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 關於「綠共」這個稱呼,是台灣部分民眾或政論圈對民進黨的負面標籤之一,來自「綠營」與「中共」的結合字,諷刺民進黨在某些作為上表面抗中,實則手段或本質與中共相似。常見被指控或貼上的「事實標籤」有以下幾類:
1. 權力集中的作為
。國會多數強行通過法案(例如:萊豬進口、藻礁三接環評、監票法案等)
。酬庸與人事安排(如:重要職位安排自己人,被指控「綠營治國、綠能治百業」)
。行政資源壟斷、控制媒體與輿論(如:特定媒體偏綠、補助特定媒體)
。打壓反對聲音或異議份子(例如:用國安、妨害名譽、假訊息法條進行壓制)
2. 民主價值的倒退
。監督機制被弱化(如:國會不設專責監督機制、立法院形同執政工具)
。不落實真正的公民參與(例如:公投結果不被重視,像是核四、反空污、反萊豬等)
。法律工具化(例如:針對特定族群或政敵立法、修法,如中天關台、打擊特定政治人物或網路言論)
3. 對中政策的兩面性
。表面抗中、實則兩岸經貿高度依賴未解(對中國出口創歷史新高,經貿仍深度依賴)
。利用反中情緒鞏固內部政治利益(例如:操作抗中保台論述選舉)
。兩岸事務處理方式強硬卻無具體成果(如:兩岸交流停擺、台商困境未解)
4. 政策與施政爭議
。能源政策反覆跳票(非核家園失敗、火力發電比例上升、空污惡化)
。少子化與高房價無力解決(相關政策成效低,年輕人失望)
。社會分配不均(中低薪勞工未改善,軍公教、特定族群利益仍被維護)
5. 操弄族群、世代對立
。製造「年輕 vs 老一代」、「本土 vs 外省」、「台灣 vs 中國」的對立情緒
。刻意利用歷史、語言、族群議題分化社會(如:轉型正義操作過度偏頗) | 2025-05-11 21:56:09 |
| 2 |  | 中國 台灣稅制上面其實也很大,所以也是台灣資方為什麼有慣老闆的稱號 | 2025-06-26 12:42:27 |
| 3 |  | 民進黨還敢說白色恐怖 | 2025-08-15 01:12:40 |
| 4 |  | 怎麼只把問題歸咎於"豬農"或"地方政府"?而且回答的大部分都是中央的海關檢查問題,卻把問題歸咎於預算刪減? | 2025-10-29 11:00:54 |