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 台灣交通問題的核心癥結:「過度依賴罰則與檢舉」無法解決根本問題,應該從交通規劃與系統設計著手。下面是具體分析,以及與發達國家的差距:
---
一、台灣當前困境:治標不治本
問題面向 現況 結果
道路設計 以「汽機車通行效率」為主,行人空間狹窄,動線破碎 行人危險、弱勢用路人被迫讓道
公共交通 除雙北捷運發展成熟,其他縣市仍依賴汽車、機車 私人交通工具使用率高,壅塞多
交通文化 法規鬆、執行弱,民眾多依賴個人交通習慣 政府推動「守法」但未提供替代選項
政策焦點 注重「罰則、檢舉、執法」多於「結構調整與誘因」 短期內見效,但無長期轉型能力
---
二、與發達國家(如日本、德國、荷蘭)差距明顯
項目 台灣現況 發達國家做法
機車數量與依賴度 世界密度最高(每兩人一輛),無有效替代方案 歐日幾乎無機車,依賴單車+大眾運輸
公共交通普及 中南部公車稀疏、無整合票證、班次少 日本、歐洲小城市也有高頻次、準點公車/鐵路
道路設計理念 車為本、行人弱勢、空間配置不公平 「人本設計」優先保障步行、自行車與通學路
行人優先政策 多為標語口號,缺乏具體建設或管制 荷蘭、丹麥等國有「車輛減速區」和「共享街道」制度
車輛使用誘因 油價低、停車方便、道路稀管制 德國、新加坡等徵收擁擠費、汽車稅高、停車困難
違規與事故死亡率 高居OECD前列,特別是行人、機車族 發達國家已大幅下降,部分國家邁入「零死亡願景」
---
三、建議重點轉移方向
1. 城市道路再分配(Space Reclaiming):
減少車道、擴大人行道、增設單車道與避車彎
結合「交通寧靜區」,提升居住與步行安全感
2. 強化中南部公共運輸整合與可近性:
發展「區域快線公車+接駁公車+微型交通」串連村里與市區
整合票證、降低轉乘成本
3. 高排放與私人機動工具收費制度:
如:重機或老舊機車收高額停車費或擁擠費
學習新加坡車牌拍賣制度,降低車輛成長
4. 設立人行優先區與車輛禁行時段:
如台中、台南、花蓮等地夜市或老街,可週末禁車只留步行區
5. 改善法規與教育:
不只「怎麼罰」,而要教「為什麼這樣走才安全」
公民教育從小教「行人/單車優先」不是口號,是基本尊重
---
總結
台灣的交通問題不是單靠罰單與檢舉可以解決的。要根本改善,需從「設計導向、誘因導向、人本導向」的角度改革整體交通政策與城市結構。目前與日本、荷蘭、德國等國家相比,差距不僅在技術上,更在於理念與政策的優先順序。 | 2025-05-21 04:26: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