、不民主,而是我們看穿了民進黨打著民主的名義,行實質集權之實。我們要的是多元、是真正能容納不同聲音的民主社會。2025-07-22 12:01:43
3民進黨有點偏向集權 罷免 = 政治惡鬥2025-07-22 11:20:43
4志祺77不要刪掉留言!!!!!!!!!!!!!! 民主不只是每幾年一次的選舉,而是整個制度是否允許 異議存在、是否保有 制衡與討論的空間。當罷免被變成打擊政治對手的工具、當媒體與社群平台一面倒時,我們就該質疑:這到底是民主的表現,還是多數暴力的開始? 過去我們支持罷免黃國昌、罷免陳柏惟,是因為我們覺得那是針對特定個人的問責行動,社會也有辯論與討論的空間。但這次的大規模「掃蕩式罷免」,不再是基於行為或品行問題,而是純粹因為政黨屬性。 那請問,以是不是只要哪一方掌握行政與動員能力,就能隨意用罷免把對手清除?這樣的制度設計,最後只會導致民主倒退。 諷刺的是,2016年民進黨在野時,曾經強烈批評罷免門檻太高,主張讓人民有機會針對特定失職立委行使民意。現在卻是他們掌權後,把這個制度變成一種清洗在野勢力的武器。這不是制度進步,而是制度被惡意運用的例子。 支持反罷免的我們,並不是在幫國民黨洗白。我們當然知道藍營裡面也有問題人物。但民主不是「只要是你不喜歡的人,就通通剷除」,這不是「公民審判」,而是「政黨清洗」。我們反對的不是民進黨這個政黨,而是這個黨現在用來對待異議與對手的方式。人民不該被視為敵人,只因為他們有不同的意見或投票選擇。 民主的試金石,從來不是看你怎麼對待支持你的人,而是看你如何對待那些反對你的人。民進黨,真的經得起這個考驗嗎?2025-07-23 11:11:34
5志祺77不要刪掉留言!!!!!!!!!!!!太壞了這樣不就是審查(Censorship)嗎??2025-07-23 11:00:16
6志祺77不要刪掉留言!!!!!!!!!!! 最近看到很多媒體和YouTube影片把反對罷免的聲音簡化成「不在乎中共威脅」、「反民主」、「親中勢力」等等。我覺得這樣的說法不但片面,甚至帶有政治操作的味道。 很多人其實是因為對民進黨這幾年的執政方式感到反感。表面上講民主,實際上卻打壓異議、操作輿論、標籤化不同意見的人,甚至用大規模罷免的方式來打擊在野黨,這樣的手法跟中共有什麼差別?罷免制度本來是為了制衡個別立委的濫權或失職,不是當你選輸時就翻桌的工具。 今天要罷免所有藍營立委,那將來是不是也可以用同樣手段對付綠營?這種邏輯本身就違反民主精神。我希望自稱中立的媒體或頻道真的要做到「雙方立場都能被誠實呈現」。你不能把不同立場的人標籤化、簡化,然後還期待大家「理性溝通」。 拒絕罷免,不代表我們親中、不民主,而是我們看穿了民進黨打著民主的名義,行實質集權之實。我們要的是多元、是真正能容納不同聲音的民主社會。2025-07-23 10:42:47
7民主不只是每幾年一次的選舉,而是整個制度是否允許 異議存在、是否保有 制衡與討論的空間。 當罷免被變成打擊政治對手的工具、當媒體與社群平台一面倒時,我們就該質疑:這到底是民主的表現,還是多數暴力的開始? 過去我們支持罷免黃國昌、罷免陳柏惟,是因為我們覺得那是針對特定個人的問責行動,社會也有辯論與討論的空間。但這次的大規模「掃蕩式罷免」,不再是基於行為或品行問題,而是純粹因為政黨屬性。 那請問,以後是不是只要哪一方掌握行政與動員能力,就能隨意用罷免把對手清除?這樣的制度設計,最後只會導致民主倒退。 諷刺的是,2016年民進黨在野時,曾經強烈批評罷免門檻太高,主張讓人民有機會針對特定失職立委行使民意。現在卻是他們掌權後,把這個制度變成一種清洗在野勢力的武器。這不是制度進步,而是制度被惡意運用的例子。支持反罷免的我們,並不是在幫國民黨洗白。我們當然知道藍營裡面也有問題人物。但民主不是「只要是你不喜歡的人,就通通剷除」,這不是「公民審判」,而是「政黨清洗」。 我們反對的不是民進黨這個政黨,而是這個黨現在用來對待異議與對手的方式。人民不該被視為敵人,只因為他們有不同的意見或投票選擇。 民主的試金石,從來不是看你怎麼對待支持你的人,而是看你如何對待那些反對你的人。民進黨,真的經得起這個考驗嗎?2025-07-23 10:42:20
86:11 蔣經國威權時代,總統任命行政院長還要經國民大會同意。現在所謂的民主時代,總統可以隨便任命行政院長,根本不用國會同意。2025-07-23 17:37:21
9民主不只是每幾年一次的選舉,而是整個制度是否允許 異議存在、是否保有 制衡與討論的空間。當罷免被變成打擊政治對手的工具、當媒體與社群平台一面倒時,我們就該質疑:這到底是民主的表現,還是多數暴力的開始? 過去我們支持罷免黃國昌、罷免陳柏惟,是因為我們覺得那是針對特定個人的問責行動,社會也有辯論與討論的空間。但這次的大規模「掃蕩式罷免」,不再是基於行為或品行問題,而是純粹因為政黨屬性。 那請問,以是不是只要哪一方掌握行政與動員能力,就能隨意用罷免把對手清除?這樣的制度設計,最後只會導致民主倒退。 諷刺的是,2016年民進黨在野時,曾經強烈批評罷免門檻太高,主張讓人民有機會針對特定失職立委行使民意。現在卻是他們掌權後,把這個制度變成一種清洗在野勢力的武器。這不是制度進步,而是制度被惡意運用的例子。 支持反罷免的我們,並不是在幫國民黨洗白。我們當然知道藍營裡面也有問題人物。但民主不是「只要是你不喜歡的人,就通通剷除」,這不是「公民審判」,而是「政黨清洗」。我們反對的不是民進黨這個政黨,而是這個黨現在用來對待異議與對手的方式。人民不該被視為敵人,只因為他們有不同的意見或投票選擇。 民主的試金石,從來不是看你怎麼對待支持你的人,而是看你如何對待那些反對你的人。民進黨,真的經得起這個考驗嗎?2025-07-23 17:08:25
10民主不只是定期投票而已,更關鍵的是整個制度是否能容納不同的聲音,是否還保有制衡與公開討論的空間。 但當罷免被當成清算政敵的工具,當媒體和社群平台只剩下一種聲音,我們就要問:這還是民主的展現,還是「多數暴力」的開始? 我們當初之所以支持罷免黃國昌、陳柏惟,是因為那是針對特定個人的問責,有具體爭議、也有討論空間。 但這一波大規模、掃蕩式的罷免,卻是鎖定在政黨屬性,而非具體行為。 這樣的發展令人擔憂:未來只要誰掌握政權和動員資源,就能隨意清除政敵,那我們的民主制度是不是已經變質? 諷刺的是,2016年民進黨還在野的時候,曾批評罷免門檻過高,主張要給人民一個機會來監督失職立委。 但今天他們掌權後,卻把這項制度變成打壓在野力量的手段。這不是制度進步,而是制度遭到濫用的警訊。 我們之所以反對這波罷免潮,不是因為要替國民黨漂白。我們很清楚藍營也有不少需要被檢討的人物。 但民主的核心精神,絕不是「只要不合我意,就把他剷除」。 這不是公民問責,而是政黨清洗。我們反對的,不是民進黨這個名字,而是他們面對異議與反對者時所採取的手段。 不同的意見和選票,不該被當作敵人。 民主的試金石,從來不是看你怎麼對待支持你的人,而是看你如何對待那些反對你的人 民進黨,請問你真的撐得起這場考驗嗎?2025-07-24 15:30:03
11很多人其實是因為對民進黨這幾年的執政方式感到反感。表面上講民主,實際上卻打壓異議、操作輿論、標籤化不同意見的人,甚至用大規模罷免的方式來打擊在野黨,這樣的手法跟中共有什麼差別?罷免制度本來是為了制衡個別立委的濫權或失職,不是當你選輸時就翻桌的工具。 今天要罷免所有藍營立委,那將來是不是也可以用同樣手段對付綠營?這種邏輯本身就違反民主精神。不能把不同立場的人標籤化、簡化,然後還期待大家「理性溝通」。 拒絕罷免,不代表我們親中、不民主,而是我們看穿了民進黨打著民主的名義,實施獨裁,行極權之政。我們要的是多元、是真正能容納不同聲音的民主社會。2025-07-24 15:27:33
122025-07-23 19:33:25
13@@ggyyisme4888 ??2025-07-23 19:33:30
14民主不只是每幾年一次的選舉,而是整個制度是否允許 異議存在、是否保有 制衡與討論的空間。 當罷免被變成打擊政治對手的工具、當媒體與社群平台一面倒時,我們就該質疑:這到底是民主的表現,還是多數暴力的開始?過去我們支持罷免黃國昌、罷免陳柏惟,是因為我們覺得那是針對特定個人的問責行動,社會也有辯論與討論的空間。但這次的大規模「掃蕩式罷免」,不再是基於行為或品行問題,而是純粹因為政黨屬性。 那請問,以後是不是只要哪一方掌握行政與動員能力,就能隨意用罷免把對手清除?這樣的制度設計,最後只會導致民主倒退。 諷刺的是,2016年民進黨在野時,曾經強烈批評罷免門檻太高,主張讓人民有機會針對特定失職立委行使民意。現在卻是他們掌權後,把這個制度變成一種清洗在野勢力的武器。這不是制度進步,而是制度被惡意運用的例子。支持反罷免的我們,並不是在幫國民黨洗白。我們當然知道藍營裡面也有問題人物。但民主不是「只要是你不喜歡的人,就通通剷除」,這不是「公民審判」,而是「政黨清洗」。 我們反對的不是民進黨這個政黨,而是這個黨現在用來對待異議與對手的方式。人民不該被視為敵人,只因為他們有不同的意見或投票選擇。 民主的試金石,從來不是看你怎麼對待支持你的人,而是看你如何對待那些反對你的人。民進黨,真的經得起這個考驗嗎?2025-07-23 19:00:45
15@@JarryLu 你自己都說得出口「黃國昌當初主張簡單多數決」,那請問一下現在罷免朱立倫、罷免一整排藍營立委的人,是不是也該遵從黃國昌的邏輯?還是你覺得,只要罷的是你討厭的人,標準就可以不一樣? 你知道當初誰提出《選罷法》修法降罷免門檻的嗎?是時代力量、民進黨聯手推動,說什麼要「讓民意能夠真正落實」。現在民進黨全面執政,罷免變成打擊異己的工具,你倒好,把責任丟回黃國昌頭上,好讓民進黨繼續裝沒事,繼續發動掃蕩式清算?你以為這是在打嘴砲,大家都沒記憶是不是? 而且,今天重點根本不是哪一條法律誰改的,而是這項制度到底有沒有被濫用。你們現在罷免不是針對違法失職個人,而是針對整黨立委掃射,只要是藍營、只要你不爽,就能發起罷免,還能靠媒體側翼洗風向、操弄輿論,這是民主?這是程序正義?你到底是活在憲政制度還是暴民幻想? 更扯的是,你完全跳過我們討論的核心:制度被情緒動員、集體操作、輿論洗腦的風險。你一句「黃國昌以前說過」,就想替這一整場政治鬥爭洗地?那我們來看看,黃國昌現在在哪?他有支持這波大規模罷免嗎?他有出來幫你們站台嗎?如果沒有,還敢硬扯他當背書,你才是真的笑死人。 最後提醒你一下,拿歷史說事之前,請先搞清楚來龍去脈、事件脈絡、制度演變。如果只會把一段話斷章取義來打嘴砲,那你講的不是政治,是笑話。2025-07-23 19:19:14
16@@JarryLu 你說「罷免制度不低,不會被濫用」,那我請問:當制度被特定政黨透過媒體炒作、名嘴操作、組織動員來引導輿論時,你還敢說這不是被濫用?這樣的制度,不是保護民主,而是成了帶著法律外衣的政治清洗工具。 你說結果代表正義,那請你告訴我:文革、納粹、共產極權,哪個不是「大多數支持」的結果?2025-07-23 19:31:35
17@@JarryLu 你說「罷免制度不低,不會被濫用」,那我請問:當制度被特定政黨透過媒體炒作、名嘴操作、組織動員來引導輿論時,你還敢說這不是被濫用?這樣的制度,不是保護民主,而是成了帶著法律外衣的政治清洗工具。 你說結果代表正義,那請你告訴我:文革、納粹、共產極權,哪個不是「大多數支持」的結果?2025-07-23 20:16:51
182025-07-23 19:32:39
19民主不只是每幾年一次的選舉,而是整個制度是否允許 異議存在、是否保有 制衡與討論的空間。 當罷免被變成打擊政治對手的工具、當媒體與社群平台一面倒時,我們就該質疑:這到底是民主的表現,還是多數暴力的開始? 過去我們支持罷免黃國昌、罷免陳柏惟,是因為我們覺得那是針對特定個人的問責行動,社會也有辯論與討論的空間。但這次的大規模「掃蕩式罷免」,不再是基於行為或品行問題,而是純粹因為政黨屬性。 那請問,以後是不是只要哪一方掌握行政與動員能力,就能隨意用罷免把對手清除?這樣的制度設計,最後只會導致民主倒退。 諷刺的是,2016年民進黨在野時,曾經強烈批評罷免門檻太高,主張讓人民有機會針對特定失職立委行使民意。現在卻是他們掌權後,把這個制度變成一種清洗在野勢力的武器。這不是制度進步,而是制度被惡意運用的例子。 支持反罷免的我們,並不是在幫國民黨洗白。我們當然知道藍營裡面也有問題人物。但民主不是「只要是你不喜歡的人,就通通剷除」,這不是「公民審判」,而是「政黨清洗」。 我們反對的不是民進黨這個政黨,而是這個黨現在用來對待異議與對手的方式。人民不該被視為敵人,只因為他們有不同的意見或投票選擇。 民主的試金石,從來不是看你怎麼對待支持你的人,而是看你如何對待那些反對你的人。民進黨,真的經得起這個考驗嗎?2025-07-23 21:19:41
20你知道嗎?在蔣經國威權時代,總統任命行政院長還要經國民大會同意;而在現在這個所謂民主的時代,總統卻可以直接任命,不需經過國會審查。這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這句話讓我想到戈巴契夫 (Mikhail Gorbachev)。 蔣經國與戈巴契夫,兩人都曾是威權體制下的強人,卻在關鍵時刻選擇「鬆手」: 蔣經國解嚴、開放黨禁與報禁,讓台灣踏上民主之路;戈巴契夫推動開放與改革(Glasnost & Perestroika),企圖打開蘇聯封閉的體制。 他們都不是完人,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願意為下一代放下權力。 當然,台灣與蘇聯的命運不同。台灣艱困前行,而蘇聯進入混亂,最終走向另一種威權。 但這不是否定改革的理由,反而更提醒我們:民主真正的試金石,不是「有沒有選舉」,而是「制度是否能持續被監督,是否能防止權力過度集中」。 今天,台灣仍有選舉。但當你看到這些現象,難道不該警覺?媒體依附政府補助,只剩一種聲音;網路輿論被強勢話語壓倒,異議者被貼標籤;國會若想監督行政,就被抹黑為「反民主」、「中共同路人」;罷免制度被大規模動員,變成政黨鬥爭的工具,而非公民問責。 這一切,真的是民主的進展,還是另類的倒退? 說到底,我們反對的從來不是民主,而是那種「打著民主的名義,行實質壟斷之實」的行為。如果一個政黨不能接受異議,不能容忍不同聲音,卻整天喊著「反共」,那它與它口中的中共,到底差在哪裡? 我始終相信: 制度會變壞,不是因為壞人掌權,而是因為好人放棄監督;真正的危險,不是沒有投票,而是「有投票,卻沒有選擇」;不是不能說話,而是「只有你能說,我們只能鼓掌」。 民主不是口號,也不是神主牌,更不是只屬於某一個黨。 我們要的,是一個多元、自由、有責任的民主社會,而不是一個「只有你可以說話、我們只能閉嘴」的假民主。 我想再補充一點: 我一直認為,蔣經國是個真正偉大的政治人物,不是因為他一開始就民主,而是因為他願意在關鍵時刻「放下權力」,接受這個體制被挑戰。他願意面對不同的聲音,也願意擁抱一個新的時代,而不是緊抓著舊時代的控制不放。 同樣的,我也想到蘇聯的最後領導人——戈巴契夫。 他其實可以選擇不讓蘇聯解體,他也完全有能力像中共在天安門一樣,出動坦克鎮壓人民。如果他願意,他可以讓蘇聯多撐幾十年。但他選擇了不走那條路。他知道,一個真正負責任的領導者,不該讓國家繼續靠暴力續命。 更諷刺的是,1989年天安門事件爆發時,戈巴契夫人就在中國訪問。他親眼目睹了一場屠殺,那成了他不願步上同樣道路的轉捩點。 或許正因為他看到了極權的極限,才更加堅定地選擇「鬆手」,而不是鎮壓。 這樣的人,也許無法被短期的歷史定義為「成功者」,但他們留下的,是對自由與人性的尊重。而這,才是真正偉大的象徵。2025-07-27 02:38:53
21很多人批評國民黨對中共立場曖昧、對統戰不夠強硬,卻忽略了這個政黨與中華民國歷史的深層關係。中華民國的國旗上「青天白日滿地紅」中的「白日」象徵正是國民黨的黨徽,這不是巧合,而是歷史的印記——國民黨曾是創建中華民國、領導抗戰的中樞力量。許多老一輩支持者,包括抗戰老兵、外省移民、軍公教家庭,對「中國」這個概念有深厚的文化與情感連結。中華民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 尤其曾經親身經歷對日抗戰與國共內戰。他們對「中國」這個概念,不只是地理,更是文化、記憶與犧牲的象徵。他們痛恨共產黨,但對「中國」有情感連結;這與民進黨所操作的「去中國化」形成強烈對比。 也正因如此,國民黨長期在「反共」與「中國情感」之間立場曖昧,對統戰不夠強硬,既不敢切割,又無法表態清楚,怕的是失去歷史的正當性與傳統支持者的認同。民進黨卻忽略了這個政黨與中華民國歷史的深層關係。國民黨陷入一種「歷史與現實的撕裂」。他們明知中共已經不是1940年代的敵人,而是今日威脅台灣主權與自由的強權。 但這樣的曖昧,也導致許多像我們一樣的年輕人產生誤解。他們在108課綱長期淡化中國史改成「東亞史」、模糊國父角色的教育下,逐漸失去了對中華民國完整歷史的認識和理解,把國民黨視為過時,親共的象徵,甚至質疑中華民國本身的存在價值,所以開始把「中華民國」當成是一個拖累台灣走向國際的「流亡政府」。 從前我們會學到孫中山、三民主義、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的歷程,現在變成「日治時期台灣史」、強調台灣在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卻對蔣中正領導對日抗戰的正當性避而不談。「去蔣化」也不是針對蔣中正個人威權的反省,而是對整個中華民國建國脈絡的否定。你可以批評白色恐怖、可以討論歷史傷痕,但不能只留下傷痕,卻把抗戰勝利、遷台建設的歷史全抹去。「國父孫中山」的畫像被移出教室,不再強制懸掛國旗,學校活動不再升旗、唱國歌,這些動作看起來像是去政治化,實際上卻是在一點一滴「去國家化」。而國民黨卻沒有積極補課、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敘事與說服力,導致整個世代斷層。 這是國民黨今日困境的縮影:當你被教育體系、社會氛圍逐步「抽離」歷史時,政黨若不勇敢重申自身價值,就會讓人誤以為那段歷史本身就是錯的、應該被淘汰的。 那國民黨該怎麼辦? 我覺得政治語言要清楚,別再講廢話因為太多國民黨政治人物還在用「我們主張和平交流、但也反對一國兩制」這種模糊的講法。什麼叫和平?你對統戰如何界定? 可否明確表達:「凡是以政治目的干擾我國主權、滲透媒體、挑撥族群的作為,我們都會視為敵意行動」?我舉個例子:柯志恩、李彥秀等人在面對媒體挑問時往往語氣保守,應該學習韓國、立陶宛等國的外交明快表態模式。 黨內要清理門戶,劃清與特定人的界線:國民黨內有些人過去涉入紅色資金、出席統戰場合,甚至接受中資媒體專訪、替對岸話術背書,這些人不只是「形象不好」,而是直接拖累整體信任度。你不清理,別人就覺得你默許。例如:連勝文曾談「和平協議」、洪秀柱主張兩岸「一中憲法」,這些言論讓黨中央改革立場變得毫無說服力。 重新建立對年輕世代的敘事與價值溝通: 不能再用以前的方式來贏得選票。我們年輕一代的人要的是對未來的主張。請問國民黨的數位政策是什麼?對房價、貧富差距有沒有新想法?還是只會講「青年住宅」這種沒人相信的空話? 堅持民主價值、強調制度正義: 不要再講「雙標」,要自己做到不雙標。反對1450,自己就不能養網軍;反對民進黨清算異己,自己就不能姑息藍營地方派系鬥爭。 必須提出「中華民國新定位論」: 在既有憲政框架下清楚說明:中華民國不是過去的中國,也不是民進黨眼中的過時符號,而是台灣目前唯一的主權實體。這一點要勇敢說出來,不怕民進黨抹紅,也不怕深藍罵你賣國。 如果朱立倫若能在國際場合強調「Taiwan is the Republic of China」,並闡明與中共政權劃清界,才有可能重新塑造國際與國內形象。 真正該問的不是「國民黨是不是親共」,而是:「國民黨到底還有沒有勇氣,去面對歷史、承擔現在、迎向未來?」我也希望深綠的支持者能理解。2025-07-26 23:53:10
22我來自軍公教家庭。我爺爺曾是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時期的陸軍軍官(少將退役),外公則是空軍防空高射砲部隊擔任排長(上尉退役),歷經無數戰火與艱辛。 他們在世時,尤其是我還年幼的時候,常常跟我講述那些歷史故事。他們講的不只是戰爭,而是那個時代人們的信念、犧牲與堅持。 這些故事塑造了我,也塑造了今天的台灣與我們珍貴的民主制度——這些就是我們的根。 所以我衷心希望大家:千萬別忘本。 當我們不再認識中華民國的歷史、不再理解我們祖輩所經歷的時代,就會讓未來的我們變得空洞與迷失。 中華民國起源於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透過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孫中山在南京當選臨時大總統,並於1912年1月1日正式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中華民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中華民國絕對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應該被模糊或抹去。 請大家不要忘本。2025-07-26 23:53:27
23@@徐振騰-f3k 不是國民黨好!是民進黨爛。你說得像是人只能選擇呼吸不能選擇意識形態,但請問是誰說兩者不能並存?自由民主不是不吃飯不呼吸的空想,而是讓我們在呼吸的同時,有尊嚴地活著,有選擇的機會。如果人只剩活著那叫生存,不叫生活。 你說國際情勢與實力現實不允許,那請問:是要我們主動放棄立場還是努力強化實力?歷史上從沒有人是在現實允許的情況下才開始爭自由的。 中共難道是靠國際允許才崛起的嗎?南韓、立陶宛、烏克蘭難道都是等別人允許他們才反抗的嗎? 你講的話聽起來好像是在勸我們現實一點,但其實是一種預設投降論。 中共當然希望我們都這樣想:反正打不贏就別反抗,結果還沒打,心先輸了。 你這種說法不是現實主義,是認知作戰的最佳助攻。呼吸是為了活著,但活著不是為了被奴役。如果只剩下為了活著而放棄原則,那我們活得跟養殖場的牲畜有什麼不同?你說這些理想不能實現,那請問你的建議是什麼?等著被統一嗎?還是先跪了再談尊嚴?2025-07-27 02:30:44
24很多人批評國民黨對中共立場曖昧、對統戰不夠強硬,卻忽略了這個政黨與中華民國歷史的深層關係。中華民國的國旗上「青天白日滿地紅」中的「白日」象徵正是國民黨的黨徽,這不是巧合,而是歷史的印記——國民黨曾是創建中華民國、領導抗戰的中樞力量。許多老一輩支持者,包括抗戰老兵、外省移民、軍公教家庭,對「中國」這個概念有深厚的文化與情感連結。中華民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 尤其曾經親身經歷對日抗戰與國共內戰。他們對「中國」這個概念,不只是地理,更是文化、記憶與犧牲的象徵。他們痛恨共產黨,但對「中國」有情感連結;這與民進黨所操作的「去中國化」形成強烈對比。 也正因如此,國民黨長期在「反共」與「中國情感」之間立場曖昧,對統戰不夠強硬,既不敢切割,又無法表態清楚,怕的是失去歷史的正當性與傳統支持者的認同。民進黨卻忽略了這個政黨與中華民國歷史的深層關係。國民黨陷入一種「歷史與現實的撕裂」。他們明知中共已經不是1940年代的敵人,而是今日威脅台灣主權與自由的強權。 但這樣的曖昧,也導致許多像我們一樣的年輕人產生誤解。他們在108課綱長期淡化中國史改成「東亞史」、模糊國父角色的教育下,逐漸失去了對中華民國完整歷史的認識和理解,把國民黨視為過時,親共的象徵,甚至質疑中華民國本身的存在價值,所以開始把「中華民國」當成是一個拖累台灣走向國際的「流亡政府」。 從前我們會學到孫中山、三民主義、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的歷程,現在變成「日治時期台灣史」、強調台灣在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卻對蔣中正領導對日抗戰的正當性避而不談。「去蔣化」也不是針對蔣中正個人威權的反省,而是對整個中華民國建國脈絡的否定。你可以批評白色恐怖、可以討論歷史傷痕,但不能只留下傷痕,卻把抗戰勝利、遷台建設的歷史全抹去。「國父孫中山」的畫像被移出教室,不再強制懸掛國旗,學校活動不再升旗、唱國歌,這些動作看起來像是去政治化,實際上卻是在一點一滴「去國家化」。而國民黨卻沒有積極補課、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敘事與說服力,導致整個世代斷層。 這是國民黨今日困境的縮影:當你被教育體系、社會氛圍逐步「抽離」歷史時,政黨若不勇敢重申自身價值,就會讓人誤以為那段歷史本身就是錯的、應該被淘汰的。 那國民黨該怎麼辦? 我覺得政治語言要清楚,別再講廢話因為太多國民黨政治人物還在用「我們主張和平交流、但也反對一國兩制」這種模糊的講法。什麼叫和平?你對統戰如何界定? 可否明確表達:「凡是以政治目的干擾我國主權、滲透媒體、挑撥族群的作為,我們都會視為敵意行動」?我舉個例子:柯志恩、李彥秀等人在面對媒體挑問時往往語氣保守,應該學習韓國、立陶宛等國的外交明快表態模式。 黨內要清理門戶,劃清與特定人的界線:國民黨內有些人過去涉入紅色資金、出席統戰場合,甚至接受中資媒體專訪、替對岸話術背書,這些人不只是「形象不好」,而是直接拖累整體信任度。你不清理,別人就覺得你默許。例如:連勝文曾談「和平協議」、洪秀柱主張兩岸「一中憲法」,這些言論讓黨中央改革立場變得毫無說服力。 重新建立對年輕世代的敘事與價值溝通: 不能再用以前的方式來贏得選票。我們年輕一代的人要的是對未來的主張。請問國民黨的數位政策是什麼?對房價、貧富差距有沒有新想法?還是只會講「青年住宅」這種沒人相信的空話? 堅持民主價值、強調制度正義: 不要再講「雙標」,要自己做到不雙標。反對1450,自己就不能養網軍;反對民進黨清算異己,自己就不能姑息藍營地方派系鬥爭。 必須提出「中華民國新定位論」: 在既有憲政框架下清楚說明:中華民國不是過去的中國,也不是民進黨眼中的過時符號,而是台灣目前唯一的主權實體。這一點要勇敢說出來,不怕民進黨抹紅,也不怕深藍罵你賣國。 如果朱立倫若能在國際場合強調「Taiwan is the Republic of China」,並闡明與中共政權劃清界,才有可能重新塑造國際與國內形象。 真正該問的不是「國民黨是不是親共」,而是:「國民黨到底還有沒有勇氣,去面對歷史、承擔現在、迎向未來?」我也希望深綠的支持者能理解。2025-07-26 23:06:39
25我來自軍公教家庭。我爺爺曾是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時期的陸軍軍官(少將退役),外公則是空軍防空高射砲部隊擔任排長(上尉退役),歷經無數戰火與艱辛。 他們在世時,尤其是我還年幼的時候,常常跟我講述那些歷史故事。他們講的不只是戰爭,而是那個時代人們的信念、犧牲與堅持。 這些故事塑造了我,也塑造了今天的台灣與我們珍貴的民主制度——這些就是我們的根。 所以我衷心希望大家:千萬別忘本。 當我們不再認識中華民國的歷史、不再理解我們祖輩所經歷的時代,就會讓未來的我們變得空洞與迷失。 中華民國起源於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透過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孫中山在南京當選臨時大總統,並於1912年1月1日正式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中華民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中華民國絕對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應該被模糊或抹去。 請大家不要忘本。2025-07-26 23:06:58
26請尊重言論自由不要刪留言禁言。歡迎大家與我辯論。請不要人身攻擊和扣帽子!!2025-07-25 17:50:15
27很多人其實是因為對民進黨這幾年的執政方式感到反感。表面上講民主,實際上卻打壓異議、操作輿論、標籤化不同意見的人,甚至用大規模罷免的方式來打擊在野黨,這樣的手法跟中共有什麼差別?罷免制度本來是為了制衡個別立委的濫權或失職,不是當你選輸時就翻桌的工具。 今天要罷免所有藍營立委,那將來是不是也可以用同樣手段對付綠營?這種邏輯本身就違反民主精神。不能把不同立場的人標籤化、簡化,然後還期待大家「理性溝通」。 拒絕罷免,不代表我們親中、不民主,而是我們看穿了民進黨打著民主的名義,實施獨裁,行極權之政。我們要的是多元、是真正能容納不同聲音的民主社會。 民主不只是定期投票而已,更關鍵的是整個制度是否能容納不同的聲音,是否還保有制衡與公開討論的空間。 但當罷免被當成清算政敵的工具,當媒體和社群平台只剩下一種聲音,我們就要問:這還是民主的展現,還是「多數暴力」的開始? 我們當初之所以支持罷免黃國昌、陳柏惟,是因為那是針對特定個人的問責,有具體爭議、也有討論空間。 但這一波大規模、掃蕩式的罷免,卻是鎖定在政黨屬性,而非具體行為。 這樣的發展令人擔憂:未來只要誰掌握政權和動員資源,就能隨意清除政敵,那我們的民主制度是不是已經變質? 諷刺的是,2016年民進黨還在野的時候,曾批評罷免門檻過高,主張要給人民一個機會來監督失職立委。 但今天他們掌權後,卻把這項制度變成打壓在野力量的手段。這不是制度進步,而是制度遭到濫用的警訊。 我們之所以反對這波罷免潮,不是因為要替國民黨漂白。我們很清楚藍營也有不少需要被檢討的人物。 但民主的核心精神,絕不是「只要不合我意,就把他剷除」。 這不是公民問責,而是政黨清洗。我們反對的,不是民進黨這個名字,而是他們面對異議與反對者時所採取的手段。 不同的意見和選票,不該被當作敵人。 民主的試金石,從來不是看你怎麼對待支持你的人,而是看你如何對待那些反對你的人 民進黨,請問你真的撐得起這場考驗嗎?2025-07-25 17:44:54
28@@這是什麼醬 鬼話是你看不懂邏輯還自以為自己有道理。要是我講的真的沒主旨,你早就可以逐句駁斥了,不用靠一句「鬼話」逃跑。你不是看不懂主旨,而是你最怕的就是我講的正是主旨。2025-07-25 19:08:38
29你知道嗎?在蔣經國威權時代,總統任命行政院長還要經國民大會同意;而在現在這個所謂民主的時代,總統卻可以直接任命,不需經過國會審查。這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賴清德總統現在可直接任命、但缺乏制衡的職位:行政院長(行政權最高首長)、 行政院各部會首長(部長、副部長、政次)、司法院正副院長、大法官、考試院、監察院長、副院長及委員(若尚未廢)、國安會秘書長、各副秘書長與重要顧問(總統直屬)、國營事業負責人(例如中油、台電、台灣銀行董事長)、NCC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長及委員。 很諷刺吧?我們口口聲聲說台灣民主進步了,但今天總統可以不經國會,就一手控制整個行政院、媒體監管機關,甚至國營事業高層。當「制衡」變成形式,當「任命」變成權力分贓,這還叫民主嗎? 這次大罷免的真正意圖:不是問責,而是「補選奪權」表面上說是公民運動,實際上卻是透過罷免+補選來改變國會席次分布,為執政黨創造過半機會。 為什麼掌握國會這麼重要?因為總統已無須制衡。現在的總統已經可以不經國會同意就任命行政院長與多位高官,已經享有極大的人事權與行政權。 若再掌握國會,整個「三權分立」將全面瓦解,變成一黨掌控行政、立法、媒體與預算,國會變橡皮圖章。  這不是一黨獨大那什麼才是?? 反問他們如果這不是「奪權」,那是什麼?如果這次罷免不是為了奪權、不是為了讓民進黨重回國會多數,那為什麼全部掃藍營?為什麼只打沒有過半優勢的在野黨?為什麼不去罷免那些執政黨內真正失職的立委? 我一點都不糾結藍綠,我糾結的是——為什麼只罷一邊?為什麼不是「對事」,而是整批掃藍,柯文哲關押了多久你們不談? 你說「親中6改4不該罷?」那我反問你,提過黨產解凍、護航貪腐、插手媒體人事的綠委怎麼沒人罷? 如果你只看立場不看行為,到底是誰在對人不對事? 民主社會要的是制度與標準,不是誰喊「我正義」就可以跳過審查、跳過辯論,用罷免搞鬥爭。 你們對得起民主嗎? 忠孝仁愛禮義廉恥 哪個字沾得上邊?支持民主不代表我們支持民進黨不支持民進黨不代表我們是中共同路人! 不討論客觀事實,政治全靠情緒。你知道嗎?在蔣經國威權時代,總統任命行政院長還要經國民大會同意;而在現在這個所謂民主的時代,總統卻可以直接任命,不需經過國會審查。這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賴清德總統現在可直接任命、但缺乏制衡的職位:行政院長(行政權最高首長)、 行政院各部會首長(部長、副部長、政次)、司法院正副院長、大法官、考試院、監察院長、副院長及委員(若尚未廢)、國安會秘書長、各副秘書長與重要顧問(總統直屬)、國營事業負責人(例如中油、台電、台灣銀行董事長)、NCC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長及委員。很諷刺吧?我們口口聲聲說台灣民主進步了,但今天總統可以不經國會,就一手控制整個行政院、媒體監管機關,甚至國營事業高層。當「制衡」變成形式,當「任命」變成權力分贓,這還叫民主嗎? 這次大罷免的真正意圖:不是問責,而是「補選奪權」表面上說是公民運動,實際上卻是透過罷免+補選來改變國會席次分布,為執政黨創造過半機會。 為什麼掌握國會這麼重要?因為總統已無須制衡。現在的總統已經可以不經國會同意就任命行政院長與多位高官,已經享有極大的人事權與行政權。 若再掌握國會,整個「三權分立」將全面瓦解,變成一黨掌控行政、立法、媒體與預算,國會變橡皮圖章。 反問他們如果這不是「奪權」,那是什麼?如果這次罷免不是為了奪權、不是為了讓民進黨重回國會多數,那為什麼全部掃藍營?為什麼只打沒有過半優勢的在野黨?為什麼不去罷免那些執政黨內真正失職的立委? 我一點都不糾結藍綠,我糾結的是——為什麼只罷一邊?為什麼不是「對事」,而是整批掃藍,柯文哲關押了多久你們不談? 你說「親中6改4不該罷?」那我反問你,提過黨產解凍、護航貪腐、插手媒體人事的綠委怎麼沒人罷? 如果你只看立場不看行為,到底是誰在對人不對事? 民主社會要的是制度與標準,不是誰喊「我正義」就可以跳過審查、跳過辯論,用罷免搞鬥爭。 你們對得起民主嗎? 忠孝仁愛禮義廉恥 哪個字沾得上邊?支持民主不代表我們支持民進黨不支持民進黨不代表我們是中共同路人! 不討論客觀事實,政治全靠情緒。動不動就言語攻擊和扣帽子! 如果我說到這個份上你們都不覺得奇怪,那我還真的是人之常情 仁至義盡了。2025-07-25 17:41:39
30@@瀧蒼風 你有沒有搞錯啊?執政黨是誰??你要在野黨修法改善?!我剛好就是在批評現在的制度讓執政黨可以不斷擴權、繞過制衡。 你說「關多久都可以」,不分立場。這不是公正,這是放棄法治。一個民主社會,拘押與否是要根據證據、比例原則、司法獨立,不是你說覺得該關就關。 你這種邏輯,才真的離極權不遠。 中華民國憲法名義上是五權憲法,這沒錯;但現代台灣的實際政治運作早就是三權分立為核心。講「五權」是歷史教科書,講「三權」是制度現實。 如果你連這都搞不清楚,那才是真正的「搞不清楚民主制度是怎麼運作」。要不要我教你?還是你自己去查明白同學?2025-07-25 19:00:52
31@@雨野真實 你說了一堆情緒話,但一個核心問題你還是沒回答: 為什麼這波罷免不是針對具體失職立委,而是針對特定政黨集體掃射? 如果這叫「民意」,那是不是以後哪一黨輸了、再動員一次就能推翻選舉結果? 你說藍白立委過半,但我們現在討論的是:罷免被當成執政黨奪回國會的工具,這不是「藍白有沒有做好」,而是民進黨有沒有玩制度。 最可笑的是你這句:「只要有眼睛都看得懂是不是中共同路人」——這種說法,跟極權社會那種「誰跟我不一樣就是敵人」有什麼差別? 說實話,這種發言讓人不寒而慄。 不就是文革時期紅衛兵的邏輯嗎?只要你講的和我不一樣,就貼你標籤、群起圍剿。這種「思想不一致=敵人」、「誰說話誰有罪」的思維,跟白色恐怖、共產黨文革、納粹主義有什麼不同? 共產黨搞「勞改」、「批鬥」,就是為了剷除異見;納粹則是「只要你不是德國人就排擠你,如果你是猶太人就獵殺你」。 今天在台灣,如果我們也開始「只要你不是綠的,就抹紅你、罷免你、封殺你」,那這還叫什麼民主?這叫極權開始換上民主的外衣。 民主的可貴是容得下不同觀點,而不是誰比較吵、誰人多、誰扣帽子扣得快。 如果你說的民主就是「看不順眼就掃掉」,那我們要保護的不是民主,是你自己的情緒。2025-07-25 19:05:13
32Leonard 開場說不談情緒、不談陰謀,但整篇卻充滿隱喻與故事操控情緒(吃西瓜、夏天與冬天、小說角色等),目的是淡化民進黨的責任,把整場罷免失敗歸因於「民主的自然倦怠」、「人類的健忘」,這其實是一種包裝過的話術,將政治責任卸給體制、人性與選民情緒,讓執政黨順勢逃避問責。 我同意他部分觀察是合理的: 過度政治正確確實可能導致反感,特別是在「抗中保台」與「主流正義」議題上,出現了「不表態就有問題」的氛圍,讓許多中間選民產生排斥。 選民情緒有週期性。民主政治本來就有倦怠效應,再強的政黨也會遇到反彈,這是世界各國民主制度的常態。 民進黨長期執政確實會造成疲勞與不信任感,這點不能否認。 但他的結論與邏輯問題很大: 1. 把民怨合理化為「人民累了」是偷換因果 Leonard 說「不是民進黨變,是人民記憶力差」,但事實是: 民眾反感,是因為施政失敗(能源政策混亂、詐騙猖獗、居住正義跳票) 是因為異議被打壓(NCC審查媒體、預算報復刪除) 是因為制度被濫用(罷免行動與政黨動員綁死,假中立真操作) 這些都不是「時間久了就累」那麼簡單,而是人民看到政權腐化、卻依然高舉口號自我合理化的疲乏與反感。 2. 類比錯誤,轉移焦點。他舉澳洲原住民公投來類比台灣的罷免案,這是假比較。澳洲的議題是制度改革,爭議點在於內容與民族認同的多元解釋。 而台灣罷免案失敗,主要是手法太粗暴、動機不純、公信力不足: 操作過於明顯,幾乎只針對藍營立委 罷免理由多為投票選擇,而非違法失職 青鳥與民進黨關係密切,卻不承認政黨介入 這不是「民意冷卻」,而是「做得太過火」。 3. 避談關鍵制度與政黨責任 他整篇沒碰觸民進黨該負的政治責任: 動員公部門、公會、公協會與網軍支援罷免 控制媒體話語權(NCC箝制、中天案、修法威脅) 立法院內用預算刪減對異議立委報復 利用抗中保台口號掩飾內政無能與濫權行為 這些都是真正讓人民反感的根本,不是什麼「人類健忘」「政治週期」。 4. 將抗中保台與美國覺醒文化類比是錯位比喻 他說抗中保台變成「政治正確」,像美國的 woke culture 一樣壓迫人民,這邏輯根本不通。 抗中保台是國家安全與主權認同問題 覺醒文化多涉及社會道德與群體認同議題 更重要的是,若抗中保台被濫用,那應該檢討的是誰拿來濫用、怎麼濫用,而不是這個價值本身錯了。錯的是民進黨拿它當擋箭牌,不代表「反中」就等同錯。 這篇看似中立、冷靜、理性,其實是一種「高級話術」: 看似尊重民主,實際上是消費民主來幫政權續命 看似講人性,其實是侮辱人民的理性 把所有問題說成「大家情緒疲勞」,實際上是為執政者開脫 我們不能接受這種「用人性解釋制度錯誤」的敷衍分析,否則任何壓迫與腐敗都可以被包裝成「情緒反彈」或「民眾變了」。真正的問責與改革,必須從制度與權力的濫用開始談起,不是拿來安撫大家、叫你「看開一點」。 偽中立話術,實質卸責與操控。2025-07-27 19:55:19
33Leonard 開場說不談情緒、不談陰謀,但整篇卻充滿隱喻與故事操控情緒(吃西瓜、夏天與冬天、小說角色等),目的是淡化民進黨的責任,把整場罷免失敗歸因於「民主的自然倦怠」、「人類的健忘」,這其實是一種包裝過的話術,將政治責任卸給體制、人性與選民情緒,讓執政黨順勢逃避問責。 我同意他部分觀察是合理的: 過度政治正確確實可能導致反感,特別是在「抗中保台」與「主流正義」議題上,出現了「不表態就有問題」的氛圍,讓許多中間選民產生排斥。 選民情緒有週期性。民主政治本來就有倦怠效應,再強的政黨也會遇到反彈,這是世界各國民主制度的常態。 民進黨長期執政確實會造成疲勞與不信任感,這點不能否認。 但他的結論與邏輯問題很大: 1. 把民怨合理化為「人民累了」是偷換因果 Leonard 說「不是民進黨變,是人民記憶力差」,但事實是: 民眾反感,是因為施政失敗(能源政策混亂、詐騙猖獗、居住正義跳票) 是因為異議被打壓(NCC審查媒體、預算報復刪除) 是因為制度被濫用(罷免行動與政黨動員綁死,假中立真操作) 這些都不是「時間久了就累」那麼簡單,而是人民看到政權腐化、卻依然高舉口號自我合理化的疲乏與反感。 2. 類比錯誤,轉移焦點。他舉澳洲原住民公投來類比台灣的罷免案,這是假比較。澳洲的議題是制度改革,爭議點在於內容與民族認同的多元解釋。 而台灣罷免案失敗,主要是手法太粗暴、動機不純、公信力不足: 操作過於明顯,幾乎只針對藍營立委 罷免理由多為投票選擇,而非違法失職 青鳥與民進黨關係密切,卻不承認政黨介入 這不是「民意冷卻」,而是「做得太過火」。 3. 避談關鍵制度與政黨責任 他整篇沒碰觸民進黨該負的政治責任: 動員公部門、公會、公協會與網軍支援罷免 控制媒體話語權(NCC箝制、中天案、修法威脅) 立法院內用預算刪減對異議立委報復 利用抗中保台口號掩飾內政無能與濫權行為 這些都是真正讓人民反感的根本,不是什麼「人類健忘」「政治週期」。 4. 將抗中保台與美國覺醒文化類比是錯位比喻 他說抗中保台變成「政治正確」,像美國的 woke culture 一樣壓迫人民,這邏輯根本不通。 抗中保台是國家安全與主權認同問題 覺醒文化多涉及社會道德與群體認同議題 更重要的是,若抗中保台被濫用,那應該檢討的是誰拿來濫用、怎麼濫用,而不是這個價值本身錯了。錯的是民進黨拿它當擋箭牌,不代表「反中」就等同錯。 這篇看似中立、冷靜、理性,其實是一種「高級話術」: 看似尊重民主,實際上是消費民主來幫政權續命 看似講人性,其實是侮辱人民的理性 把所有問題說成「大家情緒疲勞」,實際上是為執政者開脫 我們不能接受這種「用人性解釋制度錯誤」的敷衍分析,否則任何壓迫與腐敗都可以被包裝成「情緒反彈」或「民眾變了」。真正的問責與改革,必須從制度與權力的濫用開始談起,不是拿來安撫大家、叫你「看開一點」。 偽中立話術,實質卸責與操控。2025-07-27 19:28:07
34你我所見略同2025-07-27 19:53:49
35Leonard 說的不完全正確。 我同意: 過度政治正確確實可能反效果:台灣社會在「抗中保台」與「主流正義」議題上,有時會走向「不表態就有問題」的極端,這會讓中間選民反感,這是合理批評。 選民情緒確實有週期性:民主政治有「倦怠效應」,再強的政黨也會遇到反彈與反思期,這也是各國民主社會常見現象。 對民進黨執政太久造成的民怨有部分理解:十年執政,當口號與實際施政脫節,人民會疲乏,這種「反對疲勞政權」心理確實存在。 但是問題與偏誤點: 1. 把「民怨」合理化為情緒週期,而非政策失誤。他說:「民進黨沒變,是人民累了」這句話偷換了因果。 人民不是「無來由地疲倦」,而是因為: 施政失敗(能源、詐騙、居住正義) 壓制異議(媒體審查、刪預算) 操控輿論與標籤化(罷免與紅標籤)這些都是「政策錯誤導致的失望」,而非單純的「時間久了就膩」。 2. 強調「人民健忘」,忽略執政黨責任 他說:「不是民進黨變,是人民記憶力差」 這是邏輯卸責。與其反省民進黨的腐化與濫權,他選擇批評人民的記憶力,這是一種上對下的輕蔑話術。 3. 「過度正確導致反感」這個邏輯有點混亂 他將抗中保台與美國覺醒文化類比,說台灣的「主流價值」也變成壓迫,但這種比較過度簡化且誤導: 覺醒文化多為社會議題的道德綁架,而抗中保台涉及國家安全與主權立場,不能完全類比。 若抗中保台遭濫用,真正該檢討的是誰濫用了它、怎麼濫用的,不是這個價值本身錯了。 4. 迴避政治責任與制度設計問題 整段話幾乎不談制度失衡、資源壟斷、媒體操控、立法報復、罷免濫權,只從「人民心情變了」去解釋政治現象,這是政治責任的全面逃避。 這說法就像是給你一碗「看起來理性」的湯,但裡面混進「卸責」「轉移焦點」「合理化現狀」的成分。 表面反思,其實是用一種「人民錯了」「人性如此」的方式,讓民進黨看起來沒錯。2025-07-27 19:18:47
36@@domfree7227 藍有媒體?請問誰能約談台長、凍結新聞台、動用NCC下架異議頻道? 藍有資源?誰執政十年、握立院預算、用國家系統動員罷免? 有差別的不只是資源,而是權力 , 系統動員 ,法規控制。 不是誰都有刀子,重點是誰握著屠龍刀還說自己手無寸鐵。别裝無辜。屠龍的勇士終將成為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賴清德總統現在可直接任命、但缺乏制衡的職位:行政院長(行政權最高首長)、 行政院各部會首長(部長、副部長、政次)、司法院正副院長、大法官、考試院、監察院長、副院長及委員(若尚未廢)、國安會秘書長、各副秘書長與重要顧問(總統直屬)、國營事業負責人(例如中油、台電、台灣銀行董事長)、NCC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長及委員。 你知道嗎?在蔣經國威權時代,總統任命行政院長還要經國民大會同意;而在現在這個所謂民主的時代,總統卻可以直接任命,不需經過國會審查。這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很諷刺吧?我們口口聲聲說台灣民主進步了,但今天總統可以不經國會,就一手控制整個行政院、媒體監管機關,甚至國營事業高層。當「制衡」變成形式,當「任命」變成權力分贓,這還叫民主嗎? 這次大罷免的真正意圖:不是問責,而是「補選奪權」表面上說是公民運動,實際上卻是透過罷免和補選來改變國會席次分布,為執政黨創造過半機會。 為什麼掌握國會這麼重要?因為總統已無須制衡。現在的總統已經可以不經國會同意就任命行政院長與多位高官,已經享有極大的人事權與行政權。 若再掌握國會,整個「三權分立」將全面瓦解,變成一黨掌控行政、立法、媒體與預算,國會變橡皮圖章。 這個不是一黨獨大那什麼是一黨獨大???!! 他們如果這不是「奪權」,那是什麼?如果這次罷免不是為了奪權、不是為了讓民進黨重回國會多數,那為什麼全部掃藍營?為什麼只打沒有過半優勢的在野黨?為什麼不去罷免那些執政黨內真正失職的立委? 罷免是在促進民進黨一步步走向專制! 支持民主,不代表我們支持民進黨,不支持民進黨,不代表我們是中共同路人。政府都是民進黨的人,那還談什麼民主?難道你是想說民進黨本身就是代表民主嗎?要不要信教?? 你們對得起民主嗎? 忠孝仁愛禮義廉恥 哪個字沾得上邊?如果我說到這個份上你們都不覺得奇怪,那我還真的是人之常情 仁至義盡了。2025-07-27 20:03:55
37看看別的留言。別老是固態思維,醒醒吧青鳥。2025-07-27 19:43:46
38@@黃致嘉-t1j Leonard 開場說不談情緒、不談陰謀,但整篇卻充滿隱喻與故事操控情緒(吃西瓜、夏天與冬天、小說角色等),目的是淡化民進黨的責任,把整場罷免失敗歸因於「民主的自然倦怠」、「人類的健忘」,這其實是一種包裝過的話術,將政治責任卸給體制、人性與選民情緒,讓執政黨順勢逃避問責。 我同意他部分觀察是合理的: 過度政治正確確實可能導致反感,特別是在「抗中保台」與「主流正義」議題上,出現了「不表態就有問題」的氛圍,讓許多中間選民產生排斥。 選民情緒有週期性。民主政治本來就有倦怠效應,再強的政黨也會遇到反彈,這是世界各國民主制度的常態。 民進黨長期執政確實會造成疲勞與不信任感,這點不能否認。 但他的結論與邏輯問題很大: 1. 把民怨合理化為「人民累了」是偷換因果 Leonard 說「不是民進黨變,是人民記憶力差」,但事實是: 民眾反感,是因為施政失敗(能源政策混亂、詐騙猖獗、居住正義跳票) 是因為異議被打壓(NCC審查媒體、預算報復刪除) 是因為制度被濫用(罷免行動與政黨動員綁死,假中立真操作) 這些都不是「時間久了就累」那麼簡單,而是人民看到政權腐化、卻依然高舉口號自我合理化的疲乏與反感。 2. 類比錯誤,轉移焦點。他舉澳洲原住民公投來類比台灣的罷免案,這是假比較。澳洲的議題是制度改革,爭議點在於內容與民族認同的多元解釋。 而台灣罷免案失敗,主要是手法太粗暴、動機不純、公信力不足: 操作過於明顯,幾乎只針對藍營立委 罷免理由多為投票選擇,而非違法失職 青鳥與民進黨關係密切,卻不承認政黨介入 這不是「民意冷卻」,而是「做得太過火」。 3. 避談關鍵制度與政黨責任 他整篇沒碰觸民進黨該負的政治責任: 動員公部門、公會、公協會與網軍支援罷免 控制媒體話語權(NCC箝制、中天案、修法威脅) 立法院內用預算刪減對異議立委報復 利用抗中保台口號掩飾內政無能與濫權行為 這些都是真正讓人民反感的根本,不是什麼「人類健忘」「政治週期」。 4. 將抗中保台與美國覺醒文化類比是錯位比喻 他說抗中保台變成「政治正確」,像美國的 woke culture 一樣壓迫人民,這邏輯根本不通。 抗中保台是國家安全與主權認同問題 覺醒文化多涉及社會道德與群體認同議題 更重要的是,若抗中保台被濫用,那應該檢討的是誰拿來濫用、怎麼濫用,而不是這個價值本身錯了。錯的是民進黨拿它當擋箭牌,不代表「反中」就等同錯。 這篇看似中立、冷靜、理性,其實是一種「高級話術」: 看似尊重民主,實際上是消費民主來幫政權續命 看似講人性,其實是侮辱人民的理性 把所有問題說成「大家情緒疲勞」,實際上是為執政者開脫 我們不能接受這種「用人性解釋制度錯誤」的敷衍分析,否則任何壓迫與腐敗都可以被包裝成「情緒反彈」或「民眾變了」。真正的問責與改革,必須從制度與權力的濫用開始談起,不是拿來安撫大家、叫你「看開一點」。 偽中立話術,實質卸責與操控。2025-07-27 21:51:56
39@@zhi-haoliao8757 2025-07-27 19:33:12
40你說的一點都沒錯2025-07-27 19:33:34
41🤣🤣🤣2025-07-27 19:38:18
42Leonard 不要情緒、不要陰謀當開場,但整篇卻大量運用類比、隱喻、故事操控情緒(例如吃西瓜、小說角色、夏天與冬天的比喻),目的是降低讀者對民進黨的怒氣,把一切歸因於「民主的必然疲勞」──這是將政治責任卸給體制與人性,其實就是讓執政黨逃避問責。 罷免失敗原因是「民主自然規律」? 錯。罷免制度失敗,與其說是「民眾疲倦」,更大的原因是: 操作手法過於粗暴明顯(目標只挑藍營,名單設計不透明) 理由薄弱(罷免理由不是失職或違法,而是「不投我喜歡的票」) 政黨與公民社團界線模糊(青鳥行動與民進黨互相配合,卻不承認是政黨操作) 這些都不是「選民疲勞」造成的,而是「手法太過分」。 把問題歸因於「人類健忘」是偷換概念: 人民不是健忘,是看清了口號背後的空洞。反送中、抗中保台過去有其正當性,但今天民進黨已完全執政、媒體掌握、司法傾斜,卻仍以「中國威脅」掩蓋內政無能與民主倒退(如媒體審查、罷免濫用、立場一言堂),這是政權腐化,不是人民變懶。 與國際案例混為一談有誤導之嫌: 文中舉澳洲原住民公投為例,意圖類比「制度改革被民眾否決」=台灣罷免失敗,但這完全忽略了兩者動機、操作手法、社會背景的巨大差異。這是假類比、轉移焦點。 他避談了民進黨該負的政治責任整篇文完全沒提: 執政黨如何動員公部門支持罷免利用NCC壓制異議媒體預算刪除時的報復式動作罷免理由與政黨利益高度綁定 這些才是真正讓人民反感的核心,不是什麼「疲勞」「情緒週期」。 這篇文章的核心邏輯是:民進黨沒有錯,錯的是人性,錯的是選民。 這種說法看似中立,實則完全卸責、粉飾民進黨執政問題,還藉此貶低人民的理性與判斷力。覺得哪裡怪怪的。這就是一種話術精緻包裝後的政治操控,不是客觀分析。這種說法表面上「尊重民主」,其實是在消費民主,為失敗辯護、為政權續命。2025-07-27 19:01:57
43他們是用意識形態來掩蓋他們自己的執政無能2025-07-27 19:43:25
44@@KenChuang-f4e 爛2025-07-27 21:54:48
45Leonard 開場說不談情緒、不談陰謀,但整篇卻充滿隱喻與故事操控情緒(吃西瓜、夏天與冬天、小說角色等),目的是淡化民進黨的責任,把整場罷免失敗歸因於「民主的自然倦怠」、「人類的健忘」,這其實是一種包裝過的話術,將政治責任卸給體制、人性與選民情緒,讓執政黨順勢逃避問責。 我同意他部分觀察是合理的: 過度政治正確確實可能導致反感,特別是在「抗中保台」與「主流正義」議題上,出現了「不表態就有問題」的氛圍,讓許多中間選民產生排斥。 選民情緒有週期性。民主政治本來就有倦怠效應,再強的政黨也會遇到反彈,這是世界各國民主制度的常態。 民進黨長期執政確實會造成疲勞與不信任感,這點不能否認。 但他的結論與邏輯問題很大: 1. 把民怨合理化為「人民累了」是偷換因果 Leonard 說「不是民進黨變,是人民記憶力差」,但事實是: 民眾反感,是因為施政失敗(能源政策混亂、詐騙猖獗、居住正義跳票) 是因為異議被打壓(NCC審查媒體、預算報復刪除) 是因為制度被濫用(罷免行動與政黨動員綁死,假中立真操作) 這些都不是「時間久了就累」那麼簡單,而是人民看到政權腐化、卻依然高舉口號自我合理化的疲乏與反感。 2. 類比錯誤,轉移焦點。他舉澳洲原住民公投來類比台灣的罷免案,這是假比較。澳洲的議題是制度改革,爭議點在於內容與民族認同的多元解釋。 而台灣罷免案失敗,主要是手法太粗暴、動機不純、公信力不足: 操作過於明顯,幾乎只針對藍營立委 罷免理由多為投票選擇,而非違法失職 青鳥與民進黨關係密切,卻不承認政黨介入 這不是「民意冷卻」,而是「做得太過火」。 3. 避談關鍵制度與政黨責任 他整篇沒碰觸民進黨該負的政治責任: 動員公部門、公會、公協會與網軍支援罷免 控制媒體話語權(NCC箝制、中天案、修法威脅) 立法院內用預算刪減對異議立委報復 利用抗中保台口號掩飾內政無能與濫權行為 這些都是真正讓人民反感的根本,不是什麼「人類健忘」「政治週期」。 4. 將抗中保台與美國覺醒文化類比是錯位比喻 他說抗中保台變成「政治正確」,像美國的 woke culture 一樣壓迫人民,這邏輯根本不通。 抗中保台是國家安全與主權認同問題 覺醒文化多涉及社會道德與群體認同議題 更重要的是,若抗中保台被濫用,那應該檢討的是誰拿來濫用、怎麼濫用,而不是這個價值本身錯了。錯的是民進黨拿它當擋箭牌,不代表「反中」就等同錯。 這篇看似中立、冷靜、理性,其實是一種「高級話術」: 看似尊重民主,實際上是消費民主來幫政權續命 看似講人性,其實是侮辱人民的理性 把所有問題說成「大家情緒疲勞」,實際上是為執政者開脫 我們不能接受這種「用人性解釋制度錯誤」的敷衍分析,否則任何壓迫與腐敗都可以被包裝成「情緒反彈」或「民眾變了」。真正的問責與改革,必須從制度與權力的濫用開始談起,不是拿來安撫大家、叫你「看開一點」。 偽中立話術,實質卸責與操控。2025-07-27 19:34:41
46這次大規模罷免徹底失敗,正好證明我們早就指出的問題——這不是「民意的勝利」,而是政治鬥爭的徹底潰敗。 民主不只是投票,更重要的是制度能否容納異議、保有討論與制衡的空間。當罷免被變成打壓在野的工具,當媒體與社群只剩一種聲音,這還是民主嗎?還是已經走向「多數暴力」? 我們過去支持罷免黃國昌、陳柏惟,是因為有具體行為爭議,也有公開辯論空間。但這次罷免明明就是針對政黨屬性,不是針對個人表現,是「政治清洗」,不是「公民問責」。 更諷刺的是,2016年民進黨還在野時,才說要降低門檻、讓人民監督立委。如今全面執政,卻縱容這制度變質,濫用罷免打擊異己。結果如何?選民用選票證明——這不是民主進步,而是他們的政治報復失敗了。 我們反對罷免,不是為國民黨漂白,而是為民主捍衛底線。因為真正的民主,不是把不同意見剷除,而是能包容反對的聲音。 這場罷免潮的落敗,就是民意對濫權的否定。 民進黨,你準備好面對真正的問責了嗎? 民主的試金石,從來不是看你怎麼對待支持你的人,而是看你如何對待那些反對你的人?民進黨,請問你真的撐得起這場考驗嗎?2025-07-27 18:39:47
47@@1989TiananmenSquareMassacre 很多人都有爭議,問題是標準要一致。黃國昌當年是因為長期與選民立場分歧、對同婚法案投票爭議,以及他自己也說願意面對罷免,最後落實了選民意志。陳柏惟則是被民間團體發動、民進黨沒有全力介入,更重要的是他當年確實有個人形象爭議(交通肇事案沒誠實交代),不是因為「投票不如我意」這麼單薄的理由。 但這次呢?所有被罷免對象幾乎都是藍營立委 理由卻不是違法失職,而是「不配合青鳥、沒站在我們這邊」 而且民進黨政黨系統動員資源、操縱公民運動,邊說「這是人民發起」,邊動用整個國家體系操作 這就不是「針對爭議個人」,而是清算在野黨、消耗民主制度。 問有沒有爭議不是重點,重點是: 你願不願意接受「今天他可以罷別人,明天別人也可以用這種方式罷你」? 民主制度不能變成報復遊戲,否則最後大家都會變成受害者。2025-07-27 19:30:55
48@@1989TiananmenSquareMassacre 問得好2025-07-27 19:31:11
49Leonard 說的不完全正確。 我同意: 過度政治正確確實可能反效果:台灣社會在「抗中保台」與「主流正義」議題上,有時會走向「不表態就有問題」的極端,這會讓中間選民反感,這是合理批評。 選民情緒確實有週期性:民主政治有「倦怠效應」,再強的政黨也會遇到反彈與反思期,這也是各國民主社會常見現象。 對民進黨執政太久造成的民怨有部分理解:十年執政,當口號與實際施政脫節,人民會疲乏,這種「反對疲勞政權」心理確實存在。 但是問題與偏誤點: 1. 把「民怨」合理化為情緒週期,而非政策失誤。他說:「民進黨沒變,是人民累了」這句話偷換了因果。 人民不是「無來由地疲倦」,而是因為: 施政失敗(能源、詐騙、居住正義) 壓制異議(媒體審查、刪預算) 操控輿論與標籤化(罷免與紅標籤)這些都是「政策錯誤導致的失望」,而非單純的「時間久了就膩」。 2. 強調「人民健忘」,忽略執政黨責任 他說:「不是民進黨變,是人民記憶力差」 這是邏輯卸責。與其反省民進黨的腐化與濫權,他選擇批評人民的記憶力,這是一種上對下的輕蔑話術。 3. 「過度正確導致反感」這個邏輯有點混亂 他將抗中保台與美國覺醒文化類比,說台灣的「主流價值」也變成壓迫,但這種比較過度簡化且誤導: 覺醒文化多為社會議題的道德綁架,而抗中保台涉及國家安全與主權立場,不能完全類比。 若抗中保台遭濫用,真正該檢討的是誰濫用了它、怎麼濫用的,不是這個價值本身錯了。 4. 迴避政治責任與制度設計問題 整段話幾乎不談制度失衡、資源壟斷、媒體操控、立法報復、罷免濫權,只從「人民心情變了」去解釋政治現象,這是政治責任的全面逃避。 這說法就像是給你一碗「看起來理性」的湯,但裡面混進「卸責」「轉移焦點」「合理化現狀」的成分。 表面反思,其實是用一種「人民錯了」「人性如此」的方式,讓民進黨看起來沒錯。2025-07-27 19:20:52
50Leonard 不要情緒、不要陰謀當開場,但整篇卻大量運用類比、隱喻、故事操控情緒(例如吃西瓜、小說角色、夏天與冬天的比喻),目的是降低讀者對民進黨的怒氣,把一切歸因於「民主的必然疲勞」──這是將政治責任卸給體制與人性,其實就是讓執政黨逃避問責。 罷免失敗原因是「民主自然規律」? 錯。罷免制度失敗,與其說是「民眾疲倦」,更大的原因是: 操作手法過於粗暴明顯(目標只挑藍營,名單設計不透明) 理由薄弱(罷免理由不是失職或違法,而是「不投我喜歡的票」) 政黨與公民社團界線模糊(青鳥行動與民進黨互相配合,卻不承認是政黨操作) 這些都不是「選民疲勞」造成的,而是「手法太過分」。 把問題歸因於「人類健忘」是偷換概念: 人民不是健忘,是看清了口號背後的空洞。反送中、抗中保台過去有其正當性,但今天民進黨已完全執政、媒體掌握、司法傾斜,卻仍以「中國威脅」掩蓋內政無能與民主倒退(如媒體審查、罷免濫用、立場一言堂),這是政權腐化,不是人民變懶。 與國際案例混為一談有誤導之嫌: 文中舉澳洲原住民公投為例,意圖類比「制度改革被民眾否決」=台灣罷免失敗,但這完全忽略了兩者動機、操作手法、社會背景的巨大差異。這是假類比、轉移焦點。 他避談了民進黨該負的政治責任整篇文完全沒提: 執政黨如何動員公部門支持罷免利用NCC壓制異議媒體預算刪除時的報復式動作罷免理由與政黨利益高度綁定 這些才是真正讓人民反感的核心,不是什麼「疲勞」「情緒週期」。 這篇文章的核心邏輯是:民進黨沒有錯,錯的是人性,錯的是選民。 這種說法看似中立,實則完全卸責、粉飾民進黨執政問題,還藉此貶低人民的理性與判斷力。覺得哪裡怪怪的。這就是一種話術精緻包裝後的政治操控,不是客觀分析。這種說法表面上「尊重民主」,其實是在消費民主,為失敗辯護、為政權續命。2025-07-27 19:21:22
51Leonard 開場說不談情緒、不談陰謀,但整篇卻充滿隱喻與故事操控情緒(吃西瓜、夏天與冬天、小說角色等),目的是淡化民進黨的責任,把整場罷免失敗歸因於「民主的自然倦怠」、「人類的健忘」,這其實是一種包裝過的話術,將政治責任卸給體制、人性與選民情緒,讓執政黨順勢逃避問責。 我同意他部分觀察是合理的: 過度政治正確確實可能導致反感,特別是在「抗中保台」與「主流正義」議題上,出現了「不表態就有問題」的氛圍,讓許多中間選民產生排斥。 選民情緒有週期性。民主政治本來就有倦怠效應,再強的政黨也會遇到反彈,這是世界各國民主制度的常態。 民進黨長期執政確實會造成疲勞與不信任感,這點不能否認。 但他的結論與邏輯問題很大: 1. 把民怨合理化為「人民累了」是偷換因果 Leonard 說「不是民進黨變,是人民記憶力差」,但事實是: 民眾反感,是因為施政失敗(能源政策混亂、詐騙猖獗、居住正義跳票) 是因為異議被打壓(NCC審查媒體、預算報復刪除) 是因為制度被濫用(罷免行動與政黨動員綁死,假中立真操作) 這些都不是「時間久了就累」那麼簡單,而是人民看到政權腐化、卻依然高舉口號自我合理化的疲乏與反感。 2. 類比錯誤,轉移焦點。他舉澳洲原住民公投來類比台灣的罷免案,這是假比較。澳洲的議題是制度改革,爭議點在於內容與民族認同的多元解釋。 而台灣罷免案失敗,主要是手法太粗暴、動機不純、公信力不足: 操作過於明顯,幾乎只針對藍營立委 罷免理由多為投票選擇,而非違法失職 青鳥與民進黨關係密切,卻不承認政黨介入 這不是「民意冷卻」,而是「做得太過火」。 3. 避談關鍵制度與政黨責任 他整篇沒碰觸民進黨該負的政治責任: 動員公部門、公會、公協會與網軍支援罷免 控制媒體話語權(NCC箝制、中天案、修法威脅) 立法院內用預算刪減對異議立委報復 利用抗中保台口號掩飾內政無能與濫權行為 這些都是真正讓人民反感的根本,不是什麼「人類健忘」「政治週期」。 4. 將抗中保台與美國覺醒文化類比是錯位比喻 他說抗中保台變成「政治正確」,像美國的 woke culture 一樣壓迫人民,這邏輯根本不通。 抗中保台是國家安全與主權認同問題 覺醒文化多涉及社會道德與群體認同議題 更重要的是,若抗中保台被濫用,那應該檢討的是誰拿來濫用、怎麼濫用,而不是這個價值本身錯了。錯的是民進黨拿它當擋箭牌,不代表「反中」就等同錯。 這篇看似中立、冷靜、理性,其實是一種「高級話術」: 看似尊重民主,實際上是消費民主來幫政權續命 看似講人性,其實是侮辱人民的理性 把所有問題說成「大家情緒疲勞」,實際上是為執政者開脫 我們不能接受這種「用人性解釋制度錯誤」的敷衍分析,否則任何壓迫與腐敗都可以被包裝成「情緒反彈」或「民眾變了」。真正的問責與改革,必須從制度與權力的濫用開始談起,不是拿來安撫大家、叫你「看開一點」。 偽中立話術,實質卸責與操控。2025-07-27 19:51:16
52賴清德總統現在可直接任命、但缺乏制衡的職位:行政院長(行政權最高首長)、 行政院各部會首長(部長、副部長、政次)、司法院正副院長、大法官、考試院、監察院長、副院長及委員(若尚未廢)、國安會秘書長、各副秘書長與重要顧問(總統直屬)、國營事業負責人(例如中油、台電、台灣銀行董事長)、NCC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長及委員。 我們口口聲聲說台灣民主進步了,但今天總統可以不經國會,就一手控制整個行政院、媒體監管機關,甚至國營事業高層。當「制衡」變成形式,當「任命」變成權力分贓,這還叫民主嗎? 這次大罷免的真正意圖:不是問責,而是「補選奪權」表面上說是公民運動,實際上卻是透過罷免和補選來改變國會席次分布,為執政黨創造過半機會。 為什麼掌握國會這麼重要?因為總統已無須制衡。現在的總統已經可以不經國會同意就任命行政院長與多位高官,已經享有極大的人事權與行政權。 若再掌握國會,整個「三權分立」將全面瓦解,變成一黨掌控行政、立法、媒體與預算,國會變橡皮圖章。 這個不是一黨獨大那什麼是一黨獨大???!! 他們如果這不是「奪權」,那是什麼?如果這次罷免不是為了奪權、不是為了讓民進黨重回國會多數,那為什麼全部掃藍營?為什麼只打沒有過半優勢的在野黨?為什麼不去罷免那些執政黨內真正失職的立委? 罷免是在促進民進黨一步步走向專制! 支持民主,不代表我們支持民進黨,不支持民進黨,不代表我們是中共同路人。政府都是民進黨的人,那還談什麼民主?難道你是想說民進黨本身就是代表民主嗎?要不要信教?? 你們對得起民主嗎? 忠孝仁愛禮義廉恥 哪個字沾得上邊?如果我說到這個份上你們都不覺得奇怪,那我還真的是人之常情 仁至義盡了。2025-07-27 18:14:30
53@@hcc9534 你問誰來制衡國民黨?答案很簡單:就是選舉與民意。 台灣每四年一次立委選舉、總統選舉,還有各級議員、地方首長,這不就是最直接的制衡? 現在藍營才拿到立院多數幾個月,你們就急著用罷免來把所有反對聲音消音,這不是「制衡」,這是清洗異己。 至於中共滲透?誰說只有民進黨能反共? 中華民國才是第一線對抗中共的政權,國軍在金門、馬祖守了幾十年,犧牲多少人? 台灣今天能有自由民主,是靠國民黨帶著政府與軍隊來台,死守台海不被中共吞下,而不是靠網路上喊口號的某些人。 再說了,你們口口聲聲反共,結果只要有人不支持民進黨,就被貼上「舔共」標籤。 這種做法跟中共「非我族類就消滅」有什麼兩樣? 真正的民主,是允許多元意見,讓藍綠白彼此監督,不是讓綠營壟斷「誰才有資格愛國」。 如果「反民進黨」就等於「親中」,那你是不是在告訴大家: 台灣只有一條路,誰敢不同意就該被消滅? 這不就是「綠色威權」嗎?2025-07-27 18:32:37
54@@ohcat945 「罷免誰都可以」只是說給自己心安的話。真正的問題從來不是制度設計,而是制度被誰、如何使用。 你可以提罷免,但當整場罷免只集中打在在野黨身上時,這就不是民意,而是政治清洗。 民主的武器不該被當作鬥爭的刀子。這不是進步,是民主退化。聽不懂嗎?要不要我再解釋一下?2025-07-27 18:34:00
55Leonard 開場說不談情緒、不談陰謀,但整篇卻充滿隱喻與故事操控情緒(吃西瓜、夏天與冬天、小說角色等),目的是淡化民進黨的責任,把整場罷免失敗歸因於「民主的自然倦怠」、「人類的健忘」,這其實是一種包裝過的話術,將政治責任卸給體制、人性與選民情緒,讓執政黨順勢逃避問責。 我同意他部分觀察是合理的: 過度政治正確確實可能導致反感,特別是在「抗中保台」與「主流正義」議題上,出現了「不表態就有問題」的氛圍,讓許多中間選民產生排斥。 選民情緒有週期性。民主政治本來就有倦怠效應,再強的政黨也會遇到反彈,這是世界各國民主制度的常態。 民進黨長期執政確實會造成疲勞與不信任感,這點不能否認。 但他的結論與邏輯問題很大: 1. 把民怨合理化為「人民累了」是偷換因果 Leonard 說「不是民進黨變,是人民記憶力差」,但事實是: 民眾反感,是因為施政失敗(能源政策混亂、詐騙猖獗、居住正義跳票) 是因為異議被打壓(NCC審查媒體、預算報復刪除) 是因為制度被濫用(罷免行動與政黨動員綁死,假中立真操作) 這些都不是「時間久了就累」那麼簡單,而是人民看到政權腐化、卻依然高舉口號自我合理化的疲乏與反感。 2. 類比錯誤,轉移焦點。他舉澳洲原住民公投來類比台灣的罷免案,這是假比較。澳洲的議題是制度改革,爭議點在於內容與民族認同的多元解釋。 而台灣罷免案失敗,主要是手法太粗暴、動機不純、公信力不足: 操作過於明顯,幾乎只針對藍營立委 罷免理由多為投票選擇,而非違法失職 青鳥與民進黨關係密切,卻不承認政黨介入 這不是「民意冷卻」,而是「做得太過火」。 3. 避談關鍵制度與政黨責任 他整篇沒碰觸民進黨該負的政治責任: 動員公部門、公會、公協會與網軍支援罷免 控制媒體話語權(NCC箝制、中天案、修法威脅) 立法院內用預算刪減對異議立委報復 利用抗中保台口號掩飾內政無能與濫權行為 這些都是真正讓人民反感的根本,不是什麼「人類健忘」「政治週期」。 4. 將抗中保台與美國覺醒文化類比是錯位比喻 他說抗中保台變成「政治正確」,像美國的 woke culture 一樣壓迫人民,這邏輯根本不通。 抗中保台是國家安全與主權認同問題 覺醒文化多涉及社會道德與群體認同議題 更重要的是,若抗中保台被濫用,那應該檢討的是誰拿來濫用、怎麼濫用,而不是這個價值本身錯了。錯的是民進黨拿它當擋箭牌,不代表「反中」就等同錯。 這篇看似中立、冷靜、理性,其實是一種「高級話術」: 看似尊重民主,實際上是消費民主來幫政權續命 看似講人性,其實是侮辱人民的理性 把所有問題說成「大家情緒疲勞」,實際上是為執政者開脫 我們不能接受這種「用人性解釋制度錯誤」的敷衍分析,否則任何壓迫與腐敗都可以被包裝成「情緒反彈」或「民眾變了」。真正的問責與改革,必須從制度與權力的濫用開始談起,不是拿來安撫大家、叫你「看開一點」。 偽中立話術,實質卸責與操控。2025-07-28 17:52:22
56@@bagana100 2025-07-28 18:53:32
57崩潰吧!!!青鳥!!2025-07-28 01:27:31
58很多人批評國民黨對中共立場曖昧、對統戰不夠強硬,卻忽略了這個政黨與中華民國歷史的深層關係。中華民國的國旗上「青天白日滿地紅」中的「白日」象徵正是國民黨的黨徽,這不是巧合,而是歷史的印記——國民黨曾是創建中華民國、領導抗戰的中樞力量。許多老一輩支持者,包括抗戰老兵、外省移民、軍公教家庭,對「中國」這個概念有深厚的文化與情感連結。中華民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 尤其曾經親身經歷對日抗戰與國共內戰。他們對「中國」這個概念,不只是地理,更是文化、記憶與犧牲的象徵。他們痛恨共產黨,但對「中國」有情感連結;這與民進黨所操作的「去中國化」形成強烈對比。 也正因如此,國民黨長期在「反共」與「中國情感」之間立場曖昧,對統戰不夠強硬,既不敢切割,又無法表態清楚,怕的是失去歷史的正當性與傳統支持者的認同。民進黨卻忽略了這個政黨與中華民國歷史的深層關係。國民黨陷入一種「歷史與現實的撕裂」。他們明知中共已經不是1940年代的敵人,而是今日威脅台灣主權與自由的強權。 但這樣的曖昧,也導致許多像我們一樣的年輕人產生誤解。他們在108課綱長期淡化中國史改成「東亞史」、模糊國父角色的教育下,逐漸失去了對中華民國完整歷史的認識和理解,把國民黨視為過時,親共的象徵,甚至質疑中華民國本身的存在價值,所以開始把「中華民國」當成是一個拖累台灣走向國際的「流亡政府」。 從前我們會學到孫中山、三民主義、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的歷程,現在變成「日治時期台灣史」、強調台灣在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卻對蔣中正領導對日抗戰的正當性避而不談。「去蔣化」也不是針對蔣中正個人威權的反省,而是對整個中華民國建國脈絡的否定。你可以批評白色恐怖、可以討論歷史傷痕,但不能只留下傷痕,卻把抗戰勝利、遷台建設的歷史全抹去。「國父孫中山」的畫像被移出教室,不再強制懸掛國旗,學校活動不再升旗、唱國歌,這些動作看起來像是去政治化,實際上卻是在一點一滴「去國家化」。而國民黨卻沒有積極補課、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敘事與說服力,導致整個世代斷層。 這是國民黨今日困境的縮影:當你被教育體系、社會氛圍逐步「抽離」歷史時,政黨若不勇敢重申自身價值,就會讓人誤以為那段歷史本身就是錯的、應該被淘汰的。 那國民黨該怎麼辦? 我覺得政治語言要清楚,別再講廢話因為太多國民黨政治人物還在用「我們主張和平交流、但也反對一國兩制」這種模糊的講法。什麼叫和平?你對統戰如何界定? 可否明確表達:「凡是以政治目的干擾我國主權、滲透媒體、挑撥族群的作為,我們都會視為敵意行動」?我舉個例子:柯志恩、李彥秀等人在面對媒體挑問時往往語氣保守,應該學習韓國、立陶宛等國的外交明快表態模式。 黨內要清理門戶,劃清與特定人的界線:國民黨內有些人過去涉入紅色資金、出席統戰場合,甚至接受中資媒體專訪、替對岸話術背書,這些人不只是「形象不好」,而是直接拖累整體信任度。你不清理,別人就覺得你默許。例如:連勝文曾談「和平協議」、洪秀柱主張兩岸「一中憲法」,這些言論讓黨中央改革立場變得毫無說服力。 重新建立對年輕世代的敘事與價值溝通: 不能再用以前的方式來贏得選票。我們年輕一代的人要的是對未來的主張。請問國民黨的數位政策是什麼?對房價、貧富差距有沒有新想法?還是只會講「青年住宅」這種沒人相信的空話? 堅持民主價值、強調制度正義: 不要再講「雙標」,要自己做到不雙標。反對民進黨清算異己,自己就不能姑息藍營地方派系鬥爭。 必須提出「中華民國新定位論」: 在既有憲政框架下清楚說明:中華民國不是過去的中國,也不是民進黨眼中的過時符號,而是台灣目前唯一的主權實體。這一點要勇敢說出來,不怕民進黨抹紅,也不怕深藍罵你賣國。 如果朱立倫若能在國際場合強調「Taiwan is the Republic of China」,並闡明與中共政權劃清界,才有可能重新塑造國際與國內形象。 真正該問的不是「國民黨是不是親共」,而是:「國民黨到底還有沒有勇氣,去面對歷史、承擔現在、迎向未來?」我也希望深綠的支持者能理解。 接下來的留言我會解釋為什麼雖然國民黨不好,但是沒有民進黨的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來自軍公教家庭。我爺爺曾是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時期的陸軍軍官(少將退役),外公則是空軍防空高射砲部隊擔任排長(上尉退役),歷經無數戰火與艱辛。 他們在世時,尤其是我還年幼的時候,常常跟我講述那些歷史故事。他們講的不只是戰爭,而是那個時代人們的信念、犧牲與堅持。 這些故事塑造了我,也塑造了今天的台灣與我們珍貴的民主制度——這些就是我們的根。 所以我衷心希望大家:千萬別忘本。 當我們不再認識中華民國的歷史、不再理解我們祖輩所經歷的時代,就會讓未來的我們變得空洞與迷失。 中華民國起源於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透過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孫中山在南京當選臨時大總統,並於1912年1月1日正式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中華民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中華民國絕對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應該被模糊或抹去。 請大家不要忘本。2025-07-28 02:07:36
59@@nzw2147我以為你們青鳥只認「台灣國」。 笑死人,這才是真正的愚民洗腦。中華民國是對抗中共最久、最成功的政權,是台灣得以自由民主的根本。 結果你反過來說它是「拖累」?那請問美軍為什麼至今仍用「Republic of China」的軍事協議與台灣合作? 民進黨口口聲聲說「正名」,結果實際卻靠中華民國名義加入WHA、APEC,還不是靠這個存在感? 真相是:你們不想「糾正錯誤資訊」,你們只想抹去歷史、消滅異見。 別再迴避我的問題啦~你支持108課綱嗎?2025-07-28 17:40:45
60@@nzw2147 我剛才看了一下那位在Threads上網友所寫的,很可笑。你們一天到晚說國民黨「親中」、「舔共」,結果一查你們所謂的「證據」,幾乎全是斷章取義、扭曲法案內容、移花接木。 現在我來一條條拆給你看: 1.「封殺反滲透法、國安法」? 國民黨反對的是民進黨版本的粗暴草案,不是反對國安。當時國安五法有爭議,根本沒經過跨黨協商,直接表決,法條模糊、違憲空間太大。國民黨提的是修法建議,不是全盤反對。這叫「監督」,不是「賣台」。 2.「國民黨擋國安戰略法、架空總統國安決策權」? 國安戰略不是總統獨裁搞定,全世界民主國家都該讓國會有一定監督角色。你們口口聲聲說國會要負責,結果一看到藍白立委監督總統,就說「架空總統」?這才叫雙標。 3.「放任立委私通中共」? 請直接點名誰?講得好像DPP立委沒去過中國。林飛帆年輕時還參訪過中共國台辦。還有多少綠營人士偷偷與對岸來往,只是不報媒體而已? 4.「馬文君洩密」? 全案沒被起訴,國防部也否認機密資料外流。如果你要用「懷疑」定罪,那麼過去蔡英文政府的高官洩漏外交密件、能源資料又怎麼不講?前外交部次長李大維文件不小心流出怎麼說?雙標到極點。 5.「國會擴權法搶軍機密」? 你讀過法案沒?立院擴權修法明訂:涉及國防機密可由政府主動提出「保密事項」,不公開就不公開。結果綠營直接扭曲成「要立委偷軍機密」?笑死人,讀書先讀完再來吠。 6.「中配6改3」是賣台? 民進黨2009年時主張中配要比照新住民,自己都曾想推更寬鬆的條件。現在藍營提出修法版本,馬上被抹成「親中滲透」。請問,是法案內容不對,還是你們選人不選事? 7.「紅媒復活中天」? NCC刪中天執照理由牽強,學界、國際記者協會都批評不符言論自由原則。現在只是提出應有審查標準、申訴機制,就說是復活紅媒?那民視三立偏綠誰來管? 8.「退將舔共」? 吳斯懷2009年赴中共參加活動,是馬政府時期的國共論壇一環,經過知會與安排。他在立院提出的多數提案與質詢都支持國軍發展,反倒是民進黨退將黃煌雄曾參與台獨聯盟,怎麼不說? 9.「支持統一鼓吹孔子學院」? 有沒有立委「主張統一」請你具名。推動語言文化交流不等於鼓吹統一。你們DPP政府也曾補助兩岸學術交流、開放陸生來台,現在倒打一耙? 10.「否定中共斷交行為」? 國際斷交的直接原因本就是中共打壓,KMT從沒否認。KMT批評的是民進黨處理外交的僵硬策略——例如金錢外交過度依賴撒幣,結果被罵成「舔共」?邏輯死哪去了? 你們每天靠這些「錯誤事實」進行政治抹黑,卻從不敢正面回答: 為什麼所有罷免都只針對藍營? 為什麼公部門大量動員罷免還不承認政黨操作? 為什麼NCC封殺媒體時你們不說是干預言論自由? 為什麼蔡英文任命官員不需立院同意你們就當然合理,但國民黨要求監督就叫作「奪權」? 說穿了,你們根本不是討論民主,而是在保護你們的權力結構不被挑戰。當藍營質疑政府,你們說是「舔共」。但當民進黨執政十年、腐化、媒體壟斷、利用罷免做政治清算時,你們卻裝聾作啞。 這才是真正的「共產黨邏輯」——不能批評、不能質疑,只能服從。 我奉勸你們:再這樣瞎抹黑下去,真正讓台灣被玩壞的,不是藍營、不是中共,而是你們這些「拿著民主當遮羞布,實際上踐踏民主」的人。  禮,義,廉,恥:國之四维。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國之八德。你們有學過嗎?你們哪個字沾得上邊?還是因為108課綱你們沒學?有沒有學過國父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如果我說到這個份上你們都不覺得奇怪,那我還真的是人之常情 仁至義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提一個很少被討論、但我覺得非常重要的問題:民進黨這幾年對教育體系的修改,已經不是單純的「改革」了,而是系統性的「切割歷史、重寫認同」。 從2019年開始的課綱微調,到現在所謂「108課綱」,整個歷史教科書被重新包裝,中國史變成「東亞史」,中華民國的歷史地位被模糊處理、甚至直接淡化。從前我們會學到孫中山、三民主義、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的歷程,現在變成「日治時期台灣史」、強調台灣在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卻對蔣中正領導對日抗戰的正當性避而不談。 「國父孫中山」的畫像被移出教室,不再強制懸掛國旗,學校活動不再升旗、唱國歌,這些動作看起來像是去政治化,實際上卻是在一點一滴「去國家化」。 甚至「去蔣化」也不是針對蔣中正個人威權的反省,而是對整個中華民國建國脈絡的否定。你可以批評白色恐怖、可以討論歷史傷痕,但不能只留下傷痕,卻把抗戰勝利、遷台建設的歷史全抹去。 現在的教科書,不再系統講述抗戰與國共內戰的因果,不再教學生理解「為什麼我們現在在台灣,而不是在中國的其他地方」,卻只告訴他們:台灣就是台灣,中華民國只是個過客,甚至有些版本連「中華民國是憲政主體」這一點都開始模糊處理。 我很難過,因為這不只是歷史內容的改變,而是整個國家認同被重新塑造。我們成了失去歷史記憶的下一代,只剩「台灣地區」的模糊概念,卻再也不知道中華民國從哪裡來、為什麼存在、又為何值得被守護。 中華民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2025-07-28 17:41:14
61我剛才看了一下那位在Threads上網友所寫的,很可笑。你們一天到晚說國民黨「親中」、「舔共」,結果一查你們所謂的「證據」,幾乎全是斷章取義、扭曲法案內容、移花接木。 現在我來一條條拆給你看: 1.「封殺反滲透法、國安法」? 國民黨反對的是民進黨版本的粗暴草案,不是反對國安。當時國安五法有爭議,根本沒經過跨黨協商,直接表決,法條模糊、違憲空間太大。國民黨提的是修法建議,不是全盤反對。這叫「監督」,不是「賣台」。 2.「國民黨擋國安戰略法、架空總統國安決策權」? 國安戰略不是總統獨裁搞定,全世界民主國家都該讓國會有一定監督角色。你們口口聲聲說國會要負責,結果一看到藍白立委監督總統,就說「架空總統」?這才叫雙標。 3.「放任立委私通中共」? 請直接點名誰?講得好像DPP立委沒去過中國。林飛帆年輕時還參訪過中共國台辦。還有多少綠營人士偷偷與對岸來往,只是不報媒體而已? 4.「馬文君洩密」? 全案沒被起訴,國防部也否認機密資料外流。如果你要用「懷疑」定罪,那麼過去蔡英文政府的高官洩漏外交密件、能源資料又怎麼不講?前外交部次長李大維文件不小心流出怎麼說?雙標到極點。 5.「國會擴權法搶軍機密」? 你讀過法案沒?立院擴權修法明訂:涉及國防機密可由政府主動提出「保密事項」,不公開就不公開。結果綠營直接扭曲成「要立委偷軍機密」?笑死人,讀書先讀完再來吠。 6.「中配6改3」是賣台? 民進黨2009年時主張中配要比照新住民,自己都曾想推更寬鬆的條件。現在藍營提出修法版本,馬上被抹成「親中滲透」。請問,是法案內容不對,還是你們選人不選事? 7.「紅媒復活中天」? NCC刪中天執照理由牽強,學界、國際記者協會都批評不符言論自由原則。現在只是提出應有審查標準、申訴機制,就說是復活紅媒?那民視三立偏綠誰來管? 8.「退將舔共」? 吳斯懷2009年赴中共參加活動,是馬政府時期的國共論壇一環,經過知會與安排。他在立院提出的多數提案與質詢都支持國軍發展,反倒是民進黨退將黃煌雄曾參與台獨聯盟,怎麼不說? 9.「支持統一鼓吹孔子學院」? 有沒有立委「主張統一」請你具名。推動語言文化交流不等於鼓吹統一。你們DPP政府也曾補助兩岸學術交流、開放陸生來台,現在倒打一耙? 10.「否定中共斷交行為」? 國際斷交的直接原因本就是中共打壓,KMT從沒否認。KMT批評的是民進黨處理外交的僵硬策略——例如金錢外交過度依賴撒幣,結果被罵成「舔共」?邏輯死哪去了? 你們每天靠這些「錯誤事實」進行政治抹黑,卻從不敢正面回答: 為什麼所有罷免都只針對藍營? 為什麼公部門大量動員罷免還不承認政黨操作? 為什麼NCC封殺媒體時你們不說是干預言論自由? 為什麼蔡英文任命官員不需立院同意你們就當然合理,但國民黨要求監督就叫作「奪權」? 說穿了,你們根本不是討論民主,而是在保護你們的權力結構不被挑戰。當藍營質疑政府,你們說是「舔共」。但當民進黨執政十年、腐化、媒體壟斷、利用罷免做政治清算時,你們卻裝聾作啞。 這才是真正的「共產黨邏輯」——不能批評、不能質疑,只能服從。 我奉勸你們:再這樣瞎抹黑下去,真正讓台灣被玩壞的,不是藍營、不是中共,而是你們這些「拿著民主當遮羞布,實際上踐踏民主」的人。  禮,義,廉,恥:國之四维。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國之八德。你們有學過嗎?你們哪個字沾得上邊?還是因為108課綱你們沒學?有沒有學過國父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如果我說到這個份上你們都不覺得奇怪,那我還真的是人之常情 仁至義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提一個很少被討論、但我覺得非常重要的問題:民進黨這幾年對教育體系的修改,已經不是單純的「改革」了,而是系統性的「切割歷史、重寫認同」。 從2019年開始的課綱微調,到現在所謂「108課綱」,整個歷史教科書被重新包裝,中國史變成「東亞史」,中華民國的歷史地位被模糊處理、甚至直接淡化。從前我們會學到孫中山、三民主義、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的歷程,現在變成「日治時期台灣史」、強調台灣在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卻對蔣中正領導對日抗戰的正當性避而不談。 「國父孫中山」的畫像被移出教室,不再強制懸掛國旗,學校活動不再升旗、唱國歌,這些動作看起來像是去政治化,實際上卻是在一點一滴「去國家化」。 甚至「去蔣化」也不是針對蔣中正個人威權的反省,而是對整個中華民國建國脈絡的否定。你可以批評白色恐怖、可以討論歷史傷痕,但不能只留下傷痕,卻把抗戰勝利、遷台建設的歷史全抹去。 現在的教科書,不再系統講述抗戰與國共內戰的因果,不再教學生理解「為什麼我們現在在台灣,而不是在中國的其他地方」,卻只告訴他們:台灣就是台灣,中華民國只是個過客,甚至有些版本連「中華民國是憲政主體」這一點都開始模糊處理。 我很難過,因為這不只是歷史內容的改變,而是整個國家認同被重新塑造。我們成了失去歷史記憶的下一代,只剩「台灣地區」的模糊概念,卻再也不知道中華民國從哪裡來、為什麼存在、又為何值得被守護。 中華民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2025-07-28 01:55:20
62青鳥!!崩潰吧!!2025-07-28 01:29:13
63..............2025-07-28 17:41:33
64我剛才看了一下那位在Threads上網友所寫的,很可笑。你們一天到晚說國民黨「親中」、「舔共」,結果一查你們所謂的「證據」,幾乎全是斷章取義、扭曲法案內容、移花接木。 現在我來一條條拆給你看: 1.「封殺反滲透法、國安法」? 國民黨反對的是民進黨版本的粗暴草案,不是反對國安。當時國安五法有爭議,根本沒經過跨黨協商,直接表決,法條模糊、違憲空間太大。國民黨提的是修法建議,不是全盤反對。這叫「監督」,不是「賣台」。 2.「國民黨擋國安戰略法、架空總統國安決策權」? 國安戰略不是總統獨裁搞定,全世界民主國家都該讓國會有一定監督角色。你們口口聲聲說國會要負責,結果一看到藍白立委監督總統,就說「架空總統」?這才叫雙標。 3.「放任立委私通中共」? 請直接點名誰?講得好像DPP立委沒去過中國。林飛帆年輕時還參訪過中共國台辦。還有多少綠營人士偷偷與對岸來往,只是不報媒體而已? 4.「馬文君洩密」? 全案沒被起訴,國防部也否認機密資料外流。如果你要用「懷疑」定罪,那麼過去蔡英文政府的高官洩漏外交密件、能源資料又怎麼不講?前外交部次長李大維文件不小心流出怎麼說?雙標到極點。 5.「國會擴權法搶軍機密」? 你讀過法案沒?立院擴權修法明訂:涉及國防機密可由政府主動提出「保密事項」,不公開就不公開。結果綠營直接扭曲成「要立委偷軍機密」?笑死人,讀書先讀完再來吠。 6.「中配6改3」是賣台? 民進黨2009年時主張中配要比照新住民,自己都曾想推更寬鬆的條件。現在藍營提出修法版本,馬上被抹成「親中滲透」。請問,是法案內容不對,還是你們選人不選事? 7.「紅媒復活中天」? NCC刪中天執照理由牽強,學界、國際記者協會都批評不符言論自由原則。現在只是提出應有審查標準、申訴機制,就說是復活紅媒?那民視三立偏綠誰來管? 8.「退將舔共」? 吳斯懷2009年赴中共參加活動,是馬政府時期的國共論壇一環,經過知會與安排。他在立院提出的多數提案與質詢都支持國軍發展,反倒是民進黨退將黃煌雄曾參與台獨聯盟,怎麼不說? 9.「支持統一鼓吹孔子學院」? 有沒有立委「主張統一」請你具名。推動語言文化交流不等於鼓吹統一。你們DPP政府也曾補助兩岸學術交流、開放陸生來台,現在倒打一耙? 10.「否定中共斷交行為」? 國際斷交的直接原因本就是中共打壓,KMT從沒否認。KMT批評的是民進黨處理外交的僵硬策略——例如金錢外交過度依賴撒幣,結果被罵成「舔共」?邏輯死哪去了? 你們每天靠這些「錯誤事實」進行政治抹黑,卻從不敢正面回答: 為什麼所有罷免都只針對藍營? 為什麼公部門大量動員罷免還不承認政黨操作? 為什麼NCC封殺媒體時你們不說是干預言論自由? 為什麼蔡英文任命官員不需立院同意你們就當然合理,但國民黨要求監督就叫作「奪權」? 說穿了,你們根本不是討論民主,而是在保護你們的權力結構不被挑戰。當藍營質疑政府,你們說是「舔共」。但當民進黨執政十年、腐化、媒體壟斷、利用罷免做政治清算時,你們卻裝聾作啞。 這才是真正的「共產黨邏輯」——不能批評、不能質疑,只能服從。 我奉勸你們:再這樣瞎抹黑下去,真正讓台灣被玩壞的,不是藍營、不是中共,而是你們這些「拿著民主當遮羞布,實際上踐踏民主」的人。  禮,義,廉,恥:國之四维。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國之八德。你們有學過嗎?你們哪個字沾得上邊?還是因為108課綱你們沒學?有沒有學過國父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如果我說到這個份上你們都不覺得奇怪,那我還真的是人之常情 仁至義盡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提一個很少被討論、但我覺得非常重要的問題:民進黨這幾年對教育體系的修改,已經不是單純的「改革」了,而是系統性的「切割歷史、重寫認同」。 從2019年開始的課綱微調,到現在所謂「108課綱」,整個歷史教科書被重新包裝,中國史變成「東亞史」,中華民國的歷史地位被模糊處理、甚至直接淡化。從前我們會學到孫中山、三民主義、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的歷程,現在變成「日治時期台灣史」、強調台灣在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卻對蔣中正領導對日抗戰的正當性避而不談。 「國父孫中山」的畫像被移出教室,不再強制懸掛國旗,學校活動不再升旗、唱國歌,這些動作看起來像是去政治化,實際上卻是在一點一滴「去國家化」。 甚至「去蔣化」也不是針對蔣中正個人威權的反省,而是對整個中華民國建國脈絡的否定。你可以批評白色恐怖、可以討論歷史傷痕,但不能只留下傷痕,卻把抗戰勝利、遷台建設的歷史全抹去。 現在的教科書,不再系統講述抗戰與國共內戰的因果,不再教學生理解「為什麼我們現在在台灣,而不是在中國的其他地方」,卻只告訴他們:台灣就是台灣,中華民國只是個過客,甚至有些版本連「中華民國是憲政主體」這一點都開始模糊處理。 我很難過,因為這不只是歷史內容的改變,而是整個國家認同被重新塑造。我們成了失去歷史記憶的下一代,只剩「台灣地區」的模糊概念,卻再也不知道中華民國從哪裡來、為什麼存在、又為何值得被守護。 中華民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2025-07-28 18:15:35
65賴清德總統現在可直接任命、但缺乏制衡的職位:行政院長(行政權最高首長)、 行政院各部會首長(部長、副部長、政次)、司法院正副院長、大法官、考試院、監察院長、副院長及委員(若尚未廢)、國安會秘書長、各副秘書長與重要顧問(總統直屬)、國營事業負責人(例如中油、台電、台灣銀行董事長)、NCC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長及委員。 你知道嗎?在蔣經國威權時代,總統任命行政院長還要經國民大會同意;而在現在這個所謂民主的時代,總統卻可以直接任命,不需經過國會審查。這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很諷刺吧?我們口口聲聲說台灣民主進步了,但今天總統可以不經國會,就一手控制整個行政院、媒體監管機關,甚至國營事業高層。當「制衡」變成形式,當「任命」變成權力分贓,這還叫民主嗎? 這次大罷免的真正意圖:不是問責,而是「補選奪權」表面上說是公民運動,實際上卻是透過罷免和補選來改變國會席次分布,為執政黨創造過半機會。 為什麼掌握國會這麼重要?因為總統已無須制衡。現在的總統已經可以不經國會同意就任命行政院長與多位高官,已經享有極大的人事權與行政權。 若再掌握國會,整個「三權分立」(五權是歷史名義,三權才是現實運作) 將全面瓦解,變成一黨掌控行政、立法、媒體與預算,國會變橡皮圖章。 這個不是一黨獨大那什麼是一黨獨大???!! 他們如果這不是「奪權」,那是什麼?如果這次罷免不是為了奪權、不是為了讓民進黨重回國會多數,那為什麼全部掃藍營?為什麼只打沒有過半優勢的在野黨?為什麼不去罷免那些執政黨內真正失職的立委? 罷免是在促進民進黨一步步走向專制! 支持民主,不代表我們支持民進黨,不支持民進黨,不代表我們是中共同路人。政府都是民進黨的人,那還談什麼民主?難道你是想說民進黨本身就是代表民主嗎?要不要信教?? 獨裁不是看你叫什麼名字,而是看你怎麼用權力。民進黨掌控總統、行政院、媒體資源、國營事業、預算調度,現在還用罷免操作國會,這不叫獨裁,什麼才叫?當年蔣介石有戒嚴,今天你們有「網路封殺」、「輿論壓制」和「合法包裝的整肅」,形式不同,本質相似。 你說民進黨是民主象徵,那請你解釋:為何面對不同聲音時,手段卻越來越像你們口中的獨裁者?2025-07-29 00:33:16
66@@喵喵看一看 回覆頻道主: 我剛才看了一下你上一個影片那位在Threads上網友所寫的,很可笑。你們一天到晚說國民黨「親中」、「舔共」,結果一查你們所謂的「證據」,幾乎全是斷章取義、扭曲法案內容、移花接木。 現在我來一條條拆給你看: 1.「封殺反滲透法、國安法」? 國民黨反對的是民進黨版本的粗暴草案,不是反對國安。當時國安五法有爭議,根本沒經過跨黨協商,直接表決,法條模糊、違憲空間太大。國民黨提的是修法建議,不是全盤反對。這叫「監督」,不是「賣台」。 2.「國民黨擋國安戰略法、架空總統國安決策權」? 國安戰略不是總統獨裁搞定,全世界民主國家都該讓國會有一定監督角色。你們口口聲聲說國會要負責,結果一看到藍白立委監督總統,就說「架空總統」?這才叫雙標。 3.「放任立委私通中共」? 請直接點名誰?講得好像DPP立委沒去過中國。林飛帆年輕時還參訪過中共國台辦。還有多少綠營人士偷偷與對岸來往,只是不報媒體而已? 4.「馬文君洩密」? 全案沒被起訴,國防部也否認機密資料外流。如果你要用「懷疑」定罪,那麼過去蔡英文政府的高官洩漏外交密件、能源資料又怎麼不講?前外交部次長李大維文件不小心流出怎麼說?雙標到極點。 5.「國會擴權法搶軍機密」? 你讀過法案沒?立院擴權修法明訂:涉及國防機密可由政府主動提出「保密事項」,不公開就不公開。結果綠營直接扭曲成「要立委偷軍機密」?笑死人,讀書先讀完再來吠。 6.「中配6改3」是賣台? 民進黨2009年時主張中配要比照新住民,自己都曾想推更寬鬆的條件。現在藍營提出修法版本,馬上被抹成「親中滲透」。請問,是法案內容不對,還是你們選人不選事? 7.「紅媒復活中天」? NCC刪中天執照理由牽強,學界、國際記者協會都批評不符言論自由原則。現在只是提出應有審查標準、申訴機制,就說是復活紅媒?那民視三立偏綠誰來管? 8.「退將舔共」? 吳斯懷2009年赴中共參加活動,是馬政府時期的國共論壇一環,經過知會與安排。他在立院提出的多數提案與質詢都支持國軍發展,反倒是民進黨退將黃煌雄曾參與台獨聯盟,怎麼不說? 9.「支持統一鼓吹孔子學院」? 有沒有立委「主張統一」請你具名。推動語言文化交流不等於鼓吹統一。你們DPP政府也曾補助兩岸學術交流、開放陸生來台,現在倒打一耙?馬英九卸任時早就已經把他們全部關掉因為有間諜活動。 10.「否定中共斷交行為」? 國際斷交的直接原因本就是中共打壓,KMT從沒否認。KMT批評的是民進黨處理外交的僵硬策略——例如金錢外交過度依賴撒幣,結果被罵成「舔共」?邏輯死哪去了? 你們每天靠這些「錯誤事實」進行政治抹黑,卻從不敢正面回答: 為什麼所有罷免都只針對藍營? 為什麼公部門大量動員罷免還不承認政黨操作? 為什麼NCC封殺媒體時你們不說是干預言論自由? 為什麼蔡英文任命官員不需立院同意你們就當然合理,但國民黨要求監督就叫作「奪權」? 說穿了,你們根本不是討論民主,而是在保護你們的權力結構不被挑戰。當藍營質疑政府,你們說是「舔共」。但當民進黨執政十年、腐化、媒體壟斷、利用罷免做政治清算時,你們卻裝聾作啞。 這才是真正的「共產黨邏輯」——不能批評、不能質疑,只能服從。 我奉勸你們:再這樣瞎抹黑下去,真正讓台灣被玩壞的,不是藍營、不是中共,而是你們這些「拿著民主當遮羞布,實際上踐踏民主」的人。  禮,義,廉,恥:國之四维。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國之八德。你們有學過嗎?你們哪個字沾得上邊?還是因為108課綱你們沒學?有沒有學過國父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如果我說到這個份上你們都不覺得奇怪,那我還真的是人之常情 仁至義盡了。2025-07-28 20:41:06
67我剛才看了一下你上一個影片那位在Threads上網友所寫的,很可笑。你們一天到晚說國民黨「親中」、「舔共」,結果一查你們所謂的「證據」,幾乎全是斷章取義、扭曲法案內容、移花接木。 現在我來一條條拆給你看: 1.「封殺反滲透法、國安法」? 國民黨反對的是民進黨版本的粗暴草案,不是反對國安。當時國安五法有爭議,根本沒經過跨黨協商,直接表決,法條模糊、違憲空間太大。國民黨提的是修法建議,不是全盤反對。這叫「監督」,不是「賣台」。 2.「國民黨擋國安戰略法、架空總統國安決策權」? 國安戰略不是總統獨裁搞定,全世界民主國家都該讓國會有一定監督角色。你們口口聲聲說國會要負責,結果一看到藍白立委監督總統,就說「架空總統」?這才叫雙標。 3.「放任立委私通中共」? 請直接點名誰?講得好像DPP立委沒去過中國。林飛帆年輕時還參訪過中共國台辦。還有多少綠營人士偷偷與對岸來往,只是不報媒體而已? 4.「馬文君洩密」? 全案沒被起訴,國防部也否認機密資料外流。如果你要用「懷疑」定罪,那麼過去蔡英文政府的高官洩漏外交密件、能源資料又怎麼不講?前外交部次長李大維文件不小心流出怎麼說?雙標到極點。 5.「國會擴權法搶軍機密」? 你讀過法案沒?立院擴權修法明訂:涉及國防機密可由政府主動提出「保密事項」,不公開就不公開。結果綠營直接扭曲成「要立委偷軍機密」?笑死人,讀書先讀完再來吠。 6.「中配6改3」是賣台? 民進黨2009年時主張中配要比照新住民,自己都曾想推更寬鬆的條件。現在藍營提出修法版本,馬上被抹成「親中滲透」。請問,是法案內容不對,還是你們選人不選事? 7.「紅媒復活中天」? NCC刪中天執照理由牽強,學界、國際記者協會都批評不符言論自由原則。現在只是提出應有審查標準、申訴機制,就說是復活紅媒?那民視三立偏綠誰來管? 8.「退將舔共」? 吳斯懷2009年赴中共參加活動,是馬政府時期的國共論壇一環,經過知會與安排。他在立院提出的多數提案與質詢都支持國軍發展,反倒是民進黨退將黃煌雄曾參與台獨聯盟,怎麼不說? 9.「支持統一鼓吹孔子學院」? 有沒有立委「主張統一」請你具名。推動語言文化交流不等於鼓吹統一。你們DPP政府也曾補助兩岸學術交流、開放陸生來台,現在倒打一耙? 10.「否定中共斷交行為」? 國際斷交的直接原因本就是中共打壓,KMT從沒否認。KMT批評的是民進黨處理外交的僵硬策略——例如金錢外交過度依賴撒幣,結果被罵成「舔共」?邏輯死哪去了? 你們每天靠這些「錯誤事實」進行政治抹黑,卻從不敢正面回答: 為什麼所有罷免都只針對藍營? 為什麼公部門大量動員罷免還不承認政黨操作? 為什麼NCC封殺媒體時你們不說是干預言論自由? 為什麼蔡英文任命官員不需立院同意你們就當然合理,但國民黨要求監督就叫作「奪權」? 說穿了,你們根本不是討論民主,而是在保護你們的權力結構不被挑戰。當藍營質疑政府,你們說是「舔共」。但當民進黨執政十年、腐化、媒體壟斷、利用罷免做政治清算時,你們卻裝聾作啞。 這才是真正的「共產黨邏輯」——不能批評、不能質疑,只能服從。 我奉勸你們:再這樣瞎抹黑下去,真正讓台灣被玩壞的,不是藍營、不是中共,而是你們這些「拿著民主當遮羞布,實際上踐踏民主」的人。  禮,義,廉,恥:國之四维。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國之八德。你們有學過嗎?你們哪個字沾得上邊?還是因為108課綱你們沒學?有沒有學過國父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如果我說到這個份上你們都不覺得奇怪,那我還真的是人之常情 仁至義盡了。2025-07-28 19:42:15
68@@wadasijared 笑死,邏輯完全崩壞。批評民進黨 ≠ 支持中共。 這種「不挺綠=挺共」的邏輯才是真正幫中共開門,因為你讓所有異議者都無法生存,只剩一種聲音,這不就是極權嗎?你要不要也順便搬去北韓,看看不批評政府會不會被封嘴?這種拿中國當「辯論懲罰」的說法,早就被笑爛了。台灣的言論自由就是讓人有空間批評你這種邏輯低落的發言,不然你自己早就不見了。 真正愛台灣的,是願意監督執政者、捍衛多元聲音的人,而不是盲目替政黨擦屁股、抹紅所有不同意見的人。 這種話術太廉價,不配進入理性討論。2025-07-28 19:48:36
69@@陳柏廷-u1f 很多人批評國民黨對中共立場曖昧、對統戰不夠強硬,卻忽略了這個政黨與中華民國歷史的深層關係。中華民國的國旗上「青天白日滿地紅」中的「白日」象徵正是國民黨的黨徽,這不是巧合,而是歷史的印記——國民黨曾是創建中華民國、領導抗戰的中樞力量。許多老一輩支持者,包括抗戰老兵、外省移民、軍公教家庭,對「中國」這個概念有深厚的文化與情感連結。中華民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 尤其曾經親身經歷對日抗戰與國共內戰。他們對「中國」這個概念,不只是地理,更是文化、記憶與犧牲的象徵。他們痛恨共產黨,但對「中國」有情感連結;這與民進黨所操作的「去中國化」形成強烈對比。 也正因如此,國民黨長期在「反共」與「中國情感」之間立場曖昧,對統戰不夠強硬,既不敢切割,又無法表態清楚,怕的是失去歷史的正當性與傳統支持者的認同。民進黨卻忽略了這個政黨與中華民國歷史的深層關係。國民黨陷入一種「歷史與現實的撕裂」。他們明知中共已經不是1940年代的敵人,而是今日威脅台灣主權與自由的強權。 但這樣的曖昧,也導致許多像我們一樣的年輕人產生誤解。他們在108課綱長期淡化中國史改成「東亞史」、模糊國父角色的教育下,逐漸失去了對中華民國完整歷史的認識和理解,把國民黨視為過時,親共的象徵,甚至質疑中華民國本身的存在價值,所以開始把「中華民國」當成是一個拖累台灣走向國際的「流亡政府」。 從前我們會學到孫中山、三民主義、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的歷程,現在變成「日治時期台灣史」、強調台灣在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卻對蔣中正領導對日抗戰的正當性避而不談。「去蔣化」也不是針對蔣中正個人威權的反省,而是對整個中華民國建國脈絡的否定。你可以批評白色恐怖、可以討論歷史傷痕,但不能只留下傷痕,卻把抗戰勝利、遷台建設的歷史全抹去。「國父孫中山」的畫像被移出教室,不再強制懸掛國旗,學校活動不再升旗、唱國歌,這些動作看起來像是去政治化,實際上卻是在一點一滴「去國家化」。而國民黨卻沒有積極補課、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敘事與說服力,導致整個世代斷層。 這是國民黨今日困境的縮影:當你被教育體系、社會氛圍逐步「抽離」歷史時,政黨若不勇敢重申自身價值,就會讓人誤以為那段歷史本身就是錯的、應該被淘汰的。 那國民黨該怎麼辦? 我覺得政治語言要清楚,別再講廢話因為太多國民黨政治人物還在用「我們主張和平交流、但也反對一國兩制」這種模糊的講法。什麼叫和平?你對統戰如何界定? 可否明確表達:「凡是以政治目的干擾我國主權、滲透媒體、挑撥族群的作為,我們都會視為敵意行動」?我舉個例子:柯志恩、李彥秀等人在面對媒體挑問時往往語氣保守,應該學習韓國、立陶宛等國的外交明快表態模式。 黨內要清理門戶,劃清與特定人的界線:國民黨內有些人過去涉入紅色資金、出席統戰場合,甚至接受中資媒體專訪、替對岸話術背書,這些人不只是「形象不好」,而是直接拖累整體信任度。你不清理,別人就覺得你默許。例如:連勝文曾談「和平協議」、洪秀柱主張兩岸「一中憲法」,這些言論讓黨中央改革立場變得毫無說服力。 重新建立對年輕世代的敘事與價值溝通: 不能再用以前的方式來贏得選票。我們年輕一代的人要的是對未來的主張。請問國民黨的數位政策是什麼?對房價、貧富差距有沒有新想法?還是只會講「青年住宅」這種沒人相信的空話? 堅持民主價值、強調制度正義: 不要再講「雙標」,要自己做到不雙標。反對民進黨清算異己,自己就不能姑息藍營地方派系鬥爭。 必須提出「中華民國新定位論」: 在既有憲政框架下清楚說明:中華民國不是過去的中國,也不是民進黨眼中的過時符號,而是台灣目前唯一的主權實體。這一點要勇敢說出來,不怕民進黨抹紅,也不怕深藍罵你賣國。 如果朱立倫若能在國際場合強調「Taiwan is the Republic of China」,並闡明與中共政權劃清界,才有可能重新塑造國際與國內形象。 真正該問的不是「國民黨是不是親共」,而是:「國民黨到底還有沒有勇氣,去面對歷史、承擔現在、迎向未來?」我也希望深綠的支持者能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來自軍公教家庭。我爺爺曾是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時期的陸軍軍官(少將退役),外公則是空軍防空高射砲部隊擔任排長(上尉退役),歷經無數戰火與艱辛。 他們在世時,尤其是我還年幼的時候,常常跟我講述那些歷史故事。他們講的不只是戰爭,而是那個時代人們的信念、犧牲與堅持。 這些故事塑造了我,也塑造了今天的台灣與我們珍貴的民主制度——這些就是我們的根。 所以我衷心希望大家:千萬別忘本。 當我們不再認識中華民國的歷史、不再理解我們祖輩所經歷的時代,就會讓未來的我們變得空洞與迷失。 中華民國起源於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透過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孫中山在南京當選臨時大總統,並於1912年1月1日正式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中華民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中華民國絕對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應該被模糊或抹去。 請大家不要忘本。 接下來的留言我會解釋為什麼雖然國民黨不好,但是沒有民進黨的爛。2025-07-28 19:50:02
70你根本不了解台灣的現實,跟很多外國人一樣,只是從國際政治的角度來看。斷章取義2025-07-28 19:40:43
712025-07-29 18:28:28
72當我們談論歷史教育時,應先從一個根本事實開始:所有國家的教科書,都帶有選擇性。但「選擇性」並非問題的根源。問題在於:這種選擇,是根據事實建立的國族認同,還是基於意識形態進行的刪減與重寫? 民國時期所編纂的歷史教材,無論從中華文化的源流、政權更替、抗戰血淚到台灣的接收與重建,皆有一套完整的歷史敘事軸線。這並不代表它完美,而是體現了一種延續性的努力——從古至今,中華民族的文化與制度如何一步步走到今日台灣。 相對地,現行的新課綱,所做的不是補充,而是割裂。它刻意淡化中華民國史、刪除抗戰教育、模糊中國文化對台灣的影響,反而強化殖民史與日本統治的記憶,甚至在高中階段幾乎不再系統教授中華文明。這不是多元,而是選擇性失憶。 抗日戰爭絕不是原子彈的功勞所能簡化。自1937年盧溝橋事變起,中國正面戰場拖住了超過百萬日軍,成為美英等國能在歐亞戰線轉守為攻的關鍵。八年抗戰犧牲了數百萬將士與平民,中華民國用鮮血與時間為世界贏得了戰略縱深。白團的協助是在戰後來台後才發生,真正協助中華民國抗戰的是美國飛虎隊、軍事顧問團、租借法案支援,以及中美聯合的中緬印戰區行動。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歷史,而非陰謀論者口中的「神話」。 更早之前,中華民國還曾與德國軍方合作,由魏瑪與納粹德國派遣軍事顧問團,協助建立現代化中央軍,訓練出如教導總隊(德械師)等菁英部隊,這些部隊在南京、淞滬等大戰中抵抗日軍至最後一兵一卒。這不是靠運氣或外援得來的勝利,而是中國人流血流汗打下來的。此外,除了德國援助,中國當時部分軍閥(如廣西李宗仁系統)也接受了法國的軍事顧問與武器裝備支援,建立所謂的「法械師」,也是近代中國軍隊西化過程的一環。 至於戰後重建與發展,台灣並不是「靠美援發大財」。美援只是資源,制度與戰略才是成功關鍵。東南亞多國也拿過美援,但唯有在蔣經國主導下,台灣落實土地改革、發展基礎教育、建立出口導向工業,才在1970年代完成十大建設,奠定科技島國的基礎。否定這段歷史,就是對農民、工程師、技術官僚與無數建設者的羞辱。 你說歷史教育應該「多元」?那麼你是否願意讓高中生完整了解中華民國從北伐、抗戰、遷台的歷程?是否願意讓學生同時讀到賽德克巴萊與中國戰區的南京保衛戰?還是你口中的多元,只是一種政治化過濾之後的「選擇性開放」? 我們可以批評過去的教材未盡完善,但不能因此把中華民國史整個拿掉。就如同你不會因為美國屠殺原住民就否定整個美國立國史,不會因為韓國的白色恐怖就把李承晚整段歷史從教科書刪除。成熟的歷史教育,是讓學生理解歷史的複雜,而非用意識形態清洗記憶。 歷史的價值,不在於包裝,而在於傳承。那是一個民族共同的記憶與奮鬥記錄。今天你可以質疑國民黨,也可以批判威權時期的錯誤,但你不能否認,是中華民國帶著制度、文化與戰後建設的成果在台灣落地生根。 真正忘本的,不是那些想維護歷史真相的人,而是那些為了政黨利益而試圖重寫歷史、刪除中華民國根基的人。 這不是情緒勒索,這是歷史事實。2025-07-29 21:55:08
73賴清德總統現在可直接任命、但缺乏制衡的職位:行政院長(行政權最高首長)、 行政院各部會首長(部長、副部長、政次)、司法院正副院長、大法官、考試院、監察院長、副院長及委員(若尚未廢)、國安會秘書長、各副秘書長與重要顧問(總統直屬)、國營事業負責人(例如中油、台電、台灣銀行董事長)、NCC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長及委員。 你知道嗎?在蔣經國威權時代,總統任命行政院長還要經國民大會同意;而在現在這個所謂民主的時代,總統卻可以直接任命,不需經過國會審查。這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很諷刺吧?我們口口聲聲說台灣民主進步了,但今天總統可以不經國會,就一手控制整個行政院、媒體監管機關,甚至國營事業高層。當「制衡」變成形式,當「任命」變成權力分贓,這還叫民主嗎? 這次大罷免的真正意圖:不是問責,而是「補選奪權」表面上說是公民運動,實際上卻是透過罷免和補選來改變國會席次分布,為執政黨創造過半機會。 為什麼掌握國會這麼重要?因為總統已無須制衡。現在的總統已經可以不經國會同意就任命行政院長與多位高官,已經享有極大的人事權與行政權。 若再掌握國會,整個「三權分立」將全面瓦解,變成一黨掌控行政、立法、媒體與預算,國會變橡皮圖章。 這個不是一黨獨大那什麼是一黨獨大???!! 他們如果這不是「奪權」,那是什麼?如果這次罷免不是為了奪權、不是為了讓民進黨重回國會多數,那為什麼全部掃藍營?為什麼只打沒有過半優勢的在野黨?為什麼不去罷免那些執政黨內真正失職的立委? 罷免是在促進民進黨一步步走向專制! 支持民主,不代表我們支持民進黨,不支持民進黨,不代表我們是中共同路人。政府都是民進黨的人,那還談什麼民主?難道你是想說民進黨本身就是代表民主嗎?要不要信教??2025-07-29 21:41:03
74你知道嗎?在蔣經國威權時代,總統任命行政院長還要經國民大會同意;而在現在這個所謂民主的時代,總統卻可以直接任命,不需經過國會審查。這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這句話讓我想到戈巴契夫 (Mikhail Gorbachev)。 蔣經國與戈巴契夫,兩人都曾是威權體制下的強人,卻在關鍵時刻選擇「鬆手」: 蔣經國解嚴、開放黨禁與報禁,讓台灣踏上民主之路;戈巴契夫推動開放與改革(Glasnost & Perestroika),企圖打開蘇聯封閉的體制。 他們都不是完人,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願意為下一代放下權力。 當然,台灣與蘇聯的命運不同。台灣艱困前行,而蘇聯進入混亂,最終走向另一種威權。 但這不是否定改革的理由,反而更提醒我們:民主真正的試金石,不是「有沒有選舉」,而是「制度是否能持續被監督,是否能防止權力過度集中」。 今天,台灣仍有選舉。但當你看到這些現象,難道不該警覺?媒體依附政府補助,只剩一種聲音;網路輿論被強勢話語壓倒,異議者被貼標籤;國會若想監督行政,就被抹黑為「反民主」、「中共同路人」;罷免制度被大規模動員,變成政黨鬥爭的工具,而非公民問責。 這一切,真的是民主的進展,還是另類的倒退? 說到底,我們反對的從來不是民主,而是那種「打著民主的名義,行實質壟斷之實」的行為。如果一個政黨不能接受異議,不能容忍不同聲音,卻整天喊著「反共」,那它與它口中的中共,到底差在哪裡? 我始終相信:制度會變壞,不是因為壞人掌權,而是因為好人放棄監督;真正的危險,不是沒有投票,而是「有投票,卻沒有選擇」;不是不能說話,而是「只有你能說,我們只能鼓掌」。 民主不是口號,也不是神主牌,更不是只屬於某一個黨。 我們要的,是一個多元、自由、有責任的民主社會,而不是一個「只有你可以說話、我們只能閉嘴」的假民主。 我想再補充一點: 我一直認為,蔣經國是個真正偉大的政治人物,不是因為他一開始就民主,而是因為他願意在關鍵時刻「放下權力」,接受這個體制被挑戰。他願意面對不同的聲音,也願意擁抱一個新的時代,而不是緊抓著舊時代的控制不放。 同樣的,我也想到蘇聯的最後領導人——戈巴契夫。 他其實可以選擇不讓蘇聯解體,他也完全有能力像中共在天安門一樣,出動坦克鎮壓人民。如果他願意,他可以讓蘇聯多撐幾十年。但他選擇了不走那條路。他知道,一個真正負責任的領導者,不該讓國家繼續靠暴力續命。 更諷刺的是,1989年天安門事件爆發時,戈巴契夫人就在中國訪問。他親眼目睹了一場屠殺,那成了他不願步上同樣道路的轉捩點。 或許正因為他看到了極權的極限,才更加堅定地選擇「鬆手」,而不是鎮壓。 這樣的人,也許無法被短期的歷史定義為「成功者」,但他們留下的,是對自由與人性的尊重。而這,才是真正偉大的象徵。 你想一想毛澤東和歷代的黨主席有做了什麼事情嗎?國家政權建立在毛澤東的思想模式,你們還拍手叫好,忽略了他的種種反人類罪行。毛被世界公認與希特勒、史達林並列為歷史上最大的不赦人物之一。2025-07-29 21:39:49
75很多人其實是因為對民進黨這幾年的執政方式感到反感。表面上講民主,實際上卻打壓異議、操作輿論、標籤化不同意見的人,甚至用大規模罷免的方式來打擊在野黨,這樣的手法跟中共有什麼差別?罷免制度本來是為了制衡個別立委的濫權或失職,不是當你選輸時就翻桌的工具。 這種邏輯本身就違反民主精神。不能把不同立場的人標籤化、簡化,然後還期待大家「理性溝通」。 拒絕罷免,不代表我們親中、不民主,而是我們看穿了民進黨打著民主的名義,實施獨裁,行極權之政。我們要的是多元、是真正能容納不同聲音的民主社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多人批評國民黨對中共立場曖昧、對統戰不夠強硬,卻忽略了這個政黨與中華民國歷史的深層關係。中華民國的國旗上「青天白日滿地紅」中的「白日」象徵正是國民黨的黨徽,這不是巧合,而是歷史的印記——國民黨曾是創建中華民國、領導抗戰的中樞力量。許多老一輩支持者,包括抗戰老兵、外省移民、軍公教家庭,對「中國」這個概念有深厚的文化與情感連結。中華民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 尤其曾經親身經歷對日抗戰與國共內戰。他們對「中國」這個概念,不只是地理,更是文化、記憶與犧牲的象徵。他們痛恨共產黨,但對「中國」有情感連結;這與民進黨所操作的「去中國化」形成強烈對比。 也正因如此,國民黨長期在「反共」與「中國情感」之間立場曖昧,對統戰不夠強硬,既不敢切割,又無法表態清楚,怕的是失去歷史的正當性與傳統支持者的認同。民進黨卻忽略了這個政黨與中華民國歷史的深層關係。國民黨陷入一種「歷史與現實的撕裂」。他們明知中共已經不是1940年代的敵人,而是今日威脅台灣主權與自由的強權。 但這樣的曖昧,也導致許多像我們一樣的年輕人產生誤解。他們在108課綱長期淡化中國史改成「東亞史」、模糊國父角色的教育下,逐漸失去了對中華民國完整歷史的認識和理解,把國民黨視為過時,親共的象徵,甚至質疑中華民國本身的存在價值,所以開始把「中華民國」當成是一個拖累台灣走向國際的「流亡政府」。 從前我們會學到孫中山、三民主義、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的歷程,現在變成「日治時期台灣史」、強調台灣在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卻對蔣中正領導對日抗戰的正當性避而不談。「去蔣化」也不是針對蔣中正個人威權的反省,而是對整個中華民國建國脈絡的否定。你可以批評白色恐怖、可以討論歷史傷痕,但不能只留下傷痕,卻把抗戰勝利、遷台建設的歷史全抹去。「國父孫中山」的畫像被移出教室,不再強制懸掛國旗,學校活動不再升旗、唱國歌,這些動作看起來像是去政治化,實際上卻是在一點一滴「去國家化」。而國民黨卻沒有積極補課、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敘事與說服力,導致整個世代斷層。 這是國民黨今日困境的縮影:當你被教育體系、社會氛圍逐步「抽離」歷史時,政黨若不勇敢重申自身價值,就會讓人誤以為那段歷史本身就是錯的、應該被淘汰的。 那國民黨該怎麼辦? 我覺得政治語言要清楚,別再講廢話因為太多國民黨政治人物還在用「我們主張和平交流、但也反對一國兩制」這種模糊的講法。什麼叫和平?你對統戰如何界定? 可否明確表達:「凡是以政治目的干擾我國主權、滲透媒體、挑撥族群的作為,我們都會視為敵意行動」?我舉個例子:柯志恩、李彥秀等人在面對媒體挑問時往往語氣保守,應該學習韓國、立陶宛等國的外交明快表態模式。 黨內要清理門戶,劃清與特定人的界線:國民黨內有些人過去涉入紅色資金、出席統戰場合,甚至接受中資媒體專訪、替對岸話術背書,這些人不只是「形象不好」,而是直接拖累整體信任度。你不清理,別人就覺得你默許。例如:連勝文曾談「和平協議」、洪秀柱主張兩岸「一中憲法」,這些言論讓黨中央改革立場變得毫無說服力。 重新建立對年輕世代的敘事與價值溝通: 不能再用以前的方式來贏得選票。我們年輕一代的人要的是對未來的主張。請問國民黨的數位政策是什麼?對房價、貧富差距有沒有新想法?還是只會講「青年住宅」這種沒人相信的空話? 堅持民主價值、強調制度正義: 不要再講「雙標」,要自己做到不雙標。反對民進黨清算異己,自己就不能姑息藍營地方派系鬥爭。 必須提出「中華民國新定位論」: 在既有憲政框架下清楚說明:中華民國不是過去的中國,也不是民進黨眼中的過時符號,而是台灣目前唯一的主權實體。這一點要勇敢說出來,不怕民進黨抹紅,也不怕深藍罵你賣國。 如果朱立倫若能在國際場合強調「Taiwan is the Republic of China」,並闡明與中共政權劃清界,才有可能重新塑造國際與國內形象。 真正該問的不是「國民黨是不是親共」,而是:「國民黨到底還有沒有勇氣,去面對歷史、承擔現在、迎向未來?」我也希望深綠的支持者能理解。 接下來的留言我會解釋為什麼雖然國民黨不好,但是沒有民進黨的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來自軍公教家庭。我爺爺曾是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時期的陸軍軍官(少將退役),外公則是空軍防空高射砲部隊擔任排長(上尉退役),歷經無數戰火與艱辛。 他們在世時,尤其是我還年幼的時候,常常跟我講述那些歷史故事。他們講的不只是戰爭,而是那個時代人們的信念、犧牲與堅持。 這些故事塑造了我,也塑造了今天的台灣與我們珍貴的民主制度——這些就是我們的根。 所以我衷心希望大家:千萬別忘本。當我們不再認識中華民國的歷史、不再理解我們祖輩所經歷的時代,就會讓未來的我們變得空洞與迷失。 中華民國起源於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透過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孫中山在南京當選臨時大總統,並於1912年1月1日正式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中華民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中華民國絕對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應該被模糊或抹去。 請大家不要忘本。2025-07-29 21:30:39
76@JianHui-wy7lj 我發現了一隻小青鳥~~~閱讀能力差。今年民國幾年?2025-07-29 22:15:38
77@JianHui-wy7lj 中華民國的國旗上「青天白日滿地紅」中的「白日」這不是巧合,而是歷史的印記。 當我們談論歷史教育時,應先從一個根本事實開始:所有國家的教科書,都帶有選擇性。但「選擇性」並非問題的根源。問題在於:這種選擇,是根據事實建立的國族認同,還是基於意識形態進行的刪減與重寫? 民國時期所編纂的歷史教材,無論從中華文化的源流、政權更替、抗戰血淚到台灣的接收與重建,皆有一套完整的歷史敘事軸線。這並不代表它完美,而是體現了一種延續性的努力——從古至今,中華民族的文化與制度如何一步步走到今日台灣。 相對地,現行的新108課綱,所做的不是補充,而是割裂。它刻意淡化中華民國史、刪除抗戰教育、模糊中國文化對台灣的影響,反而強化殖民史與日本統治的記憶,甚至在高中階段幾乎不再系統教授中華文明。這不是多元,而是選擇性失憶。 抗日戰爭絕不是原子彈的功勞所能簡化。自1937年盧溝橋事變起,中國正面戰場拖住了超過百萬日軍,成為美英等國能在歐亞戰線轉守為攻的關鍵。八年抗戰犧牲了數百萬將士與平民,中華民國用鮮血與時間為世界贏得了戰略縱深。白團的協助是在戰後來台後才發生,真正協助中華民國抗戰的是美國飛虎隊、軍事顧問團、租借法案支援,以及中美聯合的中緬印戰區行動。這些都是有據可查的歷史,而非陰謀論者口中的「神話」。 更早之前,中華民國還曾與德國軍方合作,由魏瑪與納粹德國派遣軍事顧問團,協助建立現代化中央軍,訓練出如教導總隊(德械師)等菁英部隊,這些部隊在南京、淞滬等大戰中抵抗日軍至最後一兵一卒。這不是靠運氣或外援得來的勝利,而是中國人流血流汗打下來的。此外,除了德國援助,中國當時部分軍閥(如廣西李宗仁系統)也接受了法國的軍事顧問與武器裝備支援,建立所謂的「法械師」,也是近代中國軍隊西化過程的一環。 至於戰後重建與發展,台灣並不是「靠美援發大財」。美援只是資源,制度與戰略才是成功關鍵。東南亞多國也拿過美援,但唯有在蔣經國主導下,台灣落實土地改革、發展基礎教育、建立出口導向工業,才在1970年代完成十大建設,奠定科技島國的基礎。否定這段歷史,就是對農民、工程師、技術官僚與無數建設者的羞辱。 你說歷史教育應該「多元」?那麼你是否願意讓高中生完整了解中華民國從北伐、抗戰、遷台的歷程?是否願意讓學生同時讀到賽德克巴萊與中國戰區的南京保衛戰?還是你口中的多元,只是一種政治化過濾之後的「選擇性開放」? 我們可以批評過去的教材未盡完善,但不能因此把中華民國史整個拿掉。就如同你不會因為美國屠殺原住民就否定整個美國立國史,不會因為韓國的白色恐怖就把李承晚整段歷史從教科書刪除。成熟的歷史教育,是讓學生理解歷史的複雜,而非用意識形態清洗記憶。 歷史的價值,不在於包裝,而在於傳承。那是一個民族共同的記憶與奮鬥記錄。今天你可以質疑國民黨,也可以批判威權時期的錯誤,但你不能否認,是中華民國帶著制度、文化與戰後建設的成果在台灣落地生根。 真正忘本的,不是那些想維護歷史真相的人,而是那些為了政黨利益而試圖重寫歷史、刪除中華民國根基的人。 這不是情緒勒索,這是歷史事實。2025-07-29 21:57:39
78紙扎人~~~諸葛亮:我從未見過有如此厚顏無恥之人 很多人批評國民黨對中共立場曖昧、對統戰不夠強硬,卻忽略了這個政黨與中華民國歷史的深層關係。中華民國的國旗上「青天白日滿地紅」中的「白日」象徵正是國民黨的黨徽,這不是巧合,而是歷史的印記——國民黨曾是創建中華民國、領導抗戰的中樞力量。許多老一輩支持者,包括抗戰老兵、外省移民、軍公教家庭,對「中國」這個概念有深厚的文化與情感連結。 中華民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 尤其曾經親身經歷對日抗戰與國共內戰。他們對「中國」這個概念,不只是地理,更是文化、記憶與犧牲的象徵。他們痛恨共產黨,但對「中國」有情感連結;這與民進黨所操作的「去中國化」形成強烈對比。 也正因如此,國民黨長期在「反共」與「中國情感」之間立場曖昧,對統戰不夠強硬,既不敢切割,又無法表態清楚,怕的是失去歷史的正當性與傳統支持者的認同。民進黨卻忽略了這個政黨與中華民國歷史的深層關係。國民黨陷入一種「歷史與現實的撕裂」。他們明知中共已經不是1940年代的敵人,而是今日威脅台灣主權與自由的強權。 但這樣的曖昧,也導致許多像我們一樣的年輕人產生誤解。他們在108課綱長期淡化中國史改成「東亞史」、模糊國父角色的教育下,逐漸失去了對中華民國完整歷史的認識和理解,把國民黨視為過時,親共的象徵,甚至質疑中華民國本身的存在價值,所以開始把「中華民國」當成是一個拖累台灣走向國際的「流亡政府」。 從前我們會學到孫中山、三民主義、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的歷程,現在變成「日治時期台灣史」、強調台灣在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卻對蔣中正領導對日抗戰的正當性避而不談。「去蔣化」也不是針對蔣中正個人威權的反省,而是對整個中華民國建國脈絡的否定。你可以批評白色恐怖、可以討論歷史傷痕,但不能只留下傷痕,卻把抗戰勝利、遷台建設的歷史全抹去。「國父孫中山」的畫像被移出教室,不再強制懸掛國旗,學校活動不再升旗、唱國歌,這些動作看起來像是去政治化,實際上卻是在一點一滴「去國家化」。而國民黨卻沒有積極補課、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敘事與說服力,導致整個世代斷層。 這是國民黨今日困境的縮影:當你被教育體系、社會氛圍逐步「抽離」歷史時,政黨若不勇敢重申自身價值,就會讓人誤以為那段歷史本身就是錯的、應該被淘汰的。 那國民黨該怎麼辦? 我覺得政治語言要清楚,別再講廢話因為太多國民黨政治人物還在用「我們主張和平交流、但也反對一國兩制」這種模糊的講法。什麼叫和平?你對統戰如何界定? 可否明確表達:「凡是以政治目的干擾我國主權、滲透媒體、挑撥族群的作為,我們都會視為敵意行動」?我舉個例子:柯志恩、李彥秀等人在面對媒體挑問時往往語氣保守,應該學習韓國、立陶宛等國的外交明快表態模式。 黨內要清理門戶,劃清與特定人的界線:國民黨內有些人過去涉入紅色資金、出席統戰場合,甚至接受中資媒體專訪、替對岸話術背書,這些人不只是「形象不好」,而是直接拖累整體信任度。你不清理,別人就覺得你默許。例如:連勝文曾談「和平協議」、洪秀柱主張兩岸「一中憲法」,這些言論讓黨中央改革立場變得毫無說服力。 重新建立對年輕世代的敘事與價值溝通: 不能再用以前的方式來贏得選票。我們年輕一代的人要的是對未來的主張。請問國民黨的數位政策是什麼?對房價、貧富差距有沒有新想法?還是只會講「青年住宅」這種沒人相信的空話? 堅持民主價值、強調制度正義: 不要再講「雙標」,要自己做到不雙標。反對民進黨清算異己,自己就不能姑息藍營地方派系鬥爭。 必須提出「中華民國新定位論」: 在既有憲政框架下清楚說明:中華民國不是過去的中國,也不是民進黨眼中的過時符號,而是台灣目前唯一的主權實體。這一點要勇敢說出來,不怕民進黨抹紅,也不怕深藍罵你賣國。 如果朱立倫若能在國際場合強調「Taiwan is the Republic of China」,並闡明與中共政權劃清界,才有可能重新塑造國際與國內形象。 真正該問的不是「國民黨是不是親共」,而是:「國民黨到底還有沒有勇氣,去面對歷史、承擔現在、迎向未來?」我也希望深綠的支持者能理解。 接下來的留言我會解釋為什麼雖然國民黨不好,但是沒有民進黨的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來自軍公教家庭。我爺爺曾是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時期的陸軍軍官(少將退役),外公則是空軍防空高射砲部隊擔任排長(上尉退役),歷經無數戰火與艱辛。 他們在世時,尤其是我還年幼的時候,常常跟我講述那些歷史故事。他們講的不只是戰爭,而是那個時代人們的信念、犧牲與堅持。 這些故事塑造了我,也塑造了今天的台灣與我們珍貴的民主制度——這些就是我們的根。 所以我衷心希望大家:千萬別忘本。 當我們不再認識中華民國的歷史、不再理解我們祖輩所經歷的時代,就會讓未來的我們變得空洞與迷失。 中華民國起源於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透過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孫中山在南京當選臨時大總統,並於1912年1月1日正式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中華民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中華民國絕對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應該被模糊或抹去。 請大家不要忘本。2025-07-29 23:35:44
79你知道嗎?在蔣經國威權時代,總統任命行政院長還要經國民大會同意;而在現在這個所謂民主的時代,總統卻可以直接任命,不需經過國會審查。這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這句話讓我想到戈巴契夫 (Mikhail Gorbachev)。 蔣經國與戈巴契夫,兩人都曾是威權體制下的強人,卻在關鍵時刻選擇「鬆手」: 蔣經國解嚴、開放黨禁與報禁,讓台灣踏上民主之路;戈巴契夫推動開放與改革(Glasnost & Perestroika),企圖打開蘇聯封閉的體制。 他們都不是完人,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願意為下一代放下權力。 當然,台灣與蘇聯的命運不同。台灣艱困前行,而蘇聯進入混亂,最終走向另一種威權。 但這不是否定改革的理由,反而更提醒我們:民主真正的試金石,不是「有沒有選舉」,而是「制度是否能持續被監督,是否能防止權力過度集中」。 今天,台灣仍有選舉。但當你看到這些現象,難道不該警覺?媒體依附政府補助,只剩一種聲音;網路輿論被強勢話語壓倒,異議者被貼標籤;國會若想監督行政,就被抹黑為「反民主」、「中共同路人」;罷免制度被大規模動員,變成政黨鬥爭的工具,而非公民問責。 這一切,真的是民主的進展,還是另類的倒退? 說到底,我們反對的從來不是民主,而是那種「打著民主的名義,行實質壟斷之實」的行為。如果一個政黨不能接受異議,不能容忍不同聲音,卻整天喊著「反共」,那它與它口中的中共,到底差在哪裡? 我始終相信:制度會變壞,不是因為壞人掌權,而是因為好人放棄監督;真正的危險,不是沒有投票,而是「有投票,卻沒有選擇」;不是不能說話,而是「只有你能說,我們只能鼓掌」。 民主不是口號,也不是神主牌,更不是只屬於某一個黨。 我們要的,是一個多元、自由、有責任的民主社會,而不是一個「只有你可以說話、我們只能閉嘴」的假民主。 我想再補充一點: 我一直認為,蔣經國是個真正偉大的政治人物,不是因為他一開始就民主,而是因為他願意在關鍵時刻「放下權力」,接受這個體制被挑戰。他願意面對不同的聲音,也願意擁抱一個新的時代,而不是緊抓著舊時代的控制不放。 同樣的,我也想到蘇聯的最後領導人——戈巴契夫。 他其實可以選擇不讓蘇聯解體,他也完全有能力像中共在天安門一樣,出動坦克鎮壓人民。如果他願意,他可以讓蘇聯多撐幾十年。但他選擇了不走那條路。他知道,一個真正負責任的領導者,不該讓國家繼續靠暴力續命。 更諷刺的是,1989年天安門事件爆發時,戈巴契夫人就在中國訪問。他親眼目睹了一場屠殺,那成了他不願步上同樣道路的轉捩點。 或許正因為他看到了極權的極限,才更加堅定地選擇「鬆手」,而不是鎮壓。 這樣的人,也許無法被短期的歷史定義為「成功者」,但他們留下的,是對自由與人性的尊重。而這,才是真正偉大的象徵。 想一想毛澤東和歷代的黨主席有做了什麼事情嗎?國家政權建立在毛澤東的思想模式,忽略了他的種種反人類罪行。毛被世界公認與希特勒、史達林並列為歷史上最大不赦人物之一。2025-07-29 20:28:27
80@@terryhsieh7236 1997年國民黨確實參與修憲,但是當時朝野協商的共識產物,而不是國民黨堅持剝奪國會權力。民進黨當時也參與了,還公開支持修憲。你不能事後把共同通過的結果全怪到國民黨頭上,這叫選擇性記憶。制度退化不是看修了什麼,是看「後果」。今天的問題不在於當初怎麼修,而是修完之後,總統變成可以任命任何人當院長卻不需要國會審查、不用背書、不必協商。這不是誰修的的問題,而是:今天已經沒有制衡機制,總統權力太大,完全不必尊重國會民意,這就叫做制度退化,懂嗎?倒閣制度形同虛設,這點你自己也講了——結果不但換不掉總統的人,連國會多數黨還可能因此變少數派。這不是「反制機制」,這是懲罰在野黨!你嘴上說「立委能罷免」,但請問:行政院長如果濫權、說謊、執政失能,人民怎麼罷免?怎麼制衡? 一點機會都沒有,這種不對等的設計,才是今天的民主危機。真正荒謬的是:過去威權時代的總統(蔣經國)提名院長還得給國民大會過半通過,現在所謂的民主制度,反而連個國會審查都不用。請問這叫進步還是倒退?別再拿「誰修的」當擋箭牌,當初錯的制度,現在執政者為什麼不改?因為用得很爽! 請問這是誰該負責? 國民黨修過錯可以批,但民進黨維持錯、濫用錯,不該批?這種雙標邏輯,根本站不住腳。2025-07-29 22:08:51
81你知道嗎?在蔣經國威權時代,總統任命行政院長還要經國民大會同意;而在現在這個所謂民主的時代,總統卻可以直接任命,不需經過國會審查。這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總統現在可直接任命、但缺乏制衡的職位:行政院長(行政權最高首長)、 行政院各部會首長(部長、副部長、政次)、司法院正副院長、大法官、考試院、監察院長、副院長及委員(若尚未廢)、國安會秘書長、各副秘書長與重要顧問(總統直屬)、國營事業負責人(例如中油、台電、台灣銀行董事長)、NCC通訊傳播委員會委員長及委員。很諷刺吧?我們口口聲聲說台灣民主進步了,但今天總統可以不經國會,就一手控制整個行政院、媒體監管機關,甚至國營事業高層。當「制衡」變成形式,當「任命」變成權力分贓,這還叫民主嗎? 這次大罷免的真正意圖:不是問責,而是「補選奪權」表面上說是公民運動,實際上卻是透過罷免+補選來改變國會席次分布,為執政黨創造過半機會。 為什麼掌握國會這麼重要?因為總統已無須制衡。現在的總統已經可以不經國會同意就任命行政院長與多位高官,已經享有極大的人事權與行政權。 若再掌握國會,整個「三權分立」將全面瓦解,變成一黨掌控行政、立法、媒體與預算,國會變橡皮圖章。 反問他們如果這不是「奪權」,那是什麼?如果這次罷免不是為了奪權、不是為了讓民進黨重回國會多數,那為什麼全部掃藍營?為什麼只打沒有過半優勢的在野黨?為什麼不去罷免那些執政黨內真正失職的立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很多人批評國民黨對中共立場曖昧、對統戰不夠強硬,卻忽略了這個政黨與中華民國歷史的深層關係。中華民國的國旗上「青天白日滿地紅」中的「白日」象徵正是國民黨的黨徽,這不是巧合,而是歷史的印記——國民黨曾是創建中華民國、領導抗戰的中樞力量。許多老一輩支持者,包括抗戰老兵、外省移民、軍公教家庭,對「中國」這個概念有深厚的文化與情感連結。中華民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 尤其曾經親身經歷對日抗戰與國共內戰。他們對「中國」這個概念,不只是地理,更是文化、記憶與犧牲的象徵。他們痛恨共產黨,但對「中國」有情感連結;這與民進黨所操作的「去中國化」形成強烈對比。 也正因如此,國民黨長期在「反共」與「中國情感」之間立場曖昧,對統戰不夠強硬,既不敢切割,又無法表態清楚,怕的是失去歷史的正當性與傳統支持者的認同。民進黨卻忽略了這個政黨與中華民國歷史的深層關係。國民黨陷入一種「歷史與現實的撕裂」。他們明知中共已經不是1940年代的敵人,而是今日威脅台灣主權與自由的強權。 但這樣的曖昧,也導致許多像我們一樣的年輕人產生誤解。他們在108課綱長期淡化中國史改成「東亞史」、模糊國父角色的教育下,逐漸失去了對中華民國完整歷史的認識和理解,把國民黨視為過時,親共的象徵,甚至質疑中華民國本身的存在價值,所以開始把「中華民國」當成是一個拖累台灣走向國際的「流亡政府」。 從前我們會學到孫中山、三民主義、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的歷程,現在變成「日治時期台灣史」、強調台灣在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卻對蔣中正領導對日抗戰的正當性避而不談。「去蔣化」也不是針對蔣中正個人威權的反省,而是對整個中華民國建國脈絡的否定。你可以批評白色恐怖、可以討論歷史傷痕,但不能只留下傷痕,卻把抗戰勝利、遷台建設的歷史全抹去。「國父孫中山」的畫像被移出教室,不再強制懸掛國旗,學校活動不再升旗、唱國歌,這些動作看起來像是去政治化,實際上卻是在一點一滴「去國家化」。而國民黨卻沒有積極補課、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敘事與說服力,導致整個世代斷層。 這是國民黨今日困境的縮影:當你被教育體系、社會氛圍逐步「抽離」歷史時,政黨若不勇敢重申自身價值,就會讓人誤以為那段歷史本身就是錯的、應該被淘汰的。 那國民黨該怎麼辦? 我覺得政治語言要清楚,別再講廢話因為太多國民黨政治人物還在用「我們主張和平交流、但也反對一國兩制」這種模糊的講法。什麼叫和平?你對統戰如何界定? 可否明確表達:「凡是以政治目的干擾我國主權、滲透媒體、挑撥族群的作為,我們都會視為敵意行動」?我舉個例子:柯志恩、李彥秀等人在面對媒體挑問時往往語氣保守,應該學習韓國、立陶宛等國的外交明快表態模式。 黨內要清理門戶,劃清與特定人的界線:國民黨內有些人過去涉入紅色資金、出席統戰場合,甚至接受中資媒體專訪、替對岸話術背書,這些人不只是「形象不好」,而是直接拖累整體信任度。你不清理,別人就覺得你默許。例如:連勝文曾談「和平協議」、洪秀柱主張兩岸「一中憲法」,這些言論讓黨中央改革立場變得毫無說服力。 重新建立對年輕世代的敘事與價值溝通: 不能再用以前的方式來贏得選票。我們年輕一代的人要的是對未來的主張。請問國民黨的數位政策是什麼?對房價、貧富差距有沒有新想法?還是只會講「青年住宅」這種沒人相信的空話? 堅持民主價值、強調制度正義: 不要再講「雙標」,要自己做到不雙標。反對民進黨清算異己,自己就不能姑息藍營地方派系鬥爭。 必須提出「中華民國新定位論」: 在既有憲政框架下清楚說明:中華民國不是過去的中國,也不是民進黨眼中的過時符號,而是台灣目前唯一的主權實體。這一點要勇敢說出來,不怕民進黨抹紅,也不怕深藍罵你賣國。 如果朱立倫若能在國際場合強調「Taiwan is the Republic of China」,並闡明與中共政權劃清界,才有可能重新塑造國際與國內形象。 真正該問的不是「國民黨是不是親共」,而是:「國民黨到底還有沒有勇氣,去面對歷史、承擔現在、迎向未來?」我也希望深綠的支持者能理解。 接下來的留言我會解釋為什麼雖然國民黨不好,但是沒有民進黨的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來自軍公教家庭。我爺爺曾是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時期的陸軍軍官(少將退役),外公則是空軍防空高射砲部隊擔任排長(上尉退役),歷經無數戰火與艱辛。 他們在世時,尤其是我還年幼的時候,常常跟我講述那些歷史故事。他們講的不只是戰爭,而是那個時代人們的信念、犧牲與堅持。 這些故事塑造了我,也塑造了今天的台灣與我們珍貴的民主制度——這些就是我們的根。 所以我衷心希望大家:千萬別忘本。 當我們不再認識中華民國的歷史、不再理解我們祖輩所經歷的時代,就會讓未來的我們變得空洞與迷失。 中華民國起源於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透過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孫中山在南京當選臨時大總統,並於1912年1月1日正式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中華民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中華民國絕對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應該被模糊或抹去。 請大家不要忘本。2025-07-29 20:21:20
82謝謝你!!!!!!!!!!!!!!!!!!!!!!!!!!!!!!!!!!!!!!! 很多人批評國民黨對中共立場曖昧、對統戰不夠強硬,卻忽略了這個政黨與中華民國歷史的深層關係。中華民國的國旗上「青天白日滿地紅」中的「白日」象徵正是國民黨的黨徽,這不是巧合,而是歷史的印記——國民黨曾是創建中華民國、領導抗戰的中樞力量。許多老一輩支持者,包括抗戰老兵、外省移民、軍公教家庭,對「中國」這個概念有深厚的文化與情感連結。中華民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 尤其曾經親身經歷對日抗戰與國共內戰。他們對「中國」這個概念,不只是地理,更是文化、記憶與犧牲的象徵。他們痛恨共產黨,但對「中國」有情感連結;這與民進黨所操作的「去中國化」形成強烈對比。 也正因如此,國民黨長期在「反共」與「中國情感」之間立場曖昧,對統戰不夠強硬,既不敢切割,又無法表態清楚,怕的是失去歷史的正當性與傳統支持者的認同。民進黨卻忽略了這個政黨與中華民國歷史的深層關係。國民黨陷入一種「歷史與現實的撕裂」。他們明知中共已經不是1940年代的敵人,而是今日威脅台灣主權與自由的強權。 但這樣的曖昧,也導致許多像我們一樣的年輕人產生誤解。他們在108課綱長期淡化中國史改成「東亞史」、模糊國父角色的教育下,逐漸失去了對中華民國完整歷史的認識和理解,把國民黨視為過時,親共的象徵,甚至質疑中華民國本身的存在價值,所以開始把「中華民國」當成是一個拖累台灣走向國際的「流亡政府」。 從前我們會學到孫中山、三民主義、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的歷程,現在變成「日治時期台灣史」、強調台灣在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卻對蔣中正領導對日抗戰的正當性避而不談。「去蔣化」也不是針對蔣中正個人威權的反省,而是對整個中華民國建國脈絡的否定。你可以批評白色恐怖、可以討論歷史傷痕,但不能只留下傷痕,卻把抗戰勝利、遷台建設的歷史全抹去。「國父孫中山」的畫像被移出教室,不再強制懸掛國旗,學校活動不再升旗、唱國歌,這些動作看起來像是去政治化,實際上卻是在一點一滴「去國家化」。而國民黨卻沒有積極補課、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敘事與說服力,導致整個世代斷層。 這是國民黨今日困境的縮影:當你被教育體系、社會氛圍逐步「抽離」歷史時,政黨若不勇敢重申自身價值,就會讓人誤以為那段歷史本身就是錯的、應該被淘汰的。 那國民黨該怎麼辦? 我覺得政治語言要清楚,別再講廢話因為太多國民黨政治人物還在用「我們主張和平交流、但也反對一國兩制」這種模糊的講法。什麼叫和平?你對統戰如何界定? 可否明確表達:「凡是以政治目的干擾我國主權、滲透媒體、挑撥族群的作為,我們都會視為敵意行動」?我舉個例子:柯志恩、李彥秀等人在面對媒體挑問時往往語氣保守,應該學習韓國、立陶宛等國的外交明快表態模式。 黨內要清理門戶,劃清與特定人的界線:國民黨內有些人過去涉入紅色資金、出席統戰場合,甚至接受中資媒體專訪、替對岸話術背書,這些人不只是「形象不好」,而是直接拖累整體信任度。你不清理,別人就覺得你默許。例如:連勝文曾談「和平協議」、洪秀柱主張兩岸「一中憲法」,這些言論讓黨中央改革立場變得毫無說服力。 重新建立對年輕世代的敘事與價值溝通: 不能再用以前的方式來贏得選票。我們年輕一代的人要的是對未來的主張。請問國民黨的數位政策是什麼?對房價、貧富差距有沒有新想法?還是只會講「青年住宅」這種沒人相信的空話? 堅持民主價值、強調制度正義: 不要再講「雙標」,要自己做到不雙標。反對民進黨清算異己,自己就不能姑息藍營地方派系鬥爭。 必須提出「中華民國新定位論」: 在既有憲政框架下清楚說明:中華民國不是過去的中國,也不是民進黨眼中的過時符號,而是台灣目前唯一的主權實體。這一點要勇敢說出來,不怕民進黨抹紅,也不怕深藍罵你賣國。 如果朱立倫若能在國際場合強調「Taiwan is the Republic of China」,並闡明與中共政權劃清界,才有可能重新塑造國際與國內形象。 真正該問的不是「國民黨是不是親共」,而是:「國民黨到底還有沒有勇氣,去面對歷史、承擔現在、迎向未來?」我也希望深綠的支持者能理解。 接下來的留言我會解釋為什麼雖然國民黨不好,但是沒有民進黨的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來自軍公教家庭。我爺爺曾是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時期的陸軍軍官(少將退役),外公則是空軍防空高射砲部隊擔任排長(上尉退役),歷經無數戰火與艱辛。 他們在世時,尤其是我還年幼的時候,常常跟我講述那些歷史故事。他們講的不只是戰爭,而是那個時代人們的信念、犧牲與堅持。 這些故事塑造了我,也塑造了今天的台灣與我們珍貴的民主制度——這些就是我們的根。 所以我衷心希望大家:千萬別忘本。 當我們不再認識中華民國的歷史、不再理解我們祖輩所經歷的時代,就會讓未來的我們變得空洞與迷失。 中華民國起源於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透過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孫中山在南京當選臨時大總統,並於1912年1月1日正式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中華民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中華民國絕對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應該被模糊或抹去。 請大家不要忘本。2025-07-30 23:57:15
83Republic of China2025-07-30 23:57:59
84你知道嗎?在蔣經國威權時代,總統任命行政院長還要經國民大會同意;而在現在這個所謂民主的時代,總統卻可以直接任命,不需經過國會審查。這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這句話讓我想到戈巴契夫 (Mikhail Gorbachev)。 蔣經國與戈巴契夫,兩人都曾是威權體制下的強人,卻在關鍵時刻選擇「鬆手」: 蔣經國解嚴、開放黨禁與報禁,讓台灣踏上民主之路;戈巴契夫推動開放與改革(Glasnost & Perestroika),企圖打開蘇聯封閉的體制。 他們都不是完人,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願意為下一代放下權力。 當然,台灣與蘇聯的命運不同。台灣艱困前行,而蘇聯進入混亂,最終走向另一種威權。 但這不是否定改革的理由,反而更提醒我們:民主真正的試金石,不是「有沒有選舉」,而是「制度是否能持續被監督,是否能防止權力過度集中」。 今天,台灣仍有選舉。但當你看到這些現象,難道不該警覺?媒體依附政府補助,只剩一種聲音;網路輿論被強勢話語壓倒,異議者被貼標籤;國會若想監督行政,就被抹黑為「反民主」、「中共同路人」;罷免制度被大規模動員,變成政黨鬥爭的工具,而非公民問責。 這一切,真的是民主的進展,還是另類的倒退? 說到底,我們反對的從來不是民主,而是那種「打著民主的名義,行實質壟斷之實」的行為。如果一個政黨不能接受異議,不能容忍不同聲音,卻整天喊著「反共」,那它與它口中的中共,到底差在哪裡? 我始終相信:制度會變壞,不是因為壞人掌權,而是因為好人放棄監督;真正的危險,不是沒有投票,而是「有投票,卻沒有選擇」;不是不能說話,而是「只有你能說,我們只能鼓掌」。 民主不是口號,也不是神主牌,更不是只屬於某一個黨。 我們要的,是一個多元、自由、有責任的民主社會,而不是一個「只有你可以說話、我們只能閉嘴」的假民主。 我想再補充一點: 我一直認為,蔣經國是個真正偉大的政治人物,不是因為他一開始就民主,而是因為他願意在關鍵時刻「放下權力」,接受這個體制被挑戰。他願意面對不同的聲音,也願意擁抱一個新的時代,而不是緊抓著舊時代的控制不放。 同樣的,我也想到蘇聯的最後領導人——戈巴契夫。 他其實可以選擇不讓蘇聯解體,他也完全有能力像中共在天安門一樣,出動坦克鎮壓人民。如果他願意,他可以讓蘇聯多撐幾十年。但他選擇了不走那條路。他知道,一個真正負責任的領導者,不該讓國家繼續靠暴力續命。 更諷刺的是,1989年天安門事件爆發時,戈巴契夫人就在中國訪問。他親眼目睹了一場屠殺,那成了他不願步上同樣道路的轉捩點。 或許正因為他看到了極權的極限,才更加堅定地選擇「鬆手」,而不是鎮壓。 這樣的人,也許無法被短期的歷史定義為「成功者」,但他們留下的,是對自由與人性的尊重。而這,才是真正偉大的象徵。 中華民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2025-07-31 01:17:23
85很多人批評國民黨對中共立場曖昧、對統戰不夠強硬,卻忽略了這個政黨與中華民國歷史的深層關係。中華民國的國旗上「青天白日滿地紅」中的「白日」象徵正是國民黨的黨徽,這不是巧合,而是歷史的印記——國民黨曾是創建中華民國、領導抗戰的中樞力量。許多老一輩支持者,包括抗戰老兵、外省移民、軍公教家庭,對「中國」這個概念有深厚的文化與情感連結。中華民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 尤其曾經親身經歷對日抗戰與國共內戰。他們對「中國」這個概念,不只是地理,更是文化、記憶與犧牲的象徵。他們痛恨共產黨,但對「中國」有情感連結;這與民進黨所操作的「去中國化」形成強烈對比。 也正因如此,國民黨長期在「反共」與「中國情感」之間立場曖昧,對統戰不夠強硬,既不敢切割,又無法表態清楚,怕的是失去歷史的正當性與傳統支持者的認同。民進黨卻忽略了這個政黨與中華民國歷史的深層關係。國民黨陷入一種「歷史與現實的撕裂」。他們明知中共已經不是1940年代的敵人,而是今日威脅台灣主權與自由的強權。 但這樣的曖昧,也導致許多像我們一樣的年輕人產生誤解。他們在108課綱長期淡化中國史改成「東亞史」、模糊國父角色的教育下,逐漸失去了對中華民國完整歷史的認識和理解,把國民黨視為過時,親共的象徵,甚至質疑中華民國本身的存在價值,所以開始把「中華民國」當成是一個拖累台灣走向國際的「流亡政府」。 從前我們會學到孫中山、三民主義、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的歷程,現在變成「日治時期台灣史」、強調台灣在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卻對蔣中正領導對日抗戰的正當性避而不談。「去蔣化」也不是針對蔣中正個人威權的反省,而是對整個中華民國建國脈絡的否定。你可以批評白色恐怖、可以討論歷史傷痕,但不能只留下傷痕,卻把抗戰勝利、遷台建設的歷史全抹去。「國父孫中山」的畫像被移出教室,不再強制懸掛國旗,學校活動不再升旗、唱國歌,這些動作看起來像是去政治化,實際上卻是在一點一滴「去國家化」。而國民黨卻沒有積極補課、沒有建立起自己的敘事與說服力,導致整個世代斷層。 這是國民黨今日困境的縮影:當你被教育體系、社會氛圍逐步「抽離」歷史時,政黨若不勇敢重申自身價值,就會讓人誤以為那段歷史本身就是錯的、應該被淘汰的。 那國民黨該怎麼辦? 我覺得政治語言要清楚,別再講廢話因為太多國民黨政治人物還在用「我們主張和平交流、但也反對一國兩制」這種模糊的講法。什麼叫和平?你對統戰如何界定? 可否明確表達:「凡是以政治目的干擾我國主權、滲透媒體、挑撥族群的作為,我們都會視為敵意行動」?我舉個例子:柯志恩、李彥秀等人在面對媒體挑問時往往語氣保守,應該學習韓國、立陶宛等國的外交明快表態模式。 黨內要清理門戶,劃清與特定人的界線:國民黨內有些人過去涉入紅色資金、出席統戰場合,甚至接受中資媒體專訪、替對岸話術背書,這些人不只是「形象不好」,而是直接拖累整體信任度。你不清理,別人就覺得你默許。例如:連勝文曾談「和平協議」、洪秀柱主張兩岸「一中憲法」,這些言論讓黨中央改革立場變得毫無說服力。 重新建立對年輕世代的敘事與價值溝通: 不能再用以前的方式來贏得選票。我們年輕一代的人要的是對未來的主張。請問國民黨的數位政策是什麼?對房價、貧富差距有沒有新想法?還是只會講「青年住宅」這種沒人相信的空話? 堅持民主價值、強調制度正義: 不要再講「雙標」,要自己做到不雙標。反對民進黨清算異己,自己就不能姑息藍營地方派系鬥爭。 必須提出「中華民國新定位論」: 在既有憲政框架下清楚說明:中華民國不是過去的中國,也不是民進黨眼中的過時符號,而是台灣目前唯一的主權實體。這一點要勇敢說出來,不怕民進黨抹紅,也不怕深藍罵你賣國。 如果朱立倫若能在國際場合強調「Taiwan is the Republic of China」,並闡明與中共政權劃清界,才有可能重新塑造國際與國內形象。 真正該問的不是「國民黨是不是親共」,而是:「國民黨到底還有沒有勇氣,去面對歷史、承擔現在、迎向未來?」我也希望深綠的支持者能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來自軍公教家庭。我爺爺曾是抗日戰爭與國共內戰時期的陸軍軍官(少將退役),外公則是空軍防空高射砲部隊擔任排長(上尉退役),歷經無數戰火與艱辛。 他們在世時,尤其是我還年幼的時候,常常跟我講述那些歷史故事。他們講的不只是戰爭,而是那個時代人們的信念、犧牲與堅持。 這些故事塑造了我,也塑造了今天的台灣與我們珍貴的民主制度——這些就是我們的根。 所以我衷心希望大家:千萬別忘本。當我們不再認識中華民國的歷史、不再理解我們祖輩所經歷的時代,就會讓未來的我們變得空洞與迷失。 中華民國起源於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義,各省紛紛響應,透過辛亥革命推翻滿清。孫中山在南京當選臨時大總統,並於1912年1月1日正式宣告中華民國成立。 中華民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中華民國絕對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應該被模糊或抹去。 請大家不要忘本。 接下來的留言我會解釋為什麼雖然國民黨不好,但是沒有民進黨的爛。2025-07-31 01:14:49
86你這段話的邏輯簡直是「民主鴻篇大幻術」。首先,蘇格拉底是被「當時的民主制度」判死的,不是因為「中共滲透」;他被處死就是因為雅典的民主不成熟、民粹當道,才會搞出一場知識分子的悲劇——你不覺得這反而像是在諷刺現在的你們嗎? 大罷免大失敗,正好證明台灣人民沒有被洗腦、沒有被仇恨操弄,展現的是成熟的民主判斷力。你怎麼能輸了就開始說人民被統戰了?輸不起是不是?再來,「中共滲透」這四個字你喊得很大聲,但你要不要講清楚——罷免案是中共發動的嗎?是他們組織公民連署的?還是你是說任何對執政黨不利的行動,都可以貼上中共標籤? 這種邏輯,才是真正會讓台灣民主爛掉的毒藥吧? 最後,你喊著「賴總統加油」,還講「證據確鑿要果斷執法」,請問:你是要台灣走回威權時代,還是搞清楚什麼叫三權分立、依法行政? 你們整天喊「亞洲第一的民主國家」,結果罷免失敗就說民主被滲透,執政黨被質疑就說對方是匪諜,這不是蘇格拉底被毒死,是你們連民主的ABC都沒搞懂。2025-07-31 01:11:53
87你知道嗎?在蔣經國威權時代,總統任命行政院長還要經國民大會同意;而在現在這個所謂民主的時代,總統卻可以直接任命,不需經過國會審查。這到底是進步,還是退步? 這句話讓我想到戈巴契夫 (Mikhail Gorbachev)。 蔣經國與戈巴契夫,兩人都曾是威權體制下的強人,卻在關鍵時刻選擇「鬆手」: 蔣經國解嚴、開放黨禁與報禁,讓台灣踏上民主之路;戈巴契夫推動開放與改革(Glasnost & Perestroika),企圖打開蘇聯封閉的體制。 他們都不是完人,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願意為下一代放下權力。 當然,台灣與蘇聯的命運不同。台灣艱困前行,而蘇聯進入混亂,最終走向另一種威權。 但這不是否定改革的理由,反而更提醒我們:民主真正的試金石,不是「有沒有選舉」,而是「制度是否能持續被監督,是否能防止權力過度集中」。 今天,台灣仍有選舉。但當你看到這些現象,難道不該警覺?媒體依附政府補助,只剩一種聲音;網路輿論被強勢話語壓倒,異議者被貼標籤;國會若想監督行政,就被抹黑為「反民主」、「中共同路人」;罷免制度被大規模動員,變成政黨鬥爭的工具,而非公民問責。 這一切,真的是民主的進展,還是另類的倒退? 說到底,我們反對的從來不是民主,而是那種「打著民主的名義,行實質壟斷之實」的行為。如果一個政黨不能接受異議,不能容忍不同聲音,卻整天喊著「反共」,那它與它口中的中共,到底差在哪裡? 我始終相信:制度會變壞,不是因為壞人掌權,而是因為好人放棄監督;真正的危險,不是沒有投票,而是「有投票,卻沒有選擇」;不是不能說話,而是「只有你能說,我們只能鼓掌」。 民主不是口號,也不是神主牌,更不是只屬於某一個黨。 我們要的,是一個多元、自由、有責任的民主社會,而不是一個「只有你可以說話、我們只能閉嘴」的假民主。 我想再補充一點: 我一直認為,蔣經國是個真正偉大的政治人物,不是因為他一開始就民主,而是因為他願意在關鍵時刻「放下權力」,接受這個體制被挑戰。他願意面對不同的聲音,也願意擁抱一個新的時代,而不是緊抓著舊時代的控制不放。 同樣的,我也想到蘇聯的最後領導人——戈巴契夫。 他其實可以選擇不讓蘇聯解體,他也完全有能力像中共在天安門一樣,出動坦克鎮壓人民。如果他願意,他可以讓蘇聯多撐幾十年。但他選擇了不走那條路。他知道,一個真正負責任的領導者,不該讓國家繼續靠暴力續命。 更諷刺的是,1989年天安門事件爆發時,戈巴契夫人就在中國訪問。他親眼目睹了一場屠殺,那成了他不願步上同樣道路的轉捩點。 或許正因為他看到了極權的極限,才更加堅定地選擇「鬆手」,而不是鎮壓。 這樣的人,也許無法被短期的歷史定義為「成功者」,但他們留下的,是對自由與人性的尊重。而這,才是真正偉大的象徵。 想一想毛澤東和歷代的黨主席有做了什麼事情嗎?國家政權建立在毛澤東的思想模式,他們還拍手叫好,忽略了毛的種種反人類罪行。毛被世界公認與希特勒、史達林並列為歷史上最大的不赦人物之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蔣經國之所以偉大,並不只是因為他在關鍵時刻願意放權,更因為他在執政時期,帶領台灣完成了一系列劃時代的經濟建設。他推動十大建設,從中山高速公路到核電廠、重工業基地,打造出台灣堅實的現代化基礎。正是在他的政策下,台灣才從一個資源匱乏的小島,躍升為亞洲四小龍之首,成為舉世矚目的經濟奇蹟。 他不但放權給李登輝,更容忍民進黨的成立與挑戰。一個執政者,能夠忍受反對黨在自己面前高呼口號、批評政權而不動用國家機器鎮壓,這需要極大的格局與自信。這樣的轉型,不是外力推翻,而是他主動選擇的道路。 反觀民進黨,打著「民主」與「反共」的光環執政多年,除了操弄意識形態、仇恨動員、政治清算,真正為這個國家帶來什麼建設?電價飆升、能源混亂,年輕人低薪、房價高漲,詐騙猖獗、治安敗壞,教育與司法體制日漸崩壞。當年我們是亞洲的榮耀,今日卻只能靠政治口號刷存在感。 同樣是面對時代挑戰,蔣經國選擇建設、改革與放權;民進黨卻選擇鬥爭、操控與掩蓋。 四小龍中,南韓、新加坡、香港早已邁向先進國家,而台灣,卻在自我陶醉中日漸萎縮。這一切的差距,不是天命,而是執政者選擇的結果。 別忘了,今天讓世界尊敬的「護國神山」台積電,其創立背後也有蔣經國的遠見與支持。1987年,他延攬張忠謀創辦台積電,從政策、資金到土地,全力推動,才有今天台灣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的領導地位。張忠謀自己都說,沒有蔣經國,就沒有台積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想提一個很少被討論、但我覺得非常重要的問題:民進黨這幾年對教育體系的修改,已經不是單純的「改革」了,而是系統性的「切割歷史、重寫認同」。 從2019年開始的課綱微調,到現在所謂「108課綱」,整個歷史教科書被重新包裝,中國史變成「東亞史」,中華民國的歷史地位被模糊處理、甚至直接淡化。從前我們會學到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的歷程,現在變成「日治時期台灣史」、強調台灣在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卻對蔣中正領導對日抗戰的正當性避而不談。 「國父孫中山」的畫像被移出教室,不再強制懸掛國旗,學校活動不再升旗、唱國歌,這些動作看起來像是去政治化,實際上卻是在一點一滴「去國家化」。 甚至「去蔣化」也不是針對蔣中正個人威權的反省,而是對整個中華民國建國脈絡的否定。你可以批評白色恐怖、可以討論歷史傷痕,但不能只留下傷痕,卻把抗戰勝利、遷台建設的歷史全抹去。 現在的教科書,不再系統講述抗戰與國共內戰的因果,不再教學生理解「為什麼我們現在在台灣,而不是在中國的其他地方」,卻只告訴他們:台灣就是台灣,中華民國只是個過客,甚至有些版本連「中華民國是憲政主體」這一點都開始模糊處理。 我很難過,因為這不只是歷史內容的改變,而是整個國家認同被重新塑造。我們成了失去歷史記憶的下一代,只剩「台灣地區」的模糊概念,卻再也不知道中華民國從哪裡來、為什麼存在、又為何值得被守護。 中華民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 請各位不要忘本。 「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進大同,咨爾多士,為民前鋒,夙夜匪懈,主義是從,矢勤矢勇,必信必忠,一心一德,貫徹始終。」2025-08-04 05:00:03
88@@TWISCN 你知道嗎?你以為會用 AI 就能證明你有多強,有遠見?錯了,AI 就跟權力、金錢一樣,本質上都是推動效率的工具。工具不會自動分辨對錯,它只會放大你原本的思維和價值觀。AI 不會讓你變聰明,就像權力不會讓你變偉大,錢也不會讓你變高尚。真正的關鍵,是「人」能不能駕馭工具,而不是反過來被工具牽著鼻子走。 別搞錯了,目前的 AI 不是萬能的,技術不等於智慧,會用工具不等於看得懂真相。 說到底,是掌握工具,還是被工具掌握,是一個人的格局問題 (像你)。 我寫的所有留言都不是憑空靠 AI 寫出來的,而是根據我自己的腦子的知識儲備量和多年來的理解寫的草稿和 prompt engineering 搞定的。還有,改掉你那喜歡扣帽子的壞習慣和根深蒂固的偏見。青鳥只會人身攻擊嗎? 差點忘了說,你幾乎沒有正面回應我的論點,一直在迴避。有本事證明我說的不對。 你是不是已邏輯死亡? 認輸了嗎? 別在那邊情緒崩潰啦~~批評別人要有理有據。你的依據呢?給自己點讚幹嘛笑死。這樣比較有安全感嗎?2025-08-04 06:22:48
89@@TWISCN 你就是忘本! 還有什麼想解釋嗎?2025-08-04 06:34:38
90@@CPTJohnny 2025-08-04 10:50:58
91我想提一個很少被討論、但我覺得非常重要的問題:民進黨這幾年對教育體系的修改,已經不是單純的「改革」了,而是系統性的「切割歷史、重寫認同」。 從2019年開始的課綱微調,到現在所謂「108課綱」,整個歷史教科書被重新包裝,中國史變成「東亞史」,中華民國的歷史地位被模糊處理、甚至直接淡化。從前我們會學到孫中山、三民主義、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的歷程,現在變成「日治時期台灣史」、強調台灣在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卻對蔣中正領導對日抗戰的正當性避而不談。我看到賴清德總統跪拜八田與一我心裡是想莫名其妙!! 斯爾格爾德症候群???? 面對大日本帝國,跪久了站不起來。 「國父孫中山」的畫像被移出教室,不再強制懸掛國旗,學校活動不再升旗、唱國歌,這些動作看起來像是去政治化,實際上卻是在一點一滴「去國家化」。 甚至「去蔣化」也不是針對蔣中正個人威權的反省,而是對整個中華民國建國脈絡的否定。你可以批評白色恐怖、可以討論歷史傷痕,但不能只留下傷痕,卻把抗戰勝利、遷台建設的歷史全抹去。 現在的教科書,不再系統講述抗戰與國共內戰的因果,不再教學生理解「為什麼我們現在在台灣,而不是在中國的其他地方」,卻只告訴他們:台灣就是台灣,中華民國只是個過客,甚至有些版本連「中華民國是憲政主體」這一點都開始模糊處理。 我很難過,因為這不只是歷史內容的改變,而是整個國家認同被重新塑造。我們成了失去歷史記憶的下一代,只剩「台灣地區」的模糊概念,卻再也不知道中華民國從哪裡來、為什麼存在、又為何值得被守護。 中華民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2025-08-08 12:52:20
92我想提一個很少被討論、但我覺得非常重要的問題:民進黨這幾年對教育體系的修改,已經不是單純的「改革」了,而是系統性的「切割歷史、重寫認同」。 從2019年開始的課綱微調,到現在所謂「108課綱」,整個歷史教科書被重新包裝,中國史變成「東亞史」,中華民國的歷史地位被模糊處理、甚至直接淡化。從前我們會學到孫中山、三民主義、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的歷程,現在變成「日治時期台灣史」、強調台灣在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卻對蔣中正領導對日抗戰的正當性避而不談。我看到賴清德總統跪拜八田與一我心裡是想莫名其妙!! 斯爾格爾德症候群???? 面對大日本帝國,跪久了站不起來。 「國父孫中山」的畫像被移出教室,不再強制懸掛國旗,學校活動不再升旗、唱國歌,這些動作看起來像是去政治化,實際上卻是在一點一滴「去國家化」。 甚至「去蔣化」也不是針對蔣中正個人威權的反省,而是對整個中華民國建國脈絡的否定。你可以批評白色恐怖、可以討論歷史傷痕,但不能只留下傷痕,卻把抗戰勝利、遷台建設的歷史全抹去。很多人都不知道蔣經國是誰,還有他對我們國家發展的貢獻。蔣經國經濟轉型 蔣經國的經濟政策,不僅推動了台灣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台灣的社會進步和民主化奠定了基礎。我們當時成為當時亞洲四小龍之首前途無量,但是我們現在的經濟正在衰退中。 現在的教科書,不再系統講述抗戰與國共內戰的因果,不再教學生理解「為什麼我們現在在台灣,而不是在中國的其他地方」,卻只告訴他們:台灣就是台灣,中華民國只是個過客,甚至有些版本連「中華民國是憲政主體」這一點都開始模糊處理。 我很難過,因為這不只是歷史內容的改變,而是整個國家認同被重新塑造。我們成了失去歷史記憶的下一代,只剩「台灣地區」的模糊概念,卻再也不知道中華民國從哪裡來、為什麼存在、又為何值得被守護。 中華民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中華民國在台灣2025-08-09 05:21:50
93我想提一個很少被討論、但我覺得非常重要的問題:民進黨這幾年對教育體系的修改,已經不是單純的「改革」了,而是系統性的「切割歷史、重寫認同」。 從2019年開始的課綱微調,到現在所謂「108課綱」,整個歷史教科書被重新包裝,中國史變成「東亞史」,中華民國的歷史地位被模糊處理、甚至直接淡化。從前我們會學到孫中山、三民主義、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的歷程,現在變成「日治時期台灣史」、強調台灣在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卻對蔣中正領導對日抗戰的正當性避而不談。我看到賴清德總統跪拜八田與一我心裡是想莫名其妙!! 斯爾格爾德症候群???? 面對大日本帝國,跪久了站不起來。 「國父孫中山」的畫像被移出教室,不再強制懸掛國旗,學校活動不再升旗、唱國歌,這些動作看起來像是去政治化,實際上卻是在一點一滴「去國家化」。 甚至「去蔣化」也不是針對蔣中正個人威權的反省,而是對整個中華民國建國脈絡的否定。你可以批評白色恐怖、可以討論歷史傷痕,但不能只留下傷痕,卻把抗戰勝利、遷台建設的歷史全抹去。很多人都不知道蔣經國是誰,還有他對我們國家發展的貢獻。蔣經國經濟轉型 蔣經國的經濟政策,不僅推動了台灣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台灣的社會進步和民主化奠定了基礎。我們當時成為當時亞洲四小龍之首前途無量,但是我們現在的經濟正在衰退中。 現在的教科書,不再系統講述抗戰與國共內戰的因果,不再教學生理解「為什麼我們現在在台灣,而不是在中國的其他地方」,卻只告訴他們:台灣就是台灣,中華民國只是個過客,甚至有些版本連「中華民國是憲政主體」這一點都開始模糊處理。 我很難過,因為這不只是歷史內容的改變,而是整個國家認同被重新塑造。我們成了失去歷史記憶的下一代,只剩「台灣地區」的模糊概念,卻再也不知道中華民國從哪裡來、為什麼存在、又為何值得被守護。 中華民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中華民國在台灣2025-08-09 02:01:36
94@@NOlongyi .....如大陸有一個很有名的網紅來台灣旅遊他就是支持台獨?境外勢力的間諜?2025-08-10 01:58:49
95我想提一個很少被討論、但我覺得非常重要的問題:民進黨這幾年對教育體系的修改,已經不是單純的「改革」了,而是系統性的「切割歷史、重寫認同」。 從2019年開始的課綱微調,到現在所謂「108課綱」,整個歷史教科書被重新包裝,中國史變成「東亞史」,中華民國的歷史地位被模糊處理、甚至直接淡化。從前我們會學到孫中山、三民主義、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的歷程,現在變成「日治時期台灣史」、強調台灣在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卻對蔣中正領導對日抗戰的正當性避而不談。我看到賴清德總統跪拜八田與一我心裡是想莫名其妙!! 斯爾格爾德症候群???? 面對大日本帝國,跪久了站不起來。 「國父孫中山」的畫像被移出教室,不再強制懸掛國旗,學校活動不再升旗、唱國歌,這些動作看起來像是去政治化,實際上卻是在一點一滴「去國家化」。 甚至「去蔣化」也不是針對蔣中正個人威權的反省,而是對整個中華民國建國脈絡的否定。你可以批評白色恐怖、可以討論歷史傷痕,但不能只留下傷痕,卻把抗戰勝利、遷台建設的歷史全抹去。很多人都不知道蔣經國是誰,還有他對我們國家發展的貢獻。蔣經國經濟轉型 蔣經國的經濟政策,不僅推動了台灣經濟的快速發展,也為台灣的社會進步和民主化奠定了基礎。我們當時成為當時亞洲四小龍之首前途無量,但是我們現在的經濟正在衰退中。 現在的教科書,不再系統講述抗戰與國共內戰的因果,不再教學生理解「為什麼我們現在在台灣,而不是在中國的其他地方」,卻只告訴他們:台灣就是台灣,中華民國只是個過客,甚至有些版本連「中華民國是憲政主體」這一點都開始模糊處理。 我很難過,因為這不只是歷史內容的改變,而是整個國家認同被重新塑造。我們成了失去歷史記憶的下一代,只剩「台灣地區」的模糊概念,卻再也不知道中華民國從哪裡來、為什麼存在、又為何值得被守護。 中華民國是台灣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中華民國在台灣2025-08-09 02:01:29
96@@獨攬明 🤣🤣🤣2025-08-09 01:54:43
97@@Cht60699 KP???2025-08-10 01:59:47
98Let’s be honest, you’re not really talking about “democracy” or care about what is factually true. What you’re defending is your own political party from being challenged. When the opposition (the “Blue” & "White" parties) questions the government, you smear them as “pro-CCP” or “China’s lapdogs.” But when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DPP) has governed for 9 years straight — with a shrinking economy, hollowing out of TSMC, deepening corruption, media monopolization, frauds out of control, and using recall votes as political purges just to get more seats in the Legislative Yuan (congress)— you suddenly turn blind. That’s not democracy. That’s Communist Party logic: no criticism, no questioning, only obedience. You claim to be “anti-Communist,” but it’s clear you’re not fighting the essence or mechanisms of communism at all. What you’re doing is emotional projection of hate towards the CCP. You’ve turned “the Communist Party” into an emotional trash can — whenever life gets hard, whenever people feel frustrated or have resentment, you dump all of it onto that label, without ever asking: Why is communism wrong? Where exactly is it wrong? How does it damage society? What are its core principles and why are they dangerous? True opposition to communism means being vigilant against authoritarian systems, resisting thought control, and upholding freedom and human rights. But you’re not doing that — you’re just venting anger. You’re not defending liberty — you’re indulging in outrage, without even understanding what you’re fighting against. That’s not anti-communism; that’s anti-intellectualism. It’s easy to use “the Communist Party” as a safe emotional punching bag. But this cheap version of anti-communism blinds you to where dictatorship’s real shadow falls. Just because the colors and slogans have changed doesn’t mean authoritarianism is gone. Here’s the hard truth: If you keep smearing others blindly, the people who will truly destroy Taiwan’s democracy won’t be the KMT, won’t be the CCP — it will be you, the ones who wave the banner of democracy while trampling on its principles. The real test of democracy is never how you treat your supporters — it’s how you treat those who oppose you. Can DPP honestly pass that test? People who don't support the DPP party doesn't mean they dont support democracy, and people who support the other parties doesn't mean that they are China's spies. Democracy is not a slogan — it is a system of governance, built on laws, accountability, and the consent of the governed. It is something worth protecting with vigilance. Democracy is not a religion. It should never be treated as an unquestionable faith where the party (DPP) is worshiped like deities and policies are accepted without scrutiny. True democracy thrives on debate, on challenging authority, and on the constant testing of ideas through open discussion. The moment you treat democracy as a sacred banner that can only be waved but never examined, you’ve already begun to erode it. A system without criticism will inevitably decay into the very authoritarianism it claims to oppose. Real democracy means the people are the masters, not the servants, of the state. It means that the government answers to its citizens, not the other way around. It means that even the most popular leader must be held accountable to the same rules as everyone else. If you silence dissent in the name of protecting democracy, you’re not protecting it — you’re killing it from within. If you can listen to all of this and still feel nothing is wrong, then I have truly done my part and said everything that needs to be said.2025-08-10 08:29:12
99說穿了,你們根本不是討論民主,而是在保護你們的權力結構不被挑戰。當藍營質疑政府,你們說是「舔共」。但當民進黨執政9年、腐化、媒體壟斷、利用罷免做政治清算時,你們卻裝聾作啞。這才是真正的「共產黨邏輯」——不能批評、不能質疑,只能服從。 你們口口聲聲說自己「反共」,但我看得很清楚,你們反的從來不是共產主義的本質與邏輯,而是一種「仇恨的投射」而已。你們只是把共產黨當成一個情緒垃圾桶當生活艱難,什麼不滿、什麼挫折、什麼仇恨,都往這個名字上丟,從來不去思考:共產主義為什麼錯?它錯在哪?會怎麼影響社會? 真正的反共,是對極權制度的警覺、是對思想控制的抗拒、是對自由與人權的堅持;而你們,只是在發洩仇恨而已。你們不是在捍衛自由,而是在享受憤怒,甚至連自己都搞不清楚自己在反什麼。這不是反共,這是反智。 把「共產黨」當成情緒出口很容易,但這種廉價的反共,根本無法看清獨裁真正的陰影在哪裡。不是換了名字和顏色就認不出來了。 我奉勸你們:再這樣瞎抹黑下去,真正讓台灣被玩壞的,不是藍白營、不是中共,而是你們這些「拿著民主當遮羞布,實際上踐踏民主」的人。 民主的試金石,從來不是看你怎麼對待支持你的人,而是看你如何對待那些反對你的人 民進黨,請問你真的撐得起這場考驗嗎?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國之八德。你們有學過嗎?你們哪個字沾得上邊?還是因為108課綱你們沒學?有沒有學過國父孫中山的三民主義? 如果我說到這個份上你們都不覺得奇怪,那我還真的是人之常情 仁至義盡了。2025-08-10 03:14:53
1002019年開始的課綱微調,到現在所謂108課綱,整個歷史教科書被重新包裝,中國史變成東亞史,中華民國的歷史地位被模糊處理、甚至直接淡化。從前我們會學到孫中山、三民主義、國共內戰、抗日戰爭的歷程,現在變成日治時期台灣史、強調台灣在日本統治下的現代化,卻對蔣中正領導對日抗戰的正當性避而不談。 國父孫中山的畫像被移出教室,不再強制懸掛國旗,學校活動不再升旗、唱國歌,這些動作看起來像是去政治化,實際上卻是在一點一滴去國家化。甚至去蔣化也不是針對蔣中正個人威權的反省,而是對整個中華民國建國脈絡的否定。你可以批評白色恐怖、可以討論歷史傷痕,但不能只留下傷痕,卻把抗戰勝利、遷台建設的歷史全抹去。很多人甚至不知道蔣經國是誰,還有他對我們國家發展的貢獻。 然而在另一方面,課本卻刻意去美化日治時期,把殖民統治描繪成現代化。高雄港的擴建、縱貫鐵路的修築、嘉南大圳的興建,這些確實是現代工程,但本質上全都是為了掠奪資源與鞏固殖民統治。高雄港是為了把台灣的稻米、糖、木材、樟腦大量運回日本本土,縱貫鐵路是為了更快將物資從內地輸送到港口,嘉南大圳則是為了提高稻米產量,支撐日本的糧食需求。這些建設從來不是單純幫助台灣,而是日本戰略的一環。殖民者投資建設,目的不是要讓殖民地自主發展,而是要讓殖民地更有效率地輸血給帝國。 除了經濟與工程,日本還透過皇民化運動全面控制台灣社會。強迫改日姓名、神社參拜、禁止中文報刊、推行日語教育,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要消滅台灣人的民族認同,讓所有人都成為天皇的赤子。戰爭爆發後,許多台灣人被徵召成軍,成為台籍日本兵,被迫送往中國、南洋戰場,犧牲慘重。到最後,台灣人不僅失去了土地、資源,還被迫付出生命去為侵略戰爭服務。實際上台灣人是二等國民不被尊重打壓,並且殺掉反對者,企圖用日式教育來洗腦降低民眾的反抗意識。 如果說這些是歷史的殘酷,那麼更荒唐的是,日本至今仍在否認他們的罪行。南京大屠殺,三十萬以上的中國平民被屠殺,當時日本政府極力隱瞞,對外說沒有屠殺,沒有證據。然而德國商人、納粹黨員約翰·拉貝 (John Rabe) 卻將日軍暴行寫進日記,後來成為鐵證,證明了日本的謊言。連納粹黨員都能勇敢站出來見證,而日本至今仍有人否認,這才是真正的恥辱。同樣的態度還出現在慰安婦議題上,無數被強徵的女性至今沒有得到真正的道歉與正義。對台灣,他們也只選擇性地歌頌八田與一,卻避而不談殖民剝削與強迫徵兵的血淚。 今天很多台灣人只記得八田與一,把他塑造成幫助台灣農業、改善民生的恩人,甚至有人前往祭拜、紀念。然而,歷史的真相卻被刻意忽略。八田與一的身分首先是大日本帝國殖民政府的技師,他的一切工作並不是出於要幫助台灣人民,而是奉命為帝國服務。嘉南大圳的設計和建成,確實讓農業產量大幅提高,但增加的糧食並不是優先用來改善台灣人的生活,而是要支撐日本本土的糧食需求,強化殖民體制的資源榨取。八田並不是逆流而行地幫助殖民地人民,而是完全聽命於帝國體制,為日本鞏固統治、發動戰爭服務。更諷刺的是,今日的教育與社會輿論選擇性地歌頌八田,卻避而不談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帶動台灣經濟起飛的貢獻,也否認蔣中正在抗戰與建國中的角色,甚至連孫中山的思想與中華民國的歷史價值都被淡化。這種現象讓人感到最為悲哀:真正屬於我們國家的歷史與人物被貼上中國的標籤而遭到否定,而一位帝國殖民工程師卻被高舉成台灣的象徵。這樣的記憶選擇,本身就是歷史教育被操弄的證據。 今天台灣社會若只談日治時期的現代化而不談殖民壓迫,本質上就是歷史失憶。殖民的本質就是榨取與同化,不論外表披上多少建設的糖衣,背後都是台灣人的血與淚。而當108課綱刻意弱化中華民國歷史、抗戰歷程與民族認同,卻把日本殖民描繪成進步,這就不只是教育問題,而是記憶與價值的危機。我們不能因為害怕觸碰傷痕,就選擇遺忘整段國家奮鬥的歷史。真正嚴肅的歷史教育,應當誠實揭示殖民統治的殘酷,以及中華民國在戰爭與建設中的貢獻,而不是選擇性記憶。 我們可以批評過去的教材未盡完善,但不能因此把中華民國史整個拿掉。就如同你不會因為美國屠殺原住民就否定整個美國立國史,不會因為韓國的白色恐怖就把李承晚整段歷史從教科書刪除。成熟的歷史教育,是讓學生理解歷史的複雜,而非用意識形態清洗記憶。 歷史的價值,不在於包裝,而在於傳承。那是一個民族共同的記憶與奮鬥記錄。今天你可以質疑國民黨,也可以批判威權時期的錯誤,但你不能否認,是中華民國帶著制度、文化與戰後建設的成果在台灣落地生根。 真正忘本的,不是那些想維護歷史真相的人,而是那些為了政黨利益而試圖重寫歷史、刪除中華民國根基的人。 所以,先談歷史,才能談民主。沒根的樹,開不出果實;沒有歷史的民主,只會變成權力的工具。 「政治認同不是憑空出現的,它往往建立在集體歷史記憶上。忽略歷史會讓社會失去方向與凝聚力。」 Benedict Anderson,《想像的共同體》 中華民國是台灣人不可分割的身分認同。這不是情緒勒索,這是歷史事實。2025-08-21 11:20:22
101Hey man, thanks for the great content! It’s nice to see a foreigner like you actually recognize the absurdity of the DPP, something most foreign YouTubers completely miss. By the way, I really enjoyed the lecture by former KGB officer Yuri Bezmenov that you mentioned. Could you share what your original source for that was?2025-08-21 00:43:33
102Hey man, thanks for the great content! It’s refreshing to see a foreigner like you actually recognize the absurdity of the DPP—something most foreign YouTubers completely miss. By the way, I really enjoyed the lecture by former KGB officer Yuri Bezmenov that you mentioned. Could you share what your original source for that was?2025-08-21 01:20:00
103Hey man, thanks for the great content! It’s refreshing to see a foreigner like you actually recognize the absurdity of the DPP—something most foreign YouTubers completely miss. By the way, I really enjoyed the lecture by former KGB officer Yuri Bezmenov that you mentioned. Could you share what your original source for that was?2025-08-21 01:21:19
1042025-08-21 01:22:32
105喊認知作戰,不斷用中共要打來、滲透台灣這種恐懼來嚇人民; 但真正能對抗認知作戰的方式,從來不是製造恐慌,而是讓台灣人民與政府團結一心,堅不可摧,才能共同抵禦外敵、推動國家建設發展。台灣需要務實的進步,而不是被 抗中保台或 台灣價值 這些空洞口號綁架。2025-10-05 15:24:20
106​@MrSp018616 228 事件中有很多對外省人獵巫的行為,有外省人遭到本地人以相當殘忍的手段殺害,要不要談? 很多人總是單方面把228講成國民黨屠殺台灣人,卻刻意忽視另一個同樣重要的事實,當時中共也在事件中滲透、推波助瀾。 1947年228爆發時,中共早已透過地下黨與左翼組織滲入台灣,煽動群眾反抗國府。他們在上海、延安的媒體 如《新華日報》大肆宣傳,把228 包裝成反國民黨的群眾運動,甚至有人公開鼓吹要迎接共軍解放台灣。中共地下黨試圖滲入並操控地方處理委員會,趁亂擴張自身勢力。確實國民黨有錯 、有責任 (官員腐敗、經濟困難、衝突處置不當) 但是中共勢力在背後推波助瀾。 中共不是導火線,但確實趁勢推動輿論,並在事後利用宣傳。 當時在政治動盪的年代,台灣被嚴重的滲透。 謝雪紅 (27部隊),吳石,朱諶生,陳寶倉,蔡孝乾 (台灣省工作委員會) 廖瑞發、王天強、楊克煌、簡吉、陳澤民、洪幼樵、張志忠 等等。蔣介石,蔣經國在戒嚴時把中共勢力完全剷除。不過也造成了228還有白色恐怖這場悲劇。 看待歷史要懂得它的複雜性,而不是用意識形態去貼標籤、用非黑即白的方式簡化。只有小學生才會把歷史講成「好人對壞人」「正義打邪惡」那種幼稚劇本。2025-11-05 18:34:44
107@MrSp018616 那我問你一個問題,我們的國家從哪裡來?是民進黨1986年創黨才開始嗎?還是1911年辛亥革命、1912年正式建國的中華民國?請你看看你的身分證字號,看看你的戶籍謄本,護照、駕照、健保卡,全部上面寫的國名是什麼?今年是民國幾年?你會唱中華民國國旗歌和國歌嗎? 我們的國旗為什麼是青天白日滿地紅?我們用的憲法又是哪一部? 你明明身在中華民國,享受著中華民國建立的制度、基礎建設、健保、教育、國際交流,卻還要否定中華民國,把它說成拖累台灣的「流亡政府」?這不是自打嘴巴嗎?沒有中華民國,哪來今天的台灣?你既然受惠於這個國家,卻還要踐踏它的存在,這才是真正的忘本!2025-11-05 18:37:05
108@MrSp018616 美國會跟中華民國台灣斷交,是因為美國在中共看到更大的利益,所以拋棄了台灣,並不是蔣介石的錯。這就是現實政治。 “It may be dangerous to be America’s enemy, but to be America’s friend is fatal.” ------Henry Kissinger (亨利·季辛吉) “America has no permanent friends or enemies, only interests.”— Henry Kissinger2025-11-05 18:42:20
109@MrSp018616 「中華台北」是為了讓選手能在國際賽會出賽的折衷名稱,並非被迫改國號。真正的國名「中華民國」至今仍存在於憲法、護照、官方文件上。如果你覺得叫中華台北丟臉,那就怪中共打壓,不要怪自己的國家。2025-11-05 18:49:20
110我們的國家叫中華民國,不是什麼虛構的台灣國。台灣是地名,不是國號。中華民國才是台灣的主體政權,而不是外來政權。就像廣東人不會說我的國家是廣國,而會說我是中國廣東人。同樣地,我們是中華民國台灣人。否認自己的國號,只是為了逃避自己的根。 賴清德在紀念抗戰勝利 80 週年8 月 15 日時 FB 貼文用「終戰」而非「抗戰勝利」,且未提「中華民國」讓大部分人跌破眼鏡。 抗戰的話語權之所以會被中共悄悄利用並奪走,是因為教育的去中國化。當歷史被切割、抗戰脈絡被淡化,年輕世代便逐漸失去對中華民國歷史的認同。當所有人都認為主體是台灣而不是中華民國,並且覺得中華民國是外來政權時,大家自然就會覺得無所謂。因為在這樣的觀念下,台灣人會覺得中華民國與自己沒有任何關係,而這正是話語權被奪走的開始。 但矛盾的是,我們仍然以民國紀年,仍然使用中華民國的國旗(國歌,國旗歌)、憲法與國號;護照上寫的是 中華民國,各式公文、證件、外交場合也都以 中華民國 名義進行。換句話說,制度與現實仍屬於中華民國,但教育卻讓人遺忘了這個根本。當象徵與意識分離,國家的認同也就一步步被瓦解,最終讓歷史與主權被他人改寫。 台獨的核心本質就是分離主義。他們不是要建立新的國家,而是刻意編造一個虛構的民族神話,用身份想像取代歷史事實。明明大多數台灣人的祖先都來自福建與廣東,流著同樣的漢人血脈,卻硬要宣稱自己是 南島語族的一支,甚至有人自稱日本後裔。這不是認同,而是刻意的自我切割與歷史背叛。 台灣人口結構擺在那裡:泉州40%,漳州35%,客家12~13%,外省12~13%,外籍3%,原住民不到2%。這樣的基因與文化構成,怎麼能編出一個獨立民族?台灣的主體是中華文化的延續,不是誰嘴裡編出來的幻覺。30年了,台獨還在口號裡。因為他們要的不是獨立,而是永遠讓選民活在快要獨立的幻覺裡繼續撈錢。2025-11-11 05:3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