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cliu4592 的留言

留言時間

留言頻道

  1. 不禮貌鄉民團 3 影片有留言,共 3 則與回應 0 則
  2. 中天新聞 2 影片有留言,共 3 則與回應 0 則
  3. Bit King比特王出任務 1 影片有留言,共 2 則與回應 0 則
  4. 新聞大白話 1 影片有留言,共 1 則與回應 0 則
  5. 57爆新聞 1 影片有留言,共 1 則與回應 0 則
  6. 監督GOGO 1 影片有留言,共 1 則與回應 0 則

留言標籤

  1. 泛藍 有 6 則留言
  2. 泛白 有 4 則留言
  3. 中國立場 有 2 則留言


排名影片內容時間
1看了頭痛,我雖是潛藍,即然一龍二鳳已造成女方不舒服,沒惡意的話,韓院長那倒不如承認失言,國民黨還真的用手機GOOGLE ,你們這些當官的,難道真不知道一龍二鳳真正的意思嗎?姑且不論有無惡意,只要聽的人不舒服就應該道歉,這不是平民百姓就知道的事,還硬拗什麼硬拗,這種朝野協商起來才奇怪,難道當了官智商就會降低嗎?看到你們的攻防,我真是感覺我的智商也會降低,浪費人民公帑2025-05-17 22:19:55
2原本還以為是老人家身體有問題,導致車禍,但從監視畫面看起來,78歲對身心靈及情緒控制能力會差很多,這種情況就算老人家後悔也應無法和解,免不了牢獄之災,就要看是謀殺還是誤殺 ,個人偏向感覺是先有謀殺動機造成的誤殺2025-05-21 01:36:17
3台灣近年來在民進黨長期執政下,逐漸出現政黨對立擴大、社會撕裂深化、司法工具化等現象。在野力量與部分民眾認為,這樣的局面不僅削弱了民主機制的信任基礎,也造成政權穩定性的實質危機。若此情勢持續惡化,恐為中共對台動作提供藉口與戰略窗口。本文試圖以政策與國安角度,對此發展劇本做一可能性分析,提醒社會各界重視台灣內部治理穩定對於兩岸安全的關鍵作用。 一、民進黨執政下的權力傾斜與政治對立升高 自賴清德政府上任後,面對三黨不過半的立法院結構,行政與立法權力衝突加劇。民進黨在輿論戰上持續將異議聲音標籤為「紅色勢力」、「反民主」勢力,反使本應多元的民主討論環境日益緊縮。在此背景下,針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等人的司法調查,被部分觀察家視為政治清算的延伸,加深在野與執政之間的不信任。 此外,近期興起的大規模罷免行動、街頭抗爭與立法院內肢體衝突,皆映照出民間不安與制度性失衡的持續加深。若這種政治混亂無法透過體制內的改革與溝通紓解,恐將逐步侵蝕整體國家治理效能,成為外部勢力介入的可乘之機。 二、在野黨與民間社會的回應與困境 面對民進黨政府的不透明操作與政治壓制,國民黨與民眾黨皆試圖透過國會制衡與民間串聯來反制。然而,在媒體資源與國家機器傾斜的環境中,在野力量的政策傳播與公信力建立面臨挑戰,常被民進黨反向操作為「阻撓改革」、「破壞秩序」之罪名。 另一方面,民間社會在反感威權趨勢的同時,也擔憂台灣整體治理崩解對外部安全的影響。多數人民雖不支持中共介入,卻逐漸對本土政權失去信心,形成民主防線潰堤的隱憂。 三、中共可能鋪陳的「介入正當性」 在對台政策長期強調「反分裂法」與「和平統一」的框架下,中共對台採取武力介入一直聲稱須有「內部混亂」、「民意期待介入」、「台灣政權失能」等三大條件。當前台灣在政治撕裂、社會動盪、政府信任度下滑等多重壓力下,逐步接近中共所設定的「干預門檻」。 若台灣內部出現長期失序情勢(如憲政癱瘓、暴力衝突蔓延、經濟管理崩潰),中共可能在國際局勢有利(如美國內政分心、國際制裁空窗)時,宣稱基於「維持區域穩定」與「保護台灣人民福祉」進行有限軍事介入,形式上類似俄羅斯處理烏東地區之策略操作。 四、結語:守住制度穩定即是國防底線 不論政治立場如何,維護民主制度與法治尊嚴是所有台灣人共同利益的底線。當執政者將司法與行政權力工具化,打壓異己、分化社會,無異於為極權主義開門。台灣若要避免陷入外部勢力介入的危機,必須從內部自我修正政治文化與治理方式,否則即便台海未開戰,社會也將步入無形的統治失衡。2025-05-30 06:39:40
4賴清德政府施政爭議與民怨 • 「無感施政」與經濟民生壓力:反對黨及民間批評執政一年來,多項「口號式」經濟政策落空,導致臺灣經濟「虛耗、財政脆弱」 。聯合報社論指出,政府強調對外發展,卻放任內部「將公帑當ATM」,忽視低薪窘境和民間消費疲軟,整體失衡。例如健保政策跳票,調漲醫療給付點值的承諾資金不足,造成醫護人員不滿 ;租屋族則抱怨房價居高不下、貸款受限,致使租屋補貼申請人數暴增144%以上 ,顯示居住負擔沉重。一般民眾普遍感到物價與房租上漲,加上所得停滯,形成切身「施政無感」的強烈不滿。 • 食品安全亂象:入境與國產食品連環出包,引爆食安疑慮。2024年4月起連續曝出過期進口雞蛋、國產含禁藥豬肉、進口辣椒粉殘留「蘇丹紅」、以及毒茶事件等。聯合報報導直批,民進黨政府沿用的「食安五環」管理體系已變「幾近虛設」 。專家質疑監管「管大不管小」,只嚴管大廠放任中小型業者,導致事件層出不窮  。民眾因食安風暴連番登場,對政府信任度進一步下降。 • 能源政策與核能爭議:能源供應緊張與電價高漲成為民怨焦點。賴政府堅持「非核家園」立場,使核能發電漸退,聯合報社論批評這是執政無力的縮影 。文章指出,反核意識形態令台電虧損累累(2024年虧損逾4229億元),同時仰賴高價天然氣填補缺口,2025年電力結構為燃氣52%、燃煤近30%,造成「比核能更昂貴的發電成本」 。社會上對此扭曲現況不滿,PTT等網路社群將賴清德「不排除接受先進核能」的表態,譏諷為「乾淨煤2.0」 。許多民眾認為,過去被重視的能源替代政策未能落實,民眾反而支付高額電費,而對岸的軍演與供應鏈重組壓力下,缺電風險更使人擔憂。 • 黨內/地方政府貪腐與道德疑雲:除中央施政外,民間亦關注民進黨執政縣市的弊案爭議。雖缺乏具名媒體報導可詳舉,但反對陣營常指稱,多起建設工程與預算分配中,出現疑似圖利親信或政治酬庸的傳聞,令民眾質疑黨內清廉度。這些醜聞衝擊民進黨形象,加劇「當官難、做官貴」的負面印象。在野黨和輿論持續追蹤相關案例,形成輿論壓力,要求政府提高透明度並嚴懲貪瀆。 • 柯文哲/民眾黨人士司法爭議:臺北前市長柯文哲於2024年下半年先後捲入「政治獻金不實」與「南港京華城弊案」等案,台北地檢署對柯等11人以收賄、圖利、侵占等罪起訴,求刑合計28年半  。柯文哲及民眾黨立委等人被羈押審訊,民眾黨對此集體指控「政治追殺」。黨團總召黃國昌等公開質疑檢調作為,與多位在野人士並稱:從柯到黃呂錦茹再到國民黨的蔡正元案,顯示執政黨已經進入「司法迫害、司法追殺」的行動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批評,若政黨顏色不對,就會被重判羈押,是典型「司法濫權」 。這些司法風波引發部分民眾質疑:司法是否變成政治鬥爭的工具?執政黨是否透過司法手段打壓異己?相關議題成為輿論焦點,進一步凸顯社會對政府公信力的嚴峻檢驗。 • 大規模罷免與反「國會擴權」運動:近期因朝野立法爭端引爆公民罷免浪潮。國民黨及民眾黨推出的多項《國會改革》法案(含增訂國會「藐視法」等)引發執政黨「國會擴權」指控與群眾抗議。民間組織將此稱為「反國會濫權」運動,提出創意口號、遊行等,譴責藍白兩黨密謀破壞權力分立 。而在罷免行動上,各地公民團體迅速發起「大罷免」:學者及社運人士號召下,針對前臺東縣長傅崐萁、國民黨多位立委等展開連署,5天內即有3千名學者連署支持 。民進黨立委柯建銘甚至公開號召「應該要罷免所有國民黨區域立委」 。這場從「星星之火」變「燎原之勢」的罷免浪潮,被評論為台灣政治史上罕見的「公民運動」 。國民黨初期嘗試發動針對綠營的反罷免,卻遭遇連署失敗與抹黑指控,後來被迫向黨員坦言:「我們只是替人民把關」 。整體而言,「罷韓、罷江」(罷免韓國瑜、江啟臣)以外的罷免議題瞬間浮上檯面,與國會擴權議題交織成社會撕裂的政治風暴。 • 國際局勢及對台影響:國際上美中關係緊張若升溫,將直接牽動台灣的地緣經濟與安全環境。若川普第二任期延續高關稅政策、對中強硬施壓,全球貿易格局將重組。政大專家分析指出,美國GDP占全球逾26%,其徵收關稅的「供給面衝擊」可拉低全球經濟成長,但台灣卻短期受惠於「轉單效應」──2025年第一季出口年增17.5% 。不過,長期而言,美中貿易衝突將導致兩岸經濟摩擦加劇,台灣須「拆彈」:即提前凝聚國內共識,因應可能被要求在國防、供應鏈上做出讓步 。此外,有學者指出,川普重「美國優先」,與傳統盟友關係更趨現實主義;但就地緣戰略而言,台灣因所在位置和在先進半導體產業的地位,仍為美國關注焦點 。換言之,川普傾向與中國「互相制衡」,台灣在美國新戰略下或可繼續扮演重要角色,但壓力與不確定性也同步增大。 綜合上述,多數評論認為,當前民進黨政府所引發的這些施政爭議和民怨,不但顯示內部治理失衡、社會撕裂現象,也可能被中共當作宣傳素材。中國官方媒體常將台灣內部混亂畫面當作臺灣民主「失效」的證據,宣稱「台灣問題需要解決」。從戰略角度看,此種形勢或成為北京方面宣稱其干預或武統行動具「正當理由」的口實。2025-05-30 06:39:01
5賴清德政府施政爭議與民怨 • 「無感施政」與經濟民生壓力:反對黨及民間批評執政一年來,多項「口號式」經濟政策落空,導致臺灣經濟「虛耗、財政脆弱」 。聯合報社論指出,政府強調對外發展,卻放任內部「將公帑當ATM」,忽視低薪窘境和民間消費疲軟,整體失衡。例如健保政策跳票,調漲醫療給付點值的承諾資金不足,造成醫護人員不滿 ;租屋族則抱怨房價居高不下、貸款受限,致使租屋補貼申請人數暴增144%以上 ,顯示居住負擔沉重。一般民眾普遍感到物價與房租上漲,加上所得停滯,形成切身「施政無感」的強烈不滿。 • 食品安全亂象:入境與國產食品連環出包,引爆食安疑慮。2024年4月起連續曝出過期進口雞蛋、國產含禁藥豬肉、進口辣椒粉殘留「蘇丹紅」、以及毒茶事件等。聯合報報導直批,民進黨政府沿用的「食安五環」管理體系已變「幾近虛設」 。專家質疑監管「管大不管小」,只嚴管大廠放任中小型業者,導致事件層出不窮  。民眾因食安風暴連番登場,對政府信任度進一步下降。 • 能源政策與核能爭議:能源供應緊張與電價高漲成為民怨焦點。賴政府堅持「非核家園」立場,使核能發電漸退,聯合報社論批評這是執政無力的縮影 。文章指出,反核意識形態令台電虧損累累(2024年虧損逾4229億元),同時仰賴高價天然氣填補缺口,2025年電力結構為燃氣52%、燃煤近30%,造成「比核能更昂貴的發電成本」 。社會上對此扭曲現況不滿,PTT等網路社群將賴清德「不排除接受先進核能」的表態,譏諷為「乾淨煤2.0」 。許多民眾認為,過去被重視的能源替代政策未能落實,民眾反而支付高額電費,而對岸的軍演與供應鏈重組壓力下,缺電風險更使人擔憂。 • 黨內/地方政府貪腐與道德疑雲:除中央施政外,民間亦關注民進黨執政縣市的弊案爭議。雖缺乏具名媒體報導可詳舉,但反對陣營常指稱,多起建設工程與預算分配中,出現疑似圖利親信或政治酬庸的傳聞,令民眾質疑黨內清廉度。這些醜聞衝擊民進黨形象,加劇「當官難、做官貴」的負面印象。在野黨和輿論持續追蹤相關案例,形成輿論壓力,要求政府提高透明度並嚴懲貪瀆。 • 柯文哲/民眾黨人士司法爭議:臺北前市長柯文哲於2024年下半年先後捲入「政治獻金不實」與「南港京華城弊案」等案,台北地檢署對柯等11人以收賄、圖利、侵占等罪起訴,求刑合計28年半  。柯文哲及民眾黨立委等人被羈押審訊,民眾黨對此集體指控「政治追殺」。黨團總召黃國昌等公開質疑檢調作為,與多位在野人士並稱:從柯到黃呂錦茹再到國民黨的蔡正元案,顯示執政黨已經進入「司法迫害、司法追殺」的行動 。國民黨主席朱立倫也批評,若政黨顏色不對,就會被重判羈押,是典型「司法濫權」 。這些司法風波引發部分民眾質疑:司法是否變成政治鬥爭的工具?執政黨是否透過司法手段打壓異己?相關議題成為輿論焦點,進一步凸顯社會對政府公信力的嚴峻檢驗。 • 大規模罷免與反「國會擴權」運動:近期因朝野立法爭端引爆公民罷免浪潮。國民黨及民眾黨推出的多項《國會改革》法案(含增訂國會「藐視法」等)引發執政黨「國會擴權」指控與群眾抗議。民間組織將此稱為「反國會濫權」運動,提出創意口號、遊行等,譴責藍白兩黨密謀破壞權力分立 。而在罷免行動上,各地公民團體迅速發起「大罷免」:學者及社運人士號召下,針對前臺東縣長傅崐萁、國民黨多位立委等展開連署,5天內即有3千名學者連署支持 。民進黨立委柯建銘甚至公開號召「應該要罷免所有國民黨區域立委」 。這場從「星星之火」變「燎原之勢」的罷免浪潮,被評論為台灣政治史上罕見的「公民運動」 。國民黨初期嘗試發動針對綠營的反罷免,卻遭遇連署失敗與抹黑指控,後來被迫向黨員坦言:「我們只是替人民把關」 。整體而言,「罷韓、罷江」(罷免韓國瑜、江啟臣)以外的罷免議題瞬間浮上檯面,與國會擴權議題交織成社會撕裂的政治風暴。 • 國際局勢及對台影響:國際上美中關係緊張若升溫,將直接牽動台灣的地緣經濟與安全環境。若川普第二任期延續高關稅政策、對中強硬施壓,全球貿易格局將重組。政大專家分析指出,美國GDP占全球逾26%,其徵收關稅的「供給面衝擊」可拉低全球經濟成長,但台灣卻短期受惠於「轉單效應」──2025年第一季出口年增17.5% 。不過,長期而言,美中貿易衝突將導致兩岸經濟摩擦加劇,台灣須「拆彈」:即提前凝聚國內共識,因應可能被要求在國防、供應鏈上做出讓步 。此外,有學者指出,川普重「美國優先」,與傳統盟友關係更趨現實主義;但就地緣戰略而言,台灣因所在位置和在先進半導體產業的地位,仍為美國關注焦點 。換言之,川普傾向與中國「互相制衡」,台灣在美國新戰略下或可繼續扮演重要角色,但壓力與不確定性也同步增大。 綜合上述,多數評論認為,當前民進黨政府所引發的這些施政爭議和民怨,不但顯示內部治理失衡、社會撕裂現象,也可能被中共當作宣傳素材。中國官方媒體常將台灣內部混亂畫面當作臺灣民主「失效」的證據,宣稱「台灣問題需要解決」。從戰略角度看,此種形勢或成為北京方面宣稱其干預或武統行動具「正當理由」的口實。 2025-05-30 06:48:20
6灣近年來在民進黨長期執政下,逐漸出現政黨對立擴大、社會撕裂深化、司法工具化等現象。在野力量與部分民眾認為,這樣的局面不僅削弱了民主機制的信任基礎,也造成政權穩定性的實質危機。若此情勢持續惡化,恐為中共對台動作提供藉口與戰略窗口。本文試圖以政策與國安角度,對此發展劇本做一可能性分析,提醒社會各界重視台灣內部治理穩定對於兩岸安全的關鍵作用。 一、民進黨執政下的權力傾斜與政治對立升高 自賴清德政府上任後,面對三黨不過半的立法院結構,行政與立法權力衝突加劇。民進黨在輿論戰上持續將異議聲音標籤為「紅色勢力」、「反民主」勢力,反使本應多元的民主討論環境日益緊縮。在此背景下,針對民眾黨主席柯文哲等人的司法調查,被部分觀察家視為政治清算的延伸,加深在野與執政之間的不信任。 此外,近期興起的大規模罷免行動、街頭抗爭與立法院內肢體衝突,皆映照出民間不安與制度性失衡的持續加深。若這種政治混亂無法透過體制內的改革與溝通紓解,恐將逐步侵蝕整體國家治理效能,成為外部勢力介入的可乘之機。 二、在野黨與民間社會的回應與困境 面對民進黨政府的不透明操作與政治壓制,國民黨與民眾黨皆試圖透過國會制衡與民間串聯來反制。然而,在媒體資源與國家機器傾斜的環境中,在野力量的政策傳播與公信力建立面臨挑戰,常被民進黨反向操作為「阻撓改革」、「破壞秩序」之罪名。 另一方面,民間社會在反感威權趨勢的同時,也擔憂台灣整體治理崩解對外部安全的影響。多數人民雖不支持中共介入,卻逐漸對本土政權失去信心,形成民主防線潰堤的隱憂。 三、中共可能鋪陳的「介入正當性」 在對台政策長期強調「反分裂法」與「和平統一」的框架下,中共對台採取武力介入一直聲稱須有「內部混亂」、「民意期待介入」、「台灣政權失能」等三大條件。當前台灣在政治撕裂、社會動盪、政府信任度下滑等多重壓力下,逐步接近中共所設定的「干預門檻」。 若台灣內部出現長期失序情勢(如憲政癱瘓、暴力衝突蔓延、經濟管理崩潰),中共可能在國際局勢有利(如美國內政分心、國際制裁空窗)時,宣稱基於「維持區域穩定」與「保護台灣人民福祉」進行有限軍事介入,形式上類似俄羅斯處理烏東地區之策略操作。 四、結語:守住制度穩定即是國防底線 不論政治立場如何,維護民主制度與法治尊嚴是所有台灣人共同利益的底線。當執政者將司法與行政權力工具化,打壓異己、分化社會,無異於為極權主義開門。台灣若要避免陷入外部勢力介入的危機,必須從內部自我修正政治文化與治理方式,否則即便台海未開戰,社會也將步入無形的統治失衡。2025-05-30 06:47:41
7這邏輯,原來陳揮文的邏輯性不過爾爾2025-06-01 05:09:46
8這國家已陷入功能性愚蠢危機,當害死人的人以為自已作的事是正義的,就可不顧司法正義、草菅人命,也許老時還會拿出來說害死過幾個,而感到後悔,但其實是無效的,在地獄時再去後悔吧2025-07-02 07:46:37
9賴神啊賴神,身為總統不是要「總而統之」嗎?怎麼你一上台,台灣社會就像被你用菜刀剁成好幾塊,一點團結的影子都沒有。你這個自詡改革的「40%總統」,號稱民意基礎,實際上卻是靠著選舉規則的小聰明坐上大位。剩下60%的人心裡有多無奈,只有你們民進黨自己看不見。民進黨的底氣到底是什麼?說穿了就是「我得勢就橫行,有權力就報復,輸不起就怪在野」。 這回「罷團提議大罷免」的鬧劇,真的是台灣政治史上的一大經典。罷團一聲令下,不是反思這種做法的長遠風險,而是馬上總統、行政院齊上陣,行政力量全力催罷,還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請問,堂堂一個總統,難道連這是天大的戰略失誤都看不出來?政治報復玩到這麼明目張膽,根本把國家機器當成黨派鬥爭工具。你們真的以為,只要大砲對著對手轟,一切問題就解決了嗎?還是以為權力可以玩到天荒地老,報復完這一波就能高枕無憂? 這種把罷免制度當作選後懲罰工具的操作,無非是把台灣社會推向更深的仇恨與分裂。民進黨還敢在媒體上大談「民主機制」、「多元聲音」?說得好聽,做得難看,典型的雙標嘴臉。自己贏了選舉就說「民意授權」,在野黨有一點聲音馬上貼紅標籤,結果現在輪到你們要用行政資源清算政敵,卻說這是民主進步。這種邏輯,連小學生都覺得荒唐! 民進黨的「高級戰略」就是這樣短視近利。罷免今天用在對手,明天一定反噬自己。難道賴神你沒想過,當這種政治報復成為常態,台灣還剩下多少團結可言?還剩下多少理性討論空間?還是你根本不在乎,只要權力握在手裡,台灣社會爛成什麼樣都與你無關? 你們的行政團隊,現在最大的本事,就是把「全民扛責任,民進黨分好處」發揮到極致。錯誤政策全民買單,民進黨官位照升、利益照拿,然後還可以大聲說「這是改革的陣痛」。賴神啊,這種總統表演真的夠了!不是金酸梅,是該頒你一座「全民大翻白眼獎」。台灣人民到底還要被你這種「失敗的總統」玩到幾時?你要真的愛台灣,先把這種報復、分裂的思維收起來,別再用行政機器去搞政治鬥爭了!全台灣都在看你這場荒腔走板的鬧劇,到底還能演多久?2025-08-01 00:31:38
10錯誤示範,危安有作好嗎???若是演戲就另當別論 ,但會不會演太多次了2025-10-13 18:31:41
11古代有在鑑定是否有精神病?古代有堅持廢死的?廢死就怕執行死刑的人,不是殺人的冤案而已,欺世盜名、假仁假義,慷他人之慨,不只噁心,還浪費公帑2025-11-04 15:1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